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强化训练卷(四)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武王克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3.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为国家为国王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了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说明,西周分封制()A.统一了各国的治理模式B.体现了国家整体观念C.保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D.强化了地方自主意识4.殷墟卜辞中的“东土”一般认为是指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包括苏北、河北的部分地区。根据考古发现,商代晚期“东土”地区商文化聚落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A.海外贸易逐渐兴盛B.商受到周威胁被迫东迁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D.区域文化融合趋势加强5.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6.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C.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9.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度B.皇叔制、宗法制、郡县制度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10.魏晋时期,各级官学普遍衰落,开馆授徒的私学也十分有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士族的各种家学却全面繁盛,由此造成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远远少于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这说明当时()A.教育被士族阶层垄断B.选官强调门第与教育发展相适应C.儒学的发展受到挑战D.寒门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被关闭11.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颁布推恩令,三十多年后20个诸侯国中,除6国未分封外,其余14国,王子封侯者已达165人。这说明实行推恩令()A.反而壮大了地方诸侯势力B.分化削弱了各诸侯国势力C.耗费时间长效果却不显著D.得到各诸侯王的大力拥护12.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13.“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生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下列选项中属于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是()A.九品中正制依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真正执行C.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D.唐代官员必须是科举出身14.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了“七国之乱”,这场叛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无为而治”政策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B.封国不满朝廷推行黄老之学C.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主张D.封国实力日益增强,与中央分庭抗礼15.忽必烈时期,在大江南北及少数民族边远之区设立驿站,使“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元朝设立驿站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国家经济B.提高行政效率C.传送官方文书D.防止地方割据二、材料阅读题(共40分)1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三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四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产生了怎样影响?(10分)(2)据材料二中横线应填入什么制度?该行政区划为何“为后世历代所遵奉”?(10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行省制的意义。(10分)(4)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10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二、材料题16、(1)制度:分封制影响: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传播了周的文化;为后世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2)制度:实行郡县制。原因:该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既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又能一定程度提高地方自主性,促进地方发展。(4)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的行政制度本质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题号12345678CCBDACCC题号9101112131415DBBAC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