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强化训练卷十一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强化训练卷(十一)一、选择题1.“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强化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宰相制度的废除D.内阁制度的建立2.对于明朝的亡国,黄宗羲有过沉痛的反思。他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吾以为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其旨在强调当时A.内阁办事效率不如宰相B.内阁首辅成为实际宰相C.权力真空引发政治危机D.君主大权独揽独断专行3.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乞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4.西方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能D.为权臣专权开方便之门5.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6.中唐诗人刘禹锡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造成这一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融合,血统不保B.南北统一,武人当道C.科举推行,名门败落D.三省六部,权相难现7.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强化了中央集权B.增强社会阶层流动性C.提高了行政效率D.规范了中枢决策机制8.《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东汉自和帝利用宦者诛除外戚窦宪,对郑众封侯信任”。此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皆由宦者决定政局。这表明A.皇帝在与外戚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B.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C.宦官干预朝政的制度化、合法化D.皇帝惟有借助宦官势力才能把控政局9.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系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力。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A.明确官员的职责B.防止官员权力膨胀C.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减少吏治腐败发生10.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此时的刺史A.是拥有实权的地方官B.拥有固定的办公府衙C.是隶属于丞相的官员D.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11.西汉初年,统治者认为“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而天子大权一旦旁落,则极可能重蹈秦朝覆辙;同时相较关中而言,关东不可控因素很多;如此庞大的国家全部收归中央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若委任外臣,又不大放心。这则材料旨在说明A.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治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郡国并行制符合现实需求D.君主大权独揽导致秦朝灭亡12.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这表明记载出处“刺史班宣,周行列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汉官典职仪》“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到所部,郡国各遗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汉旧仪》“至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十三人,掌奉诏条察诸州,秋、冬入奏,居无常所。”《唐六典》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B.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C.藩镇延续唐朝统治D.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13.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在地方设通判B.分割宰相职权C.加强中央集权D.改革监察制度14.李治安在《行省制度研究》中写道: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由此可见元代行省A.充任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完全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C.体现了集权与分权主辅结合D.赋予了地方极大的自主权限15.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A.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D.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16.王家范先生说,我之所以不满意以“专制”一词说死中国帝制,因为这种来自西方的成见,每每看不清中国两千年帝制实依赖于发达的行政官僚制度。王先生旨在强调A.承相制度有效制约了皇权B.中国的帝制并非专制制度C.历史研究应考虑地域差异D.官僚政治具有积极的作用17.“九卿”是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职,其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A.分权制衡B.教化至上C.天下为公D.天下为家18.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士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B.打击贵族势力C.使人民获得了自由D.加强中央集权19.据《史记》记载,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据此可知A.分封制度下诸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B.商汤的成功缘于他修德务民C.司马迁修史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夏商更替实现了社会的转型20.史载: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因不肯对楚成王的军队“半渡而击之”导致惨败。然《公羊传》对此事的评价是:“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由此可见A.宋军军事实力不如楚军B.周礼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春秋时对礼制的敬畏D.宋军在乎师出有名以避免树敌2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御史监察和以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独立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最终发展成为机构空前扩大、官员数倍于前且兼察谏于一身。御史的内部分工也日渐明确、细密,职责分明,监察内容范围不断扩展,直至对政府各部门、机构进行全面的行政监察。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六科给事中既掌言谏之责,又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施行,并监察重至“掌科”。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这种独立性是监察部门不受干扰,有效发挥其监察职能的重要保证。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出巡监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巡察与不定期出巡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ACACCCDBB题号101112131415161718DCCCCADDD题号192021BCB二、材料题22.(1)特点:起源时间早,监察制度化;监察官员位低权重,由兼任到专职;监察内容广泛,监察权从行政权中独立;例行与不定期相结合,重视监察地方。(2)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但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