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对转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阴阳对转”摘要:“阴阳对转”是古音学上的一个概念,是由于语音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结果,是不同韵部之间互相押韵的一种特殊的现象,由戴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又有后人继承和发展。本文对阴阳对转主要内容及研究情况做了简要的总结。“阴阳对转”是古音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韵尾不同的韵母,可以互相押韵。音韵学上根据韵尾的不同,一般把上古汉语韵母分成三类:一类是以元音为韵尾或没有韵尾,叫做“阴声韵”,一类是以鼻音-m、-n、-为韵尾的韵母,叫做“阳声韵”,还有一类是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母,叫做“入声韵”。阴阳对转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阴阳对转,包括有塞音韵尾的入声韵,把入声韵当做阴声韵,阴入对转,以及阳声韵和入声韵互换韵尾各变成入声韵和阳声韵,都称阴阳对转。狭义的阴阳对转,指无韵尾或有元音的韵尾的韵同有鼻音韵尾的韵互相转变。阴阳对转的条件,是各韵主要元音相同,韵尾发生不同的转化。这种情况,在先秦文献和现代汉语中都存在。《诗经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政事一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其中“敦”属于真部。“遗”“摧”属于脂部,“敦”“遗”“摧”押韵,这表明“敦”由真部转到了脂部,这是脂真对转,属于阴声韵和阳声韵的对转。在现代方言中,也有许多阴阳对转的例子。现代汉口话明母模韵“暮慕幕墓”是阴声韵转为阳声韵,也是阴阳对转。与阴阳对转相关的还有旁转,旁对转等概念。旁转指主要原因相近,韵尾相同的字互押或转化,旁对转指主要元音相近,韵尾不同的字互押或转化。开始阴阳对转理论的人事戴震,他把收尾音部位相同或相近的古韵部叫做“相配互转”并且说“俩俩相配,并以入声为之枢纽”。他把收鼻音的部称作“气之阳”,收元音或流音擦音的部称作“气之阴”。孔广森在其老师戴震之后明确提出“阴阳对转”这个理论。孔广森在《诗声类.))的序言中说,“窃尝基于《唐韵》,阶于汉魏,跻稽于二雅三烦十五国之风而释之,而审之,而条分之,而类聚之,久而待之。有本韵,有通韵,有转韵。通韵聚为十二,取其收声之大同,本韵分为十八,乃又剖析于放侈,清浊,毫厘纤吵之际。这十八部分为阳声九部:元(原类)、耕(丁类)、真(辰类)、阳、东、冬、侵(经类)、蒸、谈多阴声九部:歌、支、脂、鱼、候、幽、宵、之、合。又说:“此九部者,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他的具体转法是“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例如:“之”为平声字,转为上声“止”,再转作去声“志”,再转作入声“职”,由入声“职”再转便成阳声字“证”、“拯”、“燕”了。所以入声“职”是“之”“蒸”阴阳对转的枢纽。阴阳对转是指阴声韵在一定时期会变成阳声韵,阳声韵在一定时期也会变成阴声韵。是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它是由清人孔广森提出,再由章炳麟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阴阳对转,准确地说,应该叫做阴阳入对转,即阴、阳、入三类韵在发展中可以相互转化。由于孔广森不认为上古有入声韵,他把入声韵看作是阴声韵并与真正的阴声韵归作一类,所以他将这种对转规律叫做阴阳对转。孔氏认为古韵有本韵、通韵、转韵之分。所谓本韵,即他据《诗经》押韵所区分的阴、阳十八部。所谓通韵,是指某些韵部音色接近(收音相同或相近,韵腹相近),可以通押,如丁类(耕)与辰类(真)通用,支类与脂类通用,冬类与侵类、蒸类通用,幽类与之类、宵类通用。所谓转韵,是指相配的阴、阳两部在某些方言中可以通押。也就是说,某些方言中一些阴声韵被读成了阳声韵,或者一些阳声韵被读成了阴声韵,故阴、阳可以相押(或谐声等)。孔广森在《诗声类·卷一》中说:“此九部者,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分阴分阳,九部之大纲,转阳转阴,五方之殊音。”孔广森的“阴阳对转说”正确解释了上古韵文中阴(包括入声韵)、阳通押的现象,例如:无将大车,祇自尘兮。无思百忧,祇自疧兮。《诗〃小雅〃无将大车》一章诗中“尘”字属上古阳声真部,“疧”属阴声支部,二者同为韵脚字,说明在作者的方言中“尘”、“疧”同为阳声或同为阴声。这种阴、阳不分的现象在谐声材料中也很常见。例如:军——辉、挥斤——颀、旂“军”、“斤”为阳声韵,以“军”作为声符的“辉”、“挥”,以“斤”作为声符的“颀”、“旂”都是阴声韵。除了阴、阳对转外,阳声韵和入声韵也可以对转,不过这种现象较少。例如:旦——怛乏——贬“旦”为阳声韵,“怛”为入声韵;“乏”为入声韵,“贬”为阳声韵。阴阳对转说是孔广森为解释阴阳押韵现象而提出的,其阴、阳九部相配的格局反映的正是这种旨趣。孔广森阴阳对转的具体内容对“阴阳对转”形成的原因,孔氏解释说:“转阴转阳,五方之殊音。”说明它是由于语音的历史变化形成的结果,属于方言现象。孔广森“阴阳对转”的具体内容包括九种,下面加以简要介绍:1.歌元对转:歌部是阴声韵,元部(原类)是阳声韵。孔氏的歌部包括《唐韵》歌、戈、麻(举平以孩上去,下同)。孔氏的元部(原类)包括《唐韵》元寒植删山仙(举平以孩上去,下同)2.支耕对转:孔氏的支部包括《唐韵》支、佳,入声麦、锡。孔氏的耕部包括《唐韵》耕、清、青。这两部可以互收,可以对转,但孔氏并未收字。他在“支佳者,耕青之阴也。”这句的下面解释说:“故稗捧之稗以卑得声;灶从圭声,又音口迥切,汉地理志标氏县孟康音权精多是其通转之证。”3.脂真对转:孔氏的脂部包括《唐韵》脂、微、齐、皆、灰多入声质、术、栉、物、迄、月、没、局、末、黯、辖、屑、薛。孔氏的真部(辰类)包括《唐韵》真、谆、臻、先、文、殷、魂、痕。这两两部可以互收,可以对转。孔氏在脂部收真部四字(铣韵、隐韵、展韵、文韵各一字),在真部收脂部两字(脂韵、齐韵各一字),例证如下:铣韵一字:珍。《新台》:新台有洒,河水挽挽。燕婉之求,通除不珍。(脂真对转)隐韵一字:近。《袄杜》:卜篮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脂真对转)孔氏说,“迩”《唐韵》误入四纸,应该归在脂部。又说“近”转音顾上声。震韵一字:讯。《墓门》:墓门有梅,有鸽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脂真对转)文韵一字:君。《皇矣》: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脂真对转)月旨韵一字:底。《无将大车》:无将大车,抵自尘兮,无思百忧,抵自底兮。(真脂对转)齐韵一字:西。《小明》:明明上天,4.渔阳对转:照临下土。我征祖西,至于笼野。(真脂对转)孔氏的鱼部包括《唐韵》鱼、模;入声铎、陌、昔。孔氏的阳部包括《唐韵》阳、唐、庚。这两部可以互收,可以对转。如“亡”,可通为“无”,“荒”可通为“樵”,“放”可通为“甫”多“莽”有“姥”音;“广”有“鼓”音,`“迎”有“逻”音等等。但孔氏并未举出《诗》例。5.侯东对转:孔广森的侯部包括《唐韵》侯、虞;入声屋、烛。孔氏的东部包括《唐韵》东、镬、江。侯部收东部一字。在东部附了一个“调分字,而“调”并非侯部字。说起来应该是旁对转,但孔广森并未立“旁对转”这个名目。肿韵一字:巩。《瞻中》:不自我先,附,萧韵一字:调。《车攻》:弓矢既调,不自我后,道道昊天,无不克巩。(候东对转)射夫既同。(幽东旁对转)6.幽冬对转:孔广森的幽部包括《唐韵》幽、尤、萧多入声沃。孔氏的冬部包括《唐韵》冬。孔氏说,冬韵的“潜”字与十八尤重见,冬韵的“狼”字与六康重见。7.宵侵对转:孔广森的宵部包括《唐韵》宵、肴、豪,入声觉、药。孔氏的侵部(摄类)包括《唐韵》侵、草、凡。孔氏的宵部收侵部一字:惨(感韵)。《月出》: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窃绍兮,劳心修兮。(宵侵对转)侵部,孔氏投有收宵部字,不过“贬”下,他说古文贬损之贬作牛,从巢省。巢正侵之阴声。8.之蒸对转.。孔广森的之部包括《唐韵》之、哈,入声职、德。孔氏的燕部包括《唐韵》蒸、登。之部收燕部峨韵一个字,燕部收之韵一字。峨韵一字:赠。《女日鸡鸣》:之韵一字:须。知子之来之,杂佩以幽之。(之燕对转)《杯》:棣之硬硬,孔氏引《释文》硬,9.合谈对转:孔广森的合部包括《唐韵》入声合、盗、辑、叶、帖、洽、钾、业、乏。孔氏的谈部包括《唐韵》谈、盐、添、咸、街、严。继孔广森之后,章炳麟提出了近转、旁转、正对转、次对转之说,这一学说揭示了阴、阳声韵相互转变的种种现象,对孔氏的理论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章氏制了一个“成均图”,用来反映阴阳对转的各种情况。近旁转是指一个阴声韵或阳声韵转变成另一个与它读音相近的韵,因转化前后音色很接近,转化的结果没有越出同列,故叫近旁转。次旁转是指一个阴声韵或阳声韵转变为另一个与它音色差别较大的同类韵,因转化前后的音色(指韵腹)有较大差别,在“成均图”中两韵不相比邻,但没有越出同列,故叫做次旁转。次旁转的音变现象比近旁转更为普遍,凡一种韵转化为另一种同类韵,两者音值差别较大的都可视为次旁转。例如:《诗·大雅·假乐》一章:“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其中“假”为借字,本字为“嘉”。假,鱼部;嘉,歌部。上古一个韵部分化成中古的几个韵,凡音值与上古韵部差别较大者都可以视为次旁转。例如“哀”字在上古属“之”部,到中古时“哀”的声符“衣”属“之”韵,“哀”字本身属“咍”韵,都与上古时的音值差别较大,属于次旁转。又如帛书《相马经》:“艮欲盈,盈坚久。”1其中“艮”为借字,本字为“眼”。艮、眼二字在上古同属文部。到了中古,“艮”归入“恨”韵,“眼”归入“产”韵。其中“眼”的读音与上古文部差别较大,也属于次旁转。正对转指阴声韵(包括入声韵)转为阳声韵或阳声韵转为阴声韵(包括入声韵),因对转后的韵腹仍保持与对转前相同,故叫做正对转。在“成均图”中,正对转的阴、阳两部直接相对。正对转是语音发展中一种常见的音变现象。次对转是指阳声韵转化为阴声韵或阴声韵转化为阳声韵;因对转后的韵腹与对转前不同,故叫做次对转。在“成均图”中,对转前后的两个韵部成折射式斜对。辅音韵尾对韵腹有一定的固定作用,当辅音韵尾失落后,韵腹常常会因韵尾的失落发生音变,所谓次对转多数都是辅音韵尾失落后所引起的韵腹音变现象。根据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章氏的阴阳对转说与孔氏有一定的差异。孔氏的对转说旨在解释阴、阳押韵的现象,阴、阳押韵则韵腹相同,由此可以揭示出上古韵母阴、阳相配的局面。章氏的对转说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不仅包括了孔氏对转说的全部内容,同时还指出了押韵、谐声、通假、声训等现象中发生对转或旁转后韵腹所产生的不同变化。如果说孔氏的对转说主要是从共时的角度看阴阳对转的结果,章氏的对转说则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看阴阳对转的结果。章太炎的理论大都来自于孔广森,但也有不同的地方:1.孔广森认为阴阳是一一对应的,而章太炎认为可以多阴对一阳2.孔广森九阴九阳的内部顺序设定具有一定的任意性,章太炎的分法则有规律,把阴阳各分成俩类3.孔广森吧辑盍入声当做阴声,章太炎归入阳声。二者的阴阳对转不同,是因为二者倡导这一理论的目的不同。前者的阴阳对转为古韵分部服务,后者为讲文字谐声、假借、孳乳,所以很多讲的都是旁转,区分旁转和对转,以及在对旁转中进一步分正次远近,这是他对古韵系统内部关系上的贡献。但也有不足之处。结语阴阳对转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从研究《诗经》的韵部开始的,后来又运用到了非常广泛的领域。由戴震首次提出,孔广森,章太炎等继承和发展。之后又有很多语言学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考证和研究,比如王力的阴阳对转的内容与孔广森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后世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