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备课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经典题萃[课时教案]备选例题例1下列有关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K与O反应最剧烈B.Rb比Na活泼,故Rb可以从含的溶液中置换出NaC.碱金属的阳离子没有还原性,所以有强氧化性D.从Li到Cs都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且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解析:A项,碱金属元素中Cs的金属性最强,故Cs与O反应最剧烈;B项,碱金属为极活泼金属,Rb投入含的溶液后,与水剧烈反应,不能置换出Na;C项,碱金属的阳离子具有较弱的氧化性。答案:D例2卤素是最活泼的一族非金属元素,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卤素单质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B.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减小C.从F到I,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D.卤素单质与化合的难易程度为<<<解析:卤素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而不是单质最外层有7个电子,A项错误;卤素原子从F到I,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B项错误,C项正确;单质与化合的难易程度为>>>,D项错误。答案:C例3下列叙述中能肯定A元素比B元素金属性强的是()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B.A原子电子层数比B原子电子层数多C.1molA从酸中置换生成的比1molB从酸中置换生成的多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气,而B不能解析: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不能看电子层数或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而应该看是否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例如:Ca的最外层电子数比Na的最外层电子数多,但Ca活泼;Ag虽然拥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也是一个电子,但其金属性却弱于只有3个电子层的Na。同样比较从酸中置换出的多少也是错误的,应该比较置换出的难易。答案:D经典文萃1.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规律(学案版全解)本质:原子越易得电子,则非金属性就越强。具体表现在:(1)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判断: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2)非金属元素单质与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如与在黑暗中就可反应,与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反应,则非金属性:FBr。(3)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如稳定性:HFHCl,则非金属性:FCl。(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如酸性:,则非金属性:ClBr。(5)一般情况下,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如氧化性,则非金属性:ClBr。(6)置换反应:如═,则非金属性:ClBr。(7)根据与同一种金属反应,生成化合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的高低进行判断。例如:,2Cu+SS,即得非金属性:Cl>S。2.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规律(学案版全解)本质:原子越易失电子,则金属性就越强。(1)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判断: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越靠前,金属性越强。如Zn排在Cu的前面,则金属性:ZnCu。(3)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硫酸等)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或反应的剧烈)程度。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则金属性就越强。如Zn与盐酸反应比Fe与盐酸反应更易置换出氢气,则金属性:ZnFe。(4)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就越强。如碱性,则金属性:NaMg。(5)一般情况下,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对应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弱。如还原性NaMg,则金属性:NaMg,氧化性:。(6)置换反应:如,则金属性:ZnCu。提示:一般来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或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或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则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故一般来说,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方法与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判断方法是一致的。3.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人教版教参)从化学的观点来看,金属原子易失电子而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易跟电子结合而变成阴离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显然与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引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原子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力的强弱主要与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等有关。我们常用电离能来表示原子失电子的难易,并用电子亲合能来表示原子与电子结合的难易。从元素的一个基态的气态原子中去掉1个电子成为一价气态阳离子时所需消耗的能量叫该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一价气态阳离子中再去掉1个电子所需消耗的能量叫第二电离能,单位常用电子伏(eV)。电离能的数据表明,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离能减小,即越向下,元素越易失去电子。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离能增大。一般说来,元素的电离能数值越大,它的金属性越弱。原子的电子亲合能是元素的一个气态原子获得1个电子成为一价气态阴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电子亲合能越大,元素的原子就越容易跟电子结合。一般说来,元素的电子亲合能越大,它的非金属性越强。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分子中对电子吸引能力大小的量度叫做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电负性同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可把电负性的数值作为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综合量度。金属的电负性较小,金属的电负性越小,它的活动性越强。非金属的电负性较大,非金属的电负性越大,它的活动性也越强。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趋于增大,失电子越来越难,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在短周期中这种递变很显著,但在长周期中,自左至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较慢。因为长周期中过渡元素增加的电子进入尚未填满的次外层,即填入d轨道(第六周期镧系元素电子进入倒数第三层,即填入f轨道),所以在长周期的前半部分各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由于这些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电离能依次仅略有改变,因此金属性减弱较慢。在长周期的后半部分各元素的原子中,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依次增加,因此金属性的减弱和非金属性的增强才变得显著。在各主族内,从上到下,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虽然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增加了,但原子的电子层数也随着增多,原子半径也增大,内层电子的屏蔽效应也加大。由于这些原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原子易失去电子,因而元素的金属性也增强。4.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单质的活动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苏教版教参)元素的金属性指气态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指气态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的强弱等方面推测。单质的活动性是指该元素单质的分子或晶体在化学反应时的活动性,如金属单质的活动性表现在该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单质的非金属性表现在该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单质的活动性是有区别的,前者决定于元素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能力的大小,后者还与元素单质的分子或晶体内原子的相互作用强弱有关。两者顺序基本一致,因此,有时可以用单质的活动性强弱来推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只有少数例外)。5.元素的金属性与还原性、元素的非金属性与氧化性的相互关系(苏教版教参)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用金属性表示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强弱,用非金属性表示元素原子得到电子能力的强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原子越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原子越容易得到电子,氧化性越强。氧化性和还原性讨论的对象除了元素以外,还可以更加具体化,可以是某种环境中的具体粒子,例如,金属的活动性实际上是金属原子在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除了本质原因外,还受溶液、温度、浓度以及酸碱度等的影响。6.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的区别和联系金属性: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表现出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的倾向。金属性的强弱通常用金属元素原子的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气态阳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大小来衡量。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形成水合离子倾向的大小,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依据的。从能量角度来看,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除了与金属元素原子的电离能有关外,同时还与金属的升华能(固态单质变为气态原子时所需的能量)、水合能(金属阳离子与水化合时所放出的能量)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来说,金属性强的元素,它的活动性也强,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钠的第一电离能比钙的第一电离能要小:Na→ΔE=495.8kJ/molCa→ΔE=589.7kJ/mol因此,钠比钙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钠的金属性比钙强。但是,在水溶液中形成水合离子的倾向比大形成水合离子放出1653kJ/mol,形成水合离子放出405kJ/mol),即钙的标准电极电势比钠要小(标准电极电势越小,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钙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Ca:(aq)+→Ca(s)E=-2.86V/Na:→Na(s)E=-2.71V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