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养学生与非隔代教养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之比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花蓮師院學報民92,16期109-134頁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吳佳蓉、張德勝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收稿日期:2002年11月30日;接受刊登日期:2003年5月22日)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比較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照料方式)學生在不同個人變項(性別、社經地位、教養方式)下,其學校生活適應的差異情形。研究方法主要以問卷調查法為主,研究樣本為花蓮縣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學生169位以及與之配對非隔代教養學生169位。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學校生活適應量表」,包括「學習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自我適應」等四個層面。研究結果如下:(一)性別與照料方式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但是女學生在「學習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及整體的分數都顯著高於男學生。而非隔代教養之學生則在所有層面及整體的適應分數都顯著高於隔代教養的學生。(二)社經地位與照料方式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但是中社經地位學生在四個分層面及整體的分數都優於低社經地位學生。(三)教養方式和照料方式在四個分層面沒有顯著交互作用,但是在整體方面則有顯著交互作用。就四個分層面而言,「忽視冷漠」教養下的學生其生活適應顯著低於其他三種教養方式的學生。就整體層面而言,教養方式對於隔代教養學生的得分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對於非隔代教養而言,則「開明權威」或「專制權威」教養方式下的學生比「寬鬆放任」或「忽視冷漠」教養方式下的學生來得好。以教養方式而言,則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在「忽視冷漠」教養下,其學校生活適應總層面的得分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就「開明權威」、「專制權威」及「寬鬆放任」的教養方式而言,則非隔代教養的學生其學校生活適應的得分顯著高於隔代教養的學生。關鍵詞:學校生活適應、隔代教養、非隔代教養110花蓮師院學報第十六期緒論壹、研究動機自古以來,家庭是社會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遍的組織。個人的生存、種族的延續、文化的傳承、國家的建立,莫不以家庭作為根據。雖然,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文化的進步,家庭結構的逐漸改變,家庭的功能也漸漸式微,但家庭仍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心所在。家庭同時也是兒童成長、發展與社會化的重要場所之一,更是兒童生活適應的基礎。Pearlin和Turner(1987)及Scott和McCabe(1991)強調早年的生活經驗對往後一生的成長與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如家庭社經地位、親子關係、家庭環境、家庭組織、出生序等等。Emery(1982)和Slater(1984)研究發現家庭中的爭執與忽視,容易造成兒童的行為問題及犯罪行為;魏麗敏(1994)則發現社經水準愈高的家庭,環境較佳,兒童之憂鬱較低,生活適應狀況較佳。Pearlin和Turner(1987)即指出任何與身心適應有關之研究,都無法避免探討家庭因素及其作用或影響。由此可知,家庭對兒童的影響層面是頗為廣泛且深遠。隔代教養是社會變遷下一種無法避免的現象,通常當父母親無法親自照顧子女時,便會委由外/祖父母幫忙照料(Dannison,Smith,&Tammy,1998;Rothenberg,1996)。Peyor(1992)指出,美國近十年來發現與祖父母同住的孩童急增近40%,約高達三百二十萬人以上,而其中有五十萬名18歲以下孩童,唯一的照顧教養者就是祖父母(引自Solomon&Marx,1995)。而台灣方面,也隨著都市化的趨勢,一些偏遠地區的家庭由於謀生不易,年輕夫婦需要到都市工作,無暇自己照顧子女,因此隔代教養的現象也成為山地(台灣教會公報,1998)、離島以及偏遠地區特殊現象之一(教育部,1997)。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八十九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隔代教養的家庭占全國家庭數的1%,單親家庭占7.5%;而在民國八十四年台灣省社會處,不定期對單親家庭社會福利需求的調查中發現,單親家庭的孩童由外/祖父母照顧者大約占44.5%。可見隔代教養的數目雖不比單親家庭多,但事實上有為數不少單親家庭的孩子是由外/祖父母負起教養的責任。由此可知,隔代教養不只是國外的問題,也是國內不可忽視的問題。每一個孩子雖是獨立的個體,但是都會受到環境和教養者的影響。隔代教養家庭背景因主要教養人為外/祖父母,和非隔代教養的家庭教養人為父母不同。有研究顯示中國的父母在教養子女時通常是屬於比較嚴格的型態,而等到他們成為祖父母以後,對待子女的方式會改採較寬容的態度(Ho&Kang,1984;Liou,1997;Wolf,1978)。祖孫互動時,有時候孫子女有不適當行為出現時,祖父母不會如父母可權威制止孫子女,自然會多縱容孫子女(王怡又,2000;Smith,1995)。由此可知,外/祖父母與父母的教養方式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而這種對孩子寬鬆或者嚴格的教養方式,勢必會對孩子學習的適應有所影響。另外,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也會對個體的價值觀念、語言型態、成就動機與學習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111適應有所影響。根據Schludermann和Shirin(1996)的研究發現家庭背景對青少年的適應有影響,家庭背景愈好其適應愈良好;黃保勝(1997)也發現社經地位愈高的孩子,其學習適應、心理適應、師生關係與總適應的分數愈高。除了上述家庭的因素之外,孩子本身的性別也有可能是影響他們生活適應的因素之一。雖然社會日趨的進步,使兩性間的不平等漸漸減少,但由於傳統家庭重男輕女的觀念仍然存在,男生總被賦予較高的期望,相對也承受較多的壓力,因此,男女生在生活適應上出現差異,有不少研究顯示女生的適應較男生為良好(何金針,1986;吳新華,1991;陳貴龍,1987;黃保勝,1997)。由上述可知,同樣由外/祖父母照料的孩子,會和自己本身的性別以及隨著外/祖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社經地位等家庭背景因素的不同,發展出不一樣的性情與自我。而長久以來,家庭背景因素一直是影響兒童生活適應的重要因素;因此,同為隔代教養下的學生是否會因這些家庭背景因素而在學校生活適應上有所差異呢?有待進一步研究。很多文獻指出隔代教養的孩子,在生活適應方面有困難、心理有偏差,急待社會的支持,以及學校在人力與物力上的特殊關照(Dannison,1998;Jones,1993;Woodworth,1997)。雖然隔代教養的孩子在社會中有日益增加的趨勢,但台灣關於隔代教養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且較少實證研究,而又多數是以探討祖孫關係為主(例如李玉冠,2000;徐蘊康,1998;郭俊豪,1997),國內僅許玉玲(1999)之「隔代教養兒童的生活適應」一篇質性研究碩士論文,雖然對隔代教養的生活世界的內容有一探索,但僅限於對一個案加以觀察和訪談,不足以窺探隔代教養兒童的現況,以及與非隔代教養兒童間的差異。因此,對於隔代教養兒童目前的家庭背景因素間的差異、學校生活適應現況、和非隔代教養兒童的比較,有其深入了解與調查之必要,所以研究者從事這項研究,以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作一比較,希望藉此探討隔代家庭學生的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以增進家長、師長與輔導人員對隔代家庭兒童之了解及重視。貳、研究目的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提出下列研究目的:一、比較不同性別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其學校生活適應的差異情形。二、探討不同社經地位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其學校生活適應的差異情形。三、分析不同教養方式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其學校生活適應的差異情形。參、研究問題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提出三個研究問題:一、不同性別之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之分層面及整體面之得分是否有交互作用?112花蓮師院學報第十六期二、不同社經地位之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之分層面及整體面上之得分是否有交互作用?三、不同教養方式之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之分層面及整體面上之得分是否有交互作用?肆、名詞釋義本研究相關名詞界定如下:一、隔代教養學生:本研究係指學生因父母角色長期缺位,無法履行職責而由外/祖父母和孫子女居住一年以上,並由(外)祖父母兩人一起撫養或照料或(外)祖父母之一人獨自撫養或照料的家庭。二、家庭背景因素:(一)照料方式:本研究所只指的是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兩種方式。(二)家庭社經地位:本研究所指的社經地位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是依據林生傳(1993)參照Hollingshead所設計的社會地位二因素(教育程度、職業)指數(Two-factorIndexofSocialPosition),將教育程度與職業水準各分為五個等級,並把兩者的分數加權的方法,將量表分為外/祖父母或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與職業兩部分,並分別乘以4與7,加總所得之社經地位分數從11-55。分數愈高,表示家庭社經地位愈高。11-29為低社經地位;30-40為中社經地位;41-55為高社經地位。(三)教養方式:本研究所指的教養方式分為開明權威、專制權威、寬鬆放任、忽視冷漠等四種方式。是依據Maccoby和Martin(1983)就以父母的「回應」和「要求」作為區分父母管教方式的兩向度,高回應高要求為開明權威,高回應低要求為寬鬆放任,低回應高要求為專制權威,低回應低要求為忽視冷漠。本研究所定義的教養方式是指非隔代教養兒童所知覺到的父母或隔代教養兒童所知覺到的外/祖父母所給與的教養方式,而在家庭基本資料填答的情形為教養方式依據,若外/祖父母或父母教養方式不一樣,以外/祖父或父親為主。三、學校生活適應:係指個體為與其學校生活環境保持和諧狀態所表現的各種反應,藉以維持身心和諧愉快的過程(張春興,1994)。本研究以國小學生「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上的得分,來顯示適應情形,包含學習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自我適應四個層面。學生在各分量表上的得分,表示其在該層面適應情形,得分愈高,表示適應愈好。總量表得分愈高,表示整體學校生活適應愈好;反之愈差。文獻探討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113壹、隔代教養家庭與父母教養家庭的教養差異及影響外/祖父母與父母是否會因代間的間距而造成教養方式的差異呢?在美國一項調查指出,平均了2000個居住波士頓的祖父母與父母間的代間間距是28年(Smith,1995)。二十八年的差距,產生了兩代在社會環境、教育程度、價值觀、觀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面臨這些變化,老人家與年輕人之間的管教方式自然有不同的方法和作為。許玉玲(1999)也指出即使同樣由外/祖父母照顧的孩子,會隨著外/祖父母人格特質、教養方式、家庭相關因素等的不同,發展出不一樣的性情和自我。所以探討隔代家庭中由外/祖父母教養孩子,與非隔代教養家庭的孩子有何不同,以及不同教養方式下所造成的影響實有其必要性。外/祖父母教養與父母親教養的家庭對孩子的教養可能有著如下的差異:外/祖父母對幼兒除了堅持教養原則外,外/祖父母對幼兒其他行為有較好的耐性,也有更多憐愛、寬容、順從,容忍孫兒吵鬧的限度,也都遠大於父母(王怡又,2000)。而Solomon與Marx(1995)亦指出許多的外/祖父母在養育孫子女時,會提供較穩定的愛及生活環境,甚至比原生父母所能提供的愛還多,以補償他們失去父母親的關愛和照顧。Wolf(1978)也認為祖母比媽媽在教養孩子時,更容易去寵壞孩子。但是,祖父母若因不得已照顧孫子女,祖父母失落、沮喪的情緒會使孩子很難與其他成年人發展信任關係,也很難建立自尊及自信心。也有研究指出,在對隔代教養家庭兒童的研究中,發現祖父母多不擅長表達情感而與孫子女交談慣用命令、指責語氣,話題也多以生理需求、學業為主,較少涉及心理層面,因此令孫子女難以感受到祖父母真正關愛和用心,常造成言語的衝突和拒絕迴避,影響其孫子女生活適應(李玉冠,2000)。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在外/祖父母教養的家庭中,有些外/祖父母考量孫子女行為和自身環境,會規定孫子女不准外出、不可交友、不可帶朋友來家裡,如此一來,不僅影響孫子女對同儕的關係,也影響他們與祖父母的感情(許惠瑾,1984)。有研究指出父母的婚姻狀況與子女的生活適應、行為困擾有明顯關聯(陳一惠,1998)。他指出父母婚姻關係越親密和諧時,兒童的人際關係就越好。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