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天天背诵提升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2)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3)权利与义务:周天子要对诸侯授民、授土、授职,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对卿大夫再进行分封。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4)作用: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扩大了疆域,周势力范围不断扩大。(5)瓦解:受封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一,以父系血缘关系作为维系政治生活的纽带,政治结构呈现家国一体的特色;第二,通过分封形成权力的分割,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第三,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上的体现。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条件:秦灭六国,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3.内容: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地方行政——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4.影响: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专制权威容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导致秦的灭亡。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成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2.三省六部制:(1)结构: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3.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4.选官制度:(1)察举制:汉代实行,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标准。(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依靠门第选官。(3)科举制:①演变。隋朝: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②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二为一,专制皇权继续发展;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2.清朝:设立军机处(1)背景: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2)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受笔录。(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2)消极: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人治传统,易出现政治腐败。皇权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专制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五、选官制与监察制的演进1.选官制度:(1)察举制:两汉选官的主要途径。①目的: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统治的需要。②方式及标准:自下而上进行,以孝廉(品行)为标准。(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门第选拔,垄断仕途。(3)科举制:①建立: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始设进士科。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③作用:积极方面: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控制选官任官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2.监察制度:(1)秦汉:秦始皇置御史大夫监察中央官员;西汉武帝时期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2)隋唐:监察制度更完善。(3)宋元明清:宋代设立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设御史台,明清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提升测试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郑庄公作为诸侯不但不履行诸侯的义务,没有定期朝觐周天子,甚至还打伤周天子,这表明周天子的统治秩序受到挑战,故C正确;A与史实不符,错在了“开始”,B、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D。2.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A、C、D分别牵涉的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选官制度、分封制,与题意无关,故A、C、D错误;根据题目中“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得出“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故B正确。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建立保密制度B.震慑谋反之徒C.维护皇帝权威D.削弱丞相权力【解析】选C。材料虽涉及保密,但此举并非为了建立保密制度,故A错误;“中人”只是泄露了秦始皇对丞相车骑众多不满的消息,并非谋反,故B错误;秦始皇“弗善”是因为丞相车骑过多损害了皇帝的权威,捕杀在旁者也是因为“中人”泄密给丞相,有损皇帝权威,故C正确;此举并未削弱丞相权力,丞相仍是百官之首,故D错误。4.[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解析】选C。秦朝宰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务,故A错误;元代实行一省制,故B错误;县是古代社会最基层的地方行政区划,县官则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故C正确;秦代县令对郡守负责,故D错误。5.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俸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C.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D.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解析】选D。刺史在西汉时期为监察官员,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A错误;刺史为监察官,位卑权重,故B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朝廷礼仪更加规范,故C错误;刺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员,故D正确。6.《唐律疏议》是我国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德本刑用”、以礼为纲是其立法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唐朝()A.完成专制向法治转型B.推崇仁政而排斥法治C.重视法治与教化相济D.主张法本而以礼辅之【解析】选C。唐朝是封建专制而非法治,故A错误;由材料“德本刑用”可知德为治国之本,刑为治国之用,并不排斥法治,故B错误;由材料“‘德本刑用’、以礼为纲是其立法指导思想”可知唐朝以伦理道德作为治国之本,以刑罚为辅助手段,法治与教化相济,故C正确,D错误。7.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唐朝的政事堂()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B.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解析】选D。根据所学,材料中政事堂是唐朝丞相即三省长官与皇帝共同议政的场所,最后作出决策,不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故D符合,而C排除;“始终”说法错误,故A排除;只有皇帝拥有决策权,B错误。8.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解析】选B。根据材料“考中进士或举人……考中秀才……”可知,科举制下,根据自身才能不同,各有不同的归宿,有利于人才相对合理流动,故B正确。9.据《元史》记载,中统三年,以不只爱不干(人名)及赵璧行中书省事于山东,讨伐李璮;至元十一年中书左丞相伯颜、平章阿术为首的荆湖行省,左丞相合答为首的淮西行省,分两路平南宋。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A.由丞相制度演变而成B.在消灭地方割据中形成C.已形成稳定的统辖区域D.曾承担军事征伐的使命【解析】选D。元朝的行省制度并非由丞相制度演变而成,故A错误;材料说明在消灭地方割据之前,行省制度已经存在,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军事征伐,说明当时未形成稳定的统辖区域,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行省制度曾承担军事征伐的使命和任务,故D正确。故选D。10.唐朝时,圣旨开头语多是“门下”两字;明朝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圣旨开头语的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B.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过程C.古代语言文字的丰富发展D.神权思想逐步取代儒家思想【解析】选A。唐朝时,圣旨开头语多是“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到了明朝,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更加突出了皇帝的权威,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11.明朝嘉靖、万历时,内阁权压六卿……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内阁无疑是操有宰相之权。可见,当时的内阁()A.已成法定机构B.开始统领六部C.握有军政大权D.严重威胁皇权【解析】选C。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故A错误;明代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内阁与六部不存在直接统属关系,故B错误;根据材料“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可知,明代内阁握有军政大权,故C正确;材料不涉及皇帝与内阁的关系问题,故D错误。12.有学者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该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置()A.强化了君主专制B.杜绝了权臣擅权的出现C.制约了皇帝权力D.改变了君强臣弱的局面【解析】选C。材料“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表明君主专制受到大臣的限制,故A错误;材料“君臣联合行政”,并不意味着权臣可以擅权,故B错误;材料中君主专制受到大臣的限制,皇帝权力受到制约,故C正确;材料中“君臣联合行政”只是限制君权,但没有改变君强臣弱的局面,故D错误。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