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漫画描述了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特点。该特点应是()A.持续的时间较长B.根源自金融领域C.波及的范围较广D.涉及领域较多2、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这客观上反映了()A.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B.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C.斯大林模式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D.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3、下图为1932—1942年美国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美国()A.社会危机得到解决B.政府疏于救济工作C.工人政治地位提高D.新政取得较好效果4、美国作家赛珍珠在长篇小说《大地》中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他们长年累月抗争着天灾人祸,表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力。小说1931年一问世,就在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该书连续两年成为全美最畅销书。这一现象()A.表明了美国人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B.说明了浪漫主义文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C.反映了美国人身陷危机积极应对的精神D.体现了对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深切同情5、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苏联被排斥、孤立,很难得到西方国家贷款,1929年危机发生后,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0年,意大利提供国家担保对苏2亿里拉的贷款,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大危机给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时机B.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C.西方国家由此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D.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6、面对经济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已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富裕的社会,而绝对尊重个人自由则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如果经济危机是社会为了自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这并不是一个过于昂贵的代价。为此,该总统采取的对策是()A.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B.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C.援助西欧以摆脱经济危机D.推行针对苏联的“冷战”战略7、罗斯福指出:1936年全国47%的家庭和个人的年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而(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这47%的家庭的总收入;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这表明新政的目的在于()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B.防止贫富差距过大C.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D.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8、罗斯福新政中有关工业的法律法规(主要由《国家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以及《进一步刺激复兴法》等组成)只有一个主题:复兴工业,刺激工业生产。为此,罗斯福修改禁酒令,放弃反垄断法,对工会作出让步以获取支持。这些举措()A.消除了经济危机的困扰B.恢复了自由主义的政策C.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D.照搬了计划经济的做法9、1933年6月,有人评价罗斯福:“当经济危机不断恶化的时候,尽管数百万人对他恨之切切,但更多的人对他热爱万分,将他视为救世主——天赐的弄潮儿。”这是因为他()A.实行改革增强了国民信心B.固守“自由放任”的政策C.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性质D.解决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10、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这表明()A.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B.企业国有化是变革重要内容C.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D.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材料二开始的时候,工人往往责怪自己未能养活他们的家人。但是,当他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和工友也没有就北机会时,他们就清楚地看到了社会冲突的本质——资产阶级不仅被很好地保护起来,还拥有更多的利润,而大量的工人却被压迫到生存的边缘。对于大企业和政府的巨大愤怒在增长。从1930年起,已经有工人、农民和失业者开始进行抗议,以反对并非由他们所决定的命运。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工会联盟和共产党组织的大游行和抗议,中西部农民也进行了有组织的罢工和示威。(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社会阶级矛盾状况,并说明罗斯福新政对美国政治的影响。答案1、C解析:由漫画中“华尔街”“美国经济”“世界经济”可知,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也即说明它的波及范围广,C项正确。A、D两项不能体现,B项说法错误。2、A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根据“1929—1930年”“1931年”可知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再根据“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可知美国为了寻求商品销售市场,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与苏联发展贸易关系,故A项正确。3、D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材料反映的是失业人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社会危机的解决,故A项错误;罗斯福积极推行社会救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工人政治地位问题,故C项错误;失业人数的逐步减少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故D项正确。4、C解析:1931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大地》中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在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反映了美国人身陷危机积极应对的精神,这一作品对美国人战胜危机具有激励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彻底”说法绝对,材料也没有反映美国人对中国看法的改变,排除;B项中的“广泛的认可”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且人们对这一作品产生共鸣不是因为其风格,而是因为其主题,排除;《大地》没有涉及抗战,排除D项。5、A解析:根据材料“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苏联被排斥、孤立,很难得到西方国家贷款,1929年危机发生后,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0年,意大利提供国家担保对苏2亿里拉的贷款”可知,经济大萧条之后,西方国家对苏联的经济制裁名存实亡,故A项正确;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前后就被取消,故B项错误;西方国家并没有因为扩大了对苏联的出口就摆脱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西方国家之所以扩大对苏联的出口,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无奈之举而非对放弃对苏联的敌视,故D项错误。6、B解析:本题考查美国解决经济危机方式的分歧。该美国总统认为自由主义创造了最富裕的社会,现在的危机只是由此而带来的一点弊端,没有必要放弃自由主义,据此分析这应该是胡佛总统针对经济危机采取的自由放任解决方式,故选B项。A项是罗斯福的经济政策。C、D两项是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7、C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由材料信息“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维护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即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是手段,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也是手段,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8、C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材料中的措施只能缓解经济危机,并非完全消除,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在于国家干预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只是借鉴了计划经济中政府干预经济的某些做法,但本质仍然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且材料中的举措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罗斯福想以此摆脱危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故C项正确,D项错误。9、A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加强了国民信心,故A项正确;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抛弃了传统“自由放任”的政策,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改变美国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排除D项。10、A解析:凯恩斯主义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新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与市场自由调节相结合,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均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的趋势,故A项正确。企业国有化与此趋势相悖,B项错误;中国的转变并非源于经济危机的推动,C项错误;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有本质的不同,D项错误。11、(1)措施:强制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国家对农民损失给予补贴;用税收杠杆限制农产品生产。目的: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危机。(2)状况:社会阶级矛盾逐渐激化,有组织的大规模工人罢工游行和农民示威斗争不断出现。影响:缓和了潜在的激进工农运动,维护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1)根据材料一“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对农民损失给予补贴等方面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再从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缓解危机等方面说明其目的。(2)根据材料二“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工会联盟和共产党组织的大游行和抗议,中西部农民也进行了有组织的罢工和示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工人罢工游行和农民的示威斗争等方面指出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社会阶级矛盾状况。再从缓和工农运动、维护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等方面说明罗斯福新政对美国政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