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8·洛阳模拟)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年代白银兑换制钱文数指数年代白银兑换制钱文数指数18431656.23123.9318472167.44162.1618441724.12128.9618482299.34172.0218452024.74151.5118492354.98176.1918462208.36165.2218502232166.86A.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B.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C.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表格内容可知鸦片战争时期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但这并不会加重清政府的财政负担,鸦片战争后导致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英的战争赔款,故A项错误;因银贵钱贱,但农民交纳赋税时必须出卖粮食将铜钱换成白银,这样就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因而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材料中银贵钱贱现象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银贵钱贱现象与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2.(2018·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28)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中国()年份1875年1905年1919年1931年比重78.1%78.7%65.53%61.6%A.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B.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C.农村自然经济逐步丧失统治地位D.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答案A解析表格表明棉质土布始终在国内棉布市场上占据60%以上的比重,表明中国的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故A项正确。3.(2019·莆田模拟)“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这种现象反映()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B解析据材料“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可看出百姓种茶与世界市场关系紧密,故B项正确。4.(2019·唐山模拟)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汉阳铁厂是清廷督抚的“政绩工程”,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经营仍十分困难。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洋务企业大多如此。这种现象说明()A.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B.商办是解困出路之一C.官办是洋务企业的病因D.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且推动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大多资金出现困难,这种情况下引进商人资本才是解决资金难题的出路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洋务企业中官办企业在资金方面的不足,不能体现整个洋务企业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洋务企业中官办企业在资金方面的不足,没有体现影响洋务企业发展的环境,故D项错误。5.(2018·厦门模拟)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主张商办而张之洞主张官办,故A项正确;盛宣怀、张之洞都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二者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政见不同,故D项错误。6.(2018·郴州模拟)《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答案B解析题干中“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推知其应为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7.(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一,28)据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从1872年到1894年开设的74家民族资本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据此可知()A.近代民族工业均诞生于东南通商口岸B.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有所发展C.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D.近代工业投资者主要是商人群体答案C解析近代民族工业不是全部在东南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统计的是资本主义工业,故B项错误;“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可见商业资本对工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故C项正确;“74家民族资本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可见商人投资并不是主体,故D项错误。8.(2019·日照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这一现象反映出()A.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B.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C.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D.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答案D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政府对民族企业的压制,不是管理不善,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中国企业悬挂外国国旗,不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中外商人的勾结,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我国的民族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护,所以只能借助外国的名号,故D项正确。9.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答案C解析19世纪中期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立,意味着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故A项错误;华商在自己国家还要“由海关征收‘出厂税’”,实际上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不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故B项错误;民族工业的负担加重,同时还要受海关的控制,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C项正确;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可得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代表新旧不同的政治主张,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D项正确。11.(2019·呼和浩特模拟)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逐渐接受,故C项正确。12.(2018·保定模拟)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答案B解析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国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青州模拟)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答案(1)表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如近代民族工业、外商企业也可)意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旧制度的崩溃;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促进近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2)特点:具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投资者。影响: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丰富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由于依附洋人,阻碍中国革命,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对象之一。(3)趋向:逐步迈向近代化(现代化)。14.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国的不同影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