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服饰方面2.饮食方面3.居室建筑4.习俗风尚5.交通工具6.通讯工具7.大众传媒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二、变化的主要内容:▲不同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及原因一、主要时期:1.近代:▲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2.现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1978-(改革开放后)——四大变迁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和特点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难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婚丧娶的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化及其原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史观:近代化、城市化经济与政治、文化关系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长袍马褂旗装、袄裙1.服饰变化(衣):西装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中山装洋布洋装礼义廉耻以文治国三民主义三省吾身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长袍马褂旗装、袄裙1.服饰变化(衣):西装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中山装洋布洋装①表现:②原因:⑴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⑵向西方学习的要求⑶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的反映⑷思想观念解放,爱美心理⑸崇洋媚外的心理,追求时髦⑹③特点:⑴中西结合⑵由繁到简,款式多样⑶保守到开放⑷等级到平民⑸地区、主体等2.饮食变化(食):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传统:饮食丰富,习惯多样,地方特色鲜明▲近代:①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②面包房、咖啡店等3.建筑变化(住):②中西合璧①西式洋房传统民居中西合璧4.习俗风尚变化(风俗):⑴维新派提倡①剪辫易服:②迫令放足:③改革传统婚姻:⑴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维新派)④社交礼仪:⑵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⑶民国时期,临时政府颁布法令⑴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⑵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裹脚法令⑵简约文明,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⑴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⑵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⑤改革历法、节日: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⑴民国开始改用阳历⑵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人讥笑。“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20世纪初,青年学生身体力行。孙中山认为“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有一个大多数,是全世界都知道才行。”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留美幼童,揭开“剪辫易服”序幕。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俗。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思想家们提出“废止缠足”;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颁布法令禁止裹脚。从下面这张《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引自孙燕京《满清社会风尚研究》)可以看出,新式婚礼较旧式婚礼的进步之处表现在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B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转为简约文明,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5.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③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要求向西方学习,维新派、革命派的提倡和推动④近代民族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经济水平提高⑥观念转变,崇洋媚外、爱美等心理,有钱阶层追求时尚、时髦⑤近代以来社会变化巨大,受政治运动和政局变化的影响以及政策的促进①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习俗传入中国,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思想观念解放,自由、平等观念等深入人心,冲击旧的生活方式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地区: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上海最大)内地、农村变化慢、触动小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反映近代化发展趋势呈现不均衡性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6.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主体:资产阶级、富商、官僚、知识分子、市民等阶层变化大农村大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乎未变,只有少量洋货进入中等水平农民家庭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原因:②表现:③地区和主体:④过程: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50-70年代:①表现(特点):⑴衣着朴素,革命色彩,色彩单调▲50年代:布拉吉、列宁装、中山装▲文革:绿军装⑵食物简单,农村温饱未彻底解决⑶住宅简陋、较拥挤⑷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⑴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就业问题,社会福利增加,积极性提高,经济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基本保障,逐步改善⑶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城镇发展,人口激增,需求大增⑵受“左”的思想、政治运动等干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粮食、日用品等物资较匮乏,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较低,彼此差距不大⑷思想观念较封闭②原因:“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服饰变化:前苏联女专家给中国带来了布拉吉热①50年代:▲原因: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②60-70年代:绿军装▲原因:A.文革闹革命B.提倡节俭、艰苦朴素C.经济不发达,物资较匮乏,凭票购布D.极左思想影响兰灰黑绿2.80年代以后: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⑴衣:服饰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时尚国际潮流⑵食:A.粮食产量提高,1987年解决温饱问题,取消票证B.倡导“菜篮子工程”,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平房—楼房—别墅面积扩大,设施现代,环境优美⑶住:A.住房状况改善B.“安居工程”(1995)⑷风俗:A.休闲娱乐成为生活组成部分B.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C.新的社会时尚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①表现:④受政治运动和政府政策的影响③科技水平进步,物质产品、生活用品、娱乐设施等不断丰富——经济发展是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2.特点:①改革开放的推进,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供②清除极左思想束缚,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开放,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大跃进、文革、极左▲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双休日、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3.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总结:▲从“衣”来说,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服饰都由自产的棉布、丝绸缝制。近代服饰由清末的笨拙、繁琐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繁琐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开放”和五彩缤纷的多样、多彩休闲服装;▲从“食”来说,由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由解决温饱,进而转为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合理膳食结构和健康;▲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舒适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存在问题:▲全盘西化,崇洋媚外▲商业化倾向▲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呢?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思想影响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政治环境日渐宽松改革开放: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中国政府推行哪些政策,促进了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政策安居工程、菜篮子工程休息日调整清政府:临时政府:新中国: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经济较繁荣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统购统销、票证制改变陋习的强制政策婚姻法提倡节俭、奉献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