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节牌坊贞节牌坊—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苦守,女人终身幽禁证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如何评价这种思想和这些事物?第1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第2课第3、4课总体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背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文化贡献一、孔子和早期儒学“仁”(核心)、“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优则仕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1.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2.孟子价值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性善论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人)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导思想。孟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谈王、霸。《荀子》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作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王道胜过霸道3.荀子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④性恶论③“君舟民水”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②“礼”“法”并用荀子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他认为,要实现王道必须先有霸道。秦长期以法家思想治国,秦国宰相李斯和秦王嬴政非常欣赏的法家代表韩非,均是荀子的学生。所以,许多儒家学者不认同荀子是儒家学者。资料链接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1)时代:(2)目的:(3)观点孔子处于奴隶制瓦解春秋时期,孟子、荀子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战国时期。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二、老庄之学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①“道”是万物本源,否定“天命论”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宣传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1.背景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兴起社会大变革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盛“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历史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简表名称代表人主要主张墨家墨子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民贵君轻”;提倡“仁政”“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用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崇尚自然①主张“法治”,“法不阿贵”②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③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法革新。3.百家争鸣意义(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我仁;我义;我以柔克刚;我顺其自然;把他们全抓了。战场上见高低!孔子说:孟子说:老子说:庄子说:孙子说:韩非子说: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它与老子的学说统称黄老之学。黄老思想是西汉前期(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基础。黄老政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但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联系: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基本格局。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小结:儒家提倡仁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路线。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新儒学西汉武帝后百家争鸣法家流行春秋战国法家秦朝黄老之学西汉前期(武帝前)小结:从春秋到汉武帝治国思想是演变经过:秦用“法”的原因:历史原因:秦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六国基础;现实原因:秦统一后面临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务,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主观上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汉初经济贫困。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需要。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考点训练: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D2.在某校某班的一次探究活动课上,就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A、B、C、D四位同学展开了“争鸣”,以下是他们的发言,其中哪一项表达是错误的A.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B.百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B4.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是A.扩大教育对象范围B.协调社会人际关系C.选拨治国良才D.弘扬优秀民族文化A5.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统治思想源于A.道家的无为思想B.儒家的仁政思想C.墨家的尚贤思想D.法家的法治思想B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兼爱非攻,节用尚俭B.万物虚无,福祸相倚C.仁者爱人,民贵君轻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C6.儒家“仁”或“仁政”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促进了教育的发展B7.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要依据是A.孔子的思想被当时的统治阶级广泛采用B.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没有变化C.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D.孔子创立的儒学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统治思想C8.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C9.截止2007年5月底,155所孔子学院覆盖世界各地,推广汉语文化教育。孔子被尊为“圣人”,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实行仁政④格物致知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A10.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又一个奠基人,以下属于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A.“仁”的学说B.“为政以德”学说C.“仁政”学说D.“天人感应”学说11.(07广东历史)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12.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CBB1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A14.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D15.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最终确立A1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A17.据2001年12月8日《参考消息》报道:12月1日出生的日本皇太子公主起名为爱子,称号敬宫,这是出自儒家经典《孟子》中“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有礼者敬人,人恒敬之”一语。报道中引用的“仁者爱人”一句,最接近孟子本意的解释是A.人和人之间应相互友爱B.每个人都应爱别人C.统治者应爱惜民力D.夫妻之间互称爱人C18.《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体现了哪个学派的观点。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A19.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孔子思想观点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B.孔子主张维护周“礼”,反对变革C.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D.孔子的办学思想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20.下列关于孟子和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A.都主张性善论B.都主张礼法并施C.都主张用“仁”“德”治天下D.都吸取百家之长BC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同点相同点原因对儒学态度手段作用目的实质作用秦刚统一,用法家思想;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排斥、打击尊崇简单粗暴倡导、劝勉、教化儒学发展陷入低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黄老之学的作用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汉书.食货志》儒学地位确立的原因汉武帝汉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因此,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需要强化中央集权。这时黄老思想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主张显然已不能满足政治的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君臣等级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新儒学取得了统治的地位。董仲舒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文、景和武帝时代。他年少时就博览群书,至三年不窥园的致志程度,终于成为大学问家。公元前140年,他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连续三次回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受到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