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长江路两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说明一、自然地理区位概况1、区位概况⑴城市概况镇江位于东径119度21分至119度35分,北纬32度7分至32度17分,系江苏省省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南岸。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于此,沪宁铁路贯穿市区,同时有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沿江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镇扬大桥与京沪高速铁路也即将开工建设,所有这些形成了江苏省中部重要的铁、公、水综合交通枢纽,区域位置十分优越和重要,为镇江市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镇江市市区总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55.6平方公里。1998年底主城总人口59.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0万人,农业人口12.27万人。一九八五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镇江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城市重要性质之一是“历史文化古城和风景游览城市”。一九八六年十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镇江市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九九四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镇江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城市性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工贸、风景旅游城市”。⑵区位概况本规划位于镇江主城北部城市滨江地带,规划用地运粮河,东至解放路北端及北固山景区,北至长江,南到沿长江路南侧100米左右幅深的范围。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规划长江路连接三山风景区,是一条重要的景观园林道路;同时细节润扬大桥接线,向东延伸连接镇大公路,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性干道。2、自然地理概况⑴地形、地貌镇江位于宁镇山脉东段,属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低山区标高100-350米,中部为丘陵谷地标高10-72米,北部沿江为一带状冲积平原标高3-8米。古运河由市区东南向西北蜿蜒注入长江。市区位于长江以南,坐落在古运河两岸,地面标高(黄海高程,下同)在4-10米,沿江一带标高在3-5米之间。运粮河位于市中心西部,基本与长江平行,两端均与长江相通,承泄御桥港东、南、西三方来水,西侧地面高程为4.0-5.0米。⑵城市气象镇江气候润湿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受季风影响,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4℃,一月最冷,最低气温零下12℃,七月最热,最高气温40.9℃,高湿季节为7-8月,月平均气温28.1℃,低温季节为1-2月,月平均气温2.0℃。年最大降雨量1601.1毫米,日最大降雨量262.5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074.1毫米,雨季为7、8、9三个月,年最大蒸发量1755.9毫米,最小蒸发量84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276.7毫米,年最大积雪深度14厘米,最大冻结深度9厘米。年最大风速16米/秒,主要风向夏天为东、东南风,冬天为东北风,年平均湿度76%,平均雾日10.5日,最多雷暴日数37日。⑶城市水文市区主要水体有长江、古运河和运粮河等。长江镇扬段全长57公里,属感潮河段,每日涨落两次,最大潮差不足2米,最小潮差不足0.1米,平均潮差1米左右。历史最高洪水位6.70米,最低枯水位-0.66米,平均洪水位5.2米,平均枯水位0.08米,长江水量丰富,最大流量926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02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2930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2米/秒,最小流速0.5米/秒,水质基本达到国家Ⅱ类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古运河至京杭大运河,北至京口闸,贯穿主城区,全长16.38公里,现有河底宽度6.0米,河底高程2.2-3.0米,两岸地面高程6.0-9.0米。运粮河位于城区西部,全长9.95公里,现有河底宽度4.0米左右,河底高程0.0-2.5米,两岸地面高程4.0-5.0米。⑷城市工程地质镇江位于扬、铜、茅山地震折裂带内,地震裂度七度。镇江市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其特征是地貌单元多,地形起伏大,南部为低山丘陵区,下层基岩,上层为黄褐色可塑-硬塑状下蜀组粘土,厚度5-60米,滑坡、江岸坍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北部大部分地区为长江漫滩区,包括长江沿岸和运河两侧。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江苏省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镇江市人民政府)三、规划设计原则1、本区的用地功能、道路系统、景观环境要与要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协调一体。2、按照本区所处位置及发展潜力、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功能与规模定位,配置组织设施与空间,并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作必要的深化与调整。3、充分利用和照顾建设现状,组织到本区整体规划结构之中。4、集约利用土地,成规模紧凑开发,提高土地效用。5、充分挖掘、继承并弘扬本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展示地方文化精粹,使地域文脉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拓展,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使城市的发展既有坚实的历史基础与文化依托,又有符合现代人需要的空间内涵。6、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和谐的城市环境,提高空间语症的环境质量。7、强调生态原则,本区要从营造高效的生态环境的高度,尊重自然环境,分配空间,确定分项指标并组织绿地系统,特别注重城市滨水空间的利用和塑造。8、强调文化原则,本区要争取成为文化建设的新标志,加强文化设施的配置,深化本区文化内涵,在继承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力图有新的拓展。9、规划设计要高起点、高标准、结合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重大课题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考虑规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四、性质与功能定位根据总体规划的原则与要求,结合本区城市发展的实际与潜力,确定镇江市长江路道路两侧的性质与功能定位如下:综合商办、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旅游服务设施、居住、大型展览设施等多种功能,地域传统文脉特征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结合的新型城市滨江空间。五、规划结构根据本区用的特点及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结构关系,确定本区的规划结构为“四片一带穿,三线贯全局”。“四片一带”是指按照不同的功能与内涵,长江路由东往西大致可分为北固山景区、核心功能区、古城风貌区、历史博览区以及路北侧的滨江景观带。“三线”即是指水线、绿线、文化线从形式到内涵两方面构成了城市的特色风貌。有水必绿,有绿必景,水线与绿线相互交织。绿地景观与文保单位相结合,绿线与文化线交相辉映。六、城市设计框架1、原则⑴总体目标城市设计的实质,在于处理城市实体要素与外部空间的“实、空”关系;协调城市现有形态与城市发展脉络有机联系的“时(间)、空”关系。“实、空”关系统一、“时、空”关系的和谐是城市的总体目标。对于本区而言,具体表现为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物质环境,以符合逻辑和城市发展趋势的空间结构、形态与模式,传承城市文脉,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城市功能最大限度的开掘与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把握物质环境的整体意象,使之具有独特的风貌、和谐的形态和明显的标识;塑造物质环境的外部空间,使之形成特色空间序列、连续完整的步行体系、多样的驻留场所和宜人的空间尺度;发掘物质环境的人文内涵,使之体现繁华的商贸气息、亲自的居住氛围、浓郁的文化气氛和完整的历史脉络。⑵原则①强调城市空间整体意象的塑造,统一协调道路、区域、边缘、节点、地标等城市空间要素的组织关联,形成有序、和谐、高效的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空间景观框架体系。②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特别是水系),城市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多层次有机的布置人工构筑物,达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并形成宜人的建筑体量与尺度,求得人——城市——自然的和谐统一,创建生态型的新型城区。③保持和发展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场所感和归属感。④人是城市活动的主体,城市设计中以人为本,设计绿地、广场开放空间与建筑群体,创造宜人尺度的公共活动环境和居民引以为豪的心理环境。2、框架导向⑴整体意象整体意象是城市物质环境品质的第一层面,具有支配全局的作用,它应是设计结构(设计主导观念)在城市空间中的物化和体现,作为组织力,促进和规范城市物体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进。通过设计结构的确立,把握空间格局的整体架构;通过对城市中同时运动诸系统运动格局三维特征的把握,建立各具特色的空间序列与网络;通过对地区标识、天际轮廓、空间界面的设计与控制,使整体意象与环境细部建立统一的内在关联,使整体意象获得地域特征、特色风貌、和谐的形态和明显的标识。⑵措施——设计结构的确立城市设计的主旨在于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发展的影响与干预,提高空间环境的品质和质量,引导城市空间形态获得内在秩序与和谐,从而获得整体有机、协调的发展。E.D.培根指出,“空间环境质量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质量意味着空间环境优越的程度,应用到城市就取决于使人愉悦的自然联系、尺度、趣味的匹配和消除不协调的对比;综观今昔,质量着文化遗产、持续存在的事物的价值;对于城市居民,它意味着好的生活和理所当然地采取一定措施确保安全、健康、舒适、娱乐和方针,空间环境质量还必须包括提供生活的私密性、兴趣活动和获得成就的机会。”上述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设计师对城市现有空间形态格局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城市空间发展、演化趋势的正确把握,并掌握城市中同时运动诸系统在这种格局和发展中所具有的三维特征,通过对这些三维特征的提炼和概括,在城市空间整体层面上建立一个清晰的空是主导框架,从而为城市空格局建立内在的秩序与逻辑,以此引导、促发并规范空间形态的发展。这个空间主导框架就是城市设计的中心设计结构,反映在设计师的头脑中,则表现为一种设计的主导观念,只有这个观念或结构以三维型式实现于城市空间中,并与城市中同时运动诸系统发生直接作用时,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才会纳入正轨,城市设计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培根指出,好的城市设计,能在城市的空间形态方面产生一种逻辑和内聚力,一种对赋予城市极其地区以性格突出特征的尊重。而这种空间形态的逻辑和内聚力,正是源于设计结构的确立和发展。概括地说,设计结构就是在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层面上,建构或完善一个控制空间发展的三维主导框架,它是城市空间格局与形态特征的内在逻辑,是城市空间发展的组织机制与规范机制,具有中心和统帅地位,具体的空间形式则从设计结构中衍生出来。这个中心设计结构在于对空间秩序、内涵及其发展的实质性要素的把握,而不拘泥于细节,这一性质它一方面能有效地控制空间形态的整体结构,同时又给局部的创作以充分的自由;另一方面,它也为城市未来发展留有余地,使其自身能够历经岁月而不断推演、丰富和完善。这个中心设计结构一旦实现于城市空间中,并为大多数居民所感受和理解,就能形成一种强大的组织力量,从而使城市空间特征发生喜人的变化,古今中外很多优秀城市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城市空间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说是建立在人的感受和运动基础之上,与古典城市设计不同,现代城市设计的主体,已经由单一主体(统治者或宗教集团)转变为全体居民,这种主体的多样化导致了感受与运动的多样化,设计结构得以确立的根本依据和基础,就是与人的感受及同时运动诸系统的适应性,以三维形式来实现这些多样化的感受和运动格局的需求,对于特定的城市和地区,在考虑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与城市的具体实际与空间特征结构起来,突出和尊重其固有的特色并正确预见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因素,发掘其空间形态与型制本质要素,从而确立空间设计主导结构。通过对本地区固有空间形态格局与特征的分析,以及对整体空间意象目标的把握,我们确立了“节点、轴线与区域相交织组成空间主体框架”的设计结构,具体表现为各景观区块以道路网作为空间骨架,以空间轴线为依托,相互关联,形成整体城市意象。空间实质是“三条线统率全局”,即水线、绿线、文化线从形象与内涵两方面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的主导框架。3、城市设计框架⑴城市特色景观区·滨江景观带区位于长江路以北、规划范围以内的区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以古运河入江口为界,西部以文化休闲活动为核心的大型公建、广场及公园组成的综合区;东部为以市民休闲活动为核心的近水游憩带。重园林绿化设计,建筑设计注重文化内涵,以现代风格为主,体现旧城区向新区(行政、商贸中心区)的过渡,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交融。·北固山景区位于滨江景观带区的东端,包括北固山公元、规划旅游服务中心与市民滨江广场三部分。该区的建筑景观风貌应力求与古甘露寺相协调,体现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