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表现(1)新式代步工具①________: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北平、天津、上海较多。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在城市普及;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③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又一重要交通工具。④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成为新的代步工具。(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①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_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展,中国铁路建设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公路交通进入新时期,青藏铁路通车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③城市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有轨电车交通系统;______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______年北京地铁运营;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磁悬浮列车专线运营。(3)民航:20世纪______年代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特点(1)交通工具更迭速度加快。(2)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的发展(1)1866年,______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2)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__________进一步扩展。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______架设电报线;______年,中国出现了无线电报;1932年,中国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______年,电话传入中国;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______和______合一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至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居世界第一位。3.影响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______的传递;加速了________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观察右图,本照片摄制于1905年,照片中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运动。该照片反映出晚清()A.普通民众对洋货的抵制B.自行车已逐渐走向普及C.民众崇尚新式交通工具D.代步工具已发生显著变化2.右图是中国保存至今的最早的蒸汽机车“0”号机车,它在1882年开始运行。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辆机车应该运行在()A.淞沪铁路B.唐胥铁路C.京张铁路D.京汉铁路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4.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广告词:“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从材料中不能够获取的信息是()A.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B.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C.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彻底改变D.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受西方影响5.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曾经计划利用外资60亿,十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并说:“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唯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这说明()A.西方国家乐于帮助中国修筑铁路B.修筑铁路的重要性高于维护民国C.修筑铁路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D.中国的经济实力足以修筑大量铁路知识点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6.诗句“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反映的是1881年底在津沪之间开通了()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C.有线电话D.无线电话7.甲午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当时会采用哪种方式()A.通过驿站传递B.通过轮船传递C.通过有线电报传递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8.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A.台湾B.天津C.广东D.湖北9.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这一现象直接说明()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通信技术发展迅速C.当今中国人口众多D.电话事业分属两家10.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通信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义和团民众揭帖材料二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材料三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材料四一些闭塞的经济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请回答:(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人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之。”材料二中国联通移动通信公司的标志(1)材料一中利于19世纪中期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工具是什么?(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说明什么问题?(3)通讯工具的改进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解析】知识清单一、1.(1)①人力车(2)①上海轮船招商局②收回铁路利权运动③19241969(3)20二、1.(1)海关(2)邮局邮路2.(1)台湾1906(2)1882邮政电信3.信息城市化生活方式对点训练1.C2.B3.A[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核心信息:“乘客不分男女座”,男女挤在一起坐车的情况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它冲击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故答案为A。]4.C[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出现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但“彻底改变”的说法显然言过其实,所以选C。]5.C[材料中孙中山将修筑铁路的重要性提高到民国存亡的地位,正说明了铁路事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6.A[从诗中“地角天涯连一线”可以判断通信工具是有线通信。而有线电话开通是1882年,所以排除C项,有线电报在1877年传入中国,A项符合要求。]7.C[首先必须知道甲午战争的时间是1894~1895年,其次要了解四个选项的传递方式产生的时间。驿站古代就有,轮船与火车是大清邮政运送邮件的方式,有线电报产生于1877年,无线电报是1906年才创设的。由于当时军情紧急,当然是越快越好,所以通过有线电报传递是最快,也是最好的方式。]8.A9.B10.A综合运用11.(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思想的愚昧落后。(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3)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12.(1)电报。(2)反映了电讯产业的快速发展。说明我国通讯工具变化巨大。(3)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思考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解答包括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信件、电子信件等。自我测评1.阐述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们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解答(1)发展过程: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牵引到机械动力牵引的发展过程,通信工具经历了有线方式到无线方式的发展过程。(2)影响:通过不断地更新发展,人与人之间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2.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明显。请谈谈这方面的具体表现。解答(1)在交通工具方面,中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交通配套基础设施上,带来的后果就是在交通工具的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工具。(2)在通信工具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发展不平衡、不同步,主要体现在线网的架设、通信工具的数量上。由于许多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落后,线网很难通入,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通信工具的数量不多。而东部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无论在线网的涵盖区域还是通信工具数量的百人拥有数都绝对处于优势。材料阅读与思考以上材料介绍的是1865~1869年中英、中美条约交涉前后,清政府官员沈葆桢对于外人铺设铁路的态度。阅读后请思考:沈葆桢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有哪些?试对此做一简要评价。解答沈葆桢在外人铺设铁路的问题上持反对的态度,他的理由有:铺设铁路会“占人田业”、“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影响到自身的统治。评价: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看,沈葆桢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但也是符合其阶级立场的。对于官员来说,西方机器的引进必然破坏社会结构,造成人口的自由流动,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自身的统治,这是最根本的因素。西方技术的传入,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当它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以后,必将势不可挡,进而更加加速社会的变动。后来的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