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1.“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A.废分封,设郡县B.设立中朝和外朝C.实行三省六部制D.实行行省制度解析题干要求找出“汉承秦制”同时还予以创新的史实。A项为秦朝的史实;C项属于隋唐的史实;D项为元朝的史实;只有B项为汉朝的史实。汉朝在继承秦朝中央官僚制度的基础上既设立了外朝,同时又形成了中朝牵制外朝的权力。故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2.下表根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姓名官职出身萧何相国县吏陈平丞相游士周勃太尉吹鼓手樊哙左丞相屠夫灌婴太尉布贩A.西周:“封建亲戚”B.秦朝:“独尊儒术”C.西汉:“布衣将相”D.隋唐:“金榜题名”解析萧何、陈平、樊哙等人是西汉开国名臣、名将,据此可确定此表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现象;从他们的出身和所担任的官职可知符合“布衣将相”。故选C项。答案C3.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解析汉代的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而三省六部制下,相权分散,各司其职,既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故答案为A项。答案A4.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前代没有该官职,故选D项。答案D5.宋朝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此大臣主张()A.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B.废除宰相制以强化皇权C.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D.扩大宰相的权力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这指的是宋朝因加强皇权过分削弱相权而导致中央政府的权力过于分散,由此可知该大臣主张扩大宰相的权力,所以选D项。答案D6.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解析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C项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D项反映的是察举制。故选B项。答案B7.(宋)范公偁《过庭录》载:“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段材料说的是什么选官制度()A.承荫世袭B.立功受奖C.乡人举荐D.科举考试答案D8.有人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解析材料反映了宋朝的冗官现象,这主要是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的后果,故C项正确。A项是现象,B、D两项是次要原因。答案C9.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实行行省制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赋等权力由中央直接掌握,行省各级官员处理各项事务互相配合、互相牵制。每名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10.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解析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占据上风,故A项正确。自秦汉至明清,我国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宰相权力虽然不断被分割,但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就已开始被打破,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5课标全国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12.唐朝杜牧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A.层层推荐B.注重门第C.唯才是举D.打击贵族解析据材料“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可见杜牧主张科举制应该大量取用“寒士”而不是“子弟”,这说明当时选官制度旨在打击贵族。答案D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了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三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士。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为实现“取士不问家世”的这一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摘编自《科举制度评析》(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途径和主要标准。(2)材料二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参考答案(1)制度:察举制。途径:地方举荐。主要标准:孝廉。(2)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变化:重才学,不分身份地位;重考试成绩,科举成定制。(若答“重才学、轻家世”亦可)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原秦国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材料二本鉴惩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子语录》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中国文化概要》(1)材料一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将“一切收了”的。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就困弱”的论断?(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参考答案(1)制度:郡县制。进步性: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2)措施: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挑选地方军队精锐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官任知州,通判牵制;财政上:转运使理财,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部分上交中央。认识:朱熹的论断有道理。宋朝以分化、并置的方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结果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地方陷入困弱境地。(3)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维护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要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应该实现相互制约下的动态平衡;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