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说明该时期()A.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不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D.我国确立计划经济体制2、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该指示表明,对于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只进行一些必要的维修工作。据此可知当时()A.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B.限制城市人口的过快膨胀C.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D.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3、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4、民谣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经过淹,经过旱,经过蚂蚱滚成蛋,经过土匪来捣乱,经过鬼子撂炸弹,经过食堂喝稀饭,经过‘文革’大批判,如今才把盛世见,一天到晚吃白面!”这个民谣反映了()A.中国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B.土地私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C.国家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到农村D.农民对国家新政策的肯定态度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上面材料引自()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6、1978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访问了英国一位失业工人家庭,发现自己的工资仅仅是伦敦一个垃圾收集工的1/6。原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还高。这一事例说明,当时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旨在()A.发展生产力提高国人生活水平B.效仿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C.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扩展D.和资本主义制度一较高下7、“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8、2003年,根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家启动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举措。这些举措的目的是()A.推动乡镇企业稳步发展B.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D.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9、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10、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1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比较而言的。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来说,它的主要特征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相对于苏联现代化道路而言,它的特征在于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不以消灭商品和市场为前提的社会主义为目标;它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中的明显缺陷,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勾画中国式的现代化蓝图时,注重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未来方向。正如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说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从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上指明了当代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所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又一次较为明显的社会转型。——摘编自张贺海《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中国社会转型的总体特征和具体表现。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的发展。据所学,1949年到195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此时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较高,而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却不断下降,结合1953-1957年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可知,“一五”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果,工业发展超过农业,说明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故选C项;新中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信息,排除B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1956年,材料没有体现此信息,排除D项。2、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政府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的基础,A项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不仅仅涉及沿海的工业城市,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要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D项不符题意。3、A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的工业建设。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中国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是工业基础薄弱、起点低,发展空间大,故选A项;冷战并没有制约美英工业的发展,相反,二战后美英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故可排除B项;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重工业并未出现急躁冒进的倾向,排除C项,二战后美英传统工业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得以改造和发展,并未出现衰落,D项也可排除。4、D解析:由材料“经过‘文革’大批判,如今才把盛世见,一天到晚吃白面!”可知农民对国家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持肯定态度的,故选D。到今天为止,我们也只是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使用权,排除B;改革只是首先在农村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工作重心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C。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等,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相关内容——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均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6、A解析:材料“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还高”反映了英国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这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在于提高国人生活水平,故A正确;中国改革开放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模仿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故B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不符合材料“工人……生活水平”的信息,故C错误;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不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竞争,故D错误。故选A。7、C解析: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对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所有制形式,A项错误;农村的变化与农村经济体制相关,B项错误;对外开放的格局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直接因果关系,D项错误。8、C解析:乡镇企业发展材料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农民工培训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要素,不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故B项错误;“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旨在提高农民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以适应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故C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与培训无关,故D项错误。9、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90年底,中国决定实行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其开放的背景是建立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的成立的基础之上的,答案选B,A发生在1991年,C项出现在1992年,D发生在2001年,ACD三项不可能成为浦东开放的背景。10、B解析: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图片信息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图片中风俗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故②正确;风俗画中已经开始利用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故③正确,由此选择B项符合题意。11、A解析:从诗中不难看出所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速度之快,而不是建筑、西装、餐饮方面,故选A。12、B解析:材料主张“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只有B项最符合题意。13、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成功运用。②经济上: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③思想文化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南;“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④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一小问总体特征,根据材料“中国特色杜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结合所学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具体表现,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