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诗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定义•第三代诗歌潮流是肇始于朦胧诗运动的母腹,专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朦胧诗运动之后崛起、在1985至1986年达到高潮的、以不满和颠覆朦胧诗为基本特征价值取向的诗歌现象的总称。•第三代诗群又可称为“新生代”(或“第三代人”“后崛起”“当代实验诗”“后新诗潮”“后朦胧诗”“后现代”等)是泛指朦胧诗派之后中国出现的一大批新诗诗人。何谓第三代?•第一代诗人:指具有强烈政治意识的中国现实主义诗人,如公刘等。1949~1976。•第二代诗人:指新诗潮中出现的朦胧派诗人,如北岛等。•第三代诗人:徐敬亚默默周伦佑蓝马杨黎于坚韩东严力西川宋渠宋炜李亚伟马松何小竹王家新杨远宏石光华肖开愚雪迪南野欧阳江河张枣翟永明廖亦武雨田柏桦万夏南野丁当吕德安柏桦肖开愚牛波陈东东海子骆一禾伊蕾钟鸣孙文波西川徐敬亚海子何小竹翟永明韩东于坚二、背景•以1986年10月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为结体标志的“第三代”诗人在年龄经历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大都是文革前后生人,以大学生、研究生和部分喜爱文学的青年工人为主,当他们进入成年真正面对社会的时候,所面对的已经是一个商品化了的时代。在小学中学受到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教育,在新的商品经济规律面前似乎不堪一击,这个世界是缤纷的同时也是杂乱的,人们的灵魂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诱惑。青年们本来不甚坚固的传统世界观开始崩塌,对以往所受到的教育包括书本上长辈们所传授的一切传统,他们都开始用怀疑的目光重新审视。三、发展朦胧诗衰落→新诗成长第三代诗人采用了一种和“朦胧诗”对抗、反叛的姿态,当时他们中一些人喊出“pass北岛”“打倒舒婷”的口号。•还原→朦胧:回到事物中去•审丑→审美:表现生活本来的丑•社会强加的荒谬→人本质的荒谬:不崇高也不绝望•1984年以后,“第三代诗”的活动和写作达到一定的规模。实验性的诗歌社团,自办的诗歌刊物纷纷出现。•1986——在这个被称为“不可抗拒的年代”,全国两千多家诗社和十倍百倍于此数字的自谓诗人,以成千上万的诗集诗报、诗刊与传统实行着断裂……至1986年7月,全国已出的非正式打印诗集达905种,不定期的打印诗刊70种,非正式发行的铅印诗刊和诗报22种。•第三代诗歌潮流人数十分可观,团体组织数目众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出更具体的诗歌流派,如“莽汉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海上诗派”、“他们诗群”等。非非主义1、简介•四川的诗歌试验活动,最有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当属“非非主义”。四川的“非非主义”实验性诗歌流派创立于1986年上5月4日。主要成员有:周伦佑、蓝马、杨黎、敬晓东、刘陶、何小竹、吉木狼格、李亚伟、小安等,其诗歌阵地为1986年5月创刊的《非非》。他们以“诗歌交流资料”《非非》和《非非年鉴》来介绍他们的史学理论、代表作品和成员构成。后来,还出版了两期报纸形式的《非非评论》。从1986年5月到1988年9月,《非非》共出版4卷。1989年至1991年停刊。1922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复刊。以1990年为界,之前为“前非非主义”(反文化、反崇高、反价值),之后为“后非非主义”(“红色写作”)。代表性作品有周伦佑的《自由方块》《头像》、杨黎的《冷风景》《高处》、何小竹的《组诗》等。2、主张这一诗派是第三代诗歌流派中唯一有明确诗歌理论主张的诗派。他们认为,所谓“非非”,是对宇宙本来面目的本质性描述。“非非主义”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诗歌批评与语言运用三个方面。1.在诗歌创作方面倡导感觉还原、意识还原和语言还原。2.在诗歌批评方面,他们推出创造批评法——其批评致力于一切非创造因素的清除与否或者程度怎样,这一清除工作主要体现在感觉、意识和语言三个方面。“非非主义”的理论主张带有前文化、非文化和泛文化的色彩。3.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非非主义”认为,由于语言顽强地体现着由群体累积而成的文化传统,因此在使用语言进行诗歌创作时,他们坚持对语言施以三度程序的非非处理——超越“是”与“非”的两值价值评价,使所用语言在非两值定向化的处置中,获得多值乃至无穷的开放性,赋予语言新的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在诗歌的创作中,非抽象化地处置语言,致力于革除语言的抽象病;语义确定是使语言丧失活力的致命伤,力争在不确定语义建设和变幻中,重现老化的语言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多功能性。莽汉主义1、简介•莽汉主义成立于1984年,1986年宣布解散。主要诞生地是四川南充。主要成员有万夏、胡玉、二毛、袁媛、刘永馨、胡冬、梁乐、柳箭、马松、李亚伟等。•“莽汉主义”不完全是诗歌,它更多地存在于莽汉行为。作者们写作和读书的时间相当少,精力和文化被更多地用在各种动作上,如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追女人、冒险等。“莽汉主义”就是“中国的流浪汉诗歌、现代汉语的行吟诗歌”。作者以“反文化”自居,自称是“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代表作品有胡冬的《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李亚伟的《中文系》《我是中国》等。2、主张“捣乱、破坏以至炸毁封闭式或假开放的文化心理结构!”1.莽汉们极力避免博学和高深,反对那种对诗的冥思苦想似的苛刻获得。他们以男性极其坦然的眼光对现实生活进行大大咧咧地最为直接地楔入。2.在创作原则上坚持意象的清新、语感的突破,尤重视使情绪在复杂中朝向简明以引起最大范围的共鸣,使诗歌免受抽象之苦。3.莽汉诗站在独特角度从人生中感应不同的情感状态,以亲切感、平常感、及大范围连锁似的幽默来体现当代人对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极度敏感。他们诗群1、简介他们文学社成立于1984年冬的南京。主要代表人物有:韩东、于坚、丁当、小君、吕德安、王寅、小海、普珉、陆忆敏、于小韦等。作为南方诗人群,“他们”的成员大多蛰居于南京、上海、昆明和福州等相对富庶的消费性城市,不过诗人之间只是形成了一种松散的联络,有的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未曾谋面。没有发表过纲领和宣言,也不曾举行过社团性质的活动。韩东等人后来也不认为它是诗歌团体或诗歌流派。主要刊物是韩东主编的《他们》。《他们》自1985年——1995年共出过九期,其间产生很大影响。2、主张1.强调诗歌回到当下、回到现场、回到日常2.回到个人,对观念、理论的干预的警惕,将个人与现实生活所建立的真实联系作为写作的前题3.日常语言海上诗群简介•海上诗群成立于1984年秋天,主要成员有默默、孟浪、郁郁、陈东东等。组织的诗刊有《海上》《大陆》《撒娇》等。因而有了“海上诗群”“撒娇派”的名目。“撒娇派”类乎四川的“莽汉主义”,但缺乏“莽汉”的野性与酣畅。有些诗人也在《他们》上发表作品,因而有时会被归入《他们》之中。诗刊《海上》从1984年到1990年共出了4期。1990终刊号名为“保卫诗歌”,扉页引用的里尔克的话“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寄寓着诗人们对特定时代中诗歌“责任”的理解。这一诗群诗人在80年代大多就读(或毕业)于上海几所著名大学。“海上”这一名称,来源于“上海”的“被推了过来”所暗示的孤独:或者正向岸靠近,或者正在远离,而诗,是他们脚下的船,一种恢复人的魅力的手段。从80年代中期起,他们开始关注城市中人的生活与精神处境。他们的一些作品,写城市日常生活的荒诞、人的孤独。死亡是他们经常涉及的主题。另外,怀旧作为一种“逃离”或“自救”的方式,也普遍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整体主义1、简介•整体主义成立于1984年,主要活动时间在1985—1989年之间,1989年之后,整体主义的活动逐渐停止。以石光华、宋渠、宋炜和杨远宏等人为主。石光华、杨远宏集创作和评论于一身,宋渠、宋炜兄弟专攻写诗,宋氏兄弟共同创作共同署名。2、主张•整体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其存在与整体的联系和生成,只有包括人在内的整体才是具有确定意义的存在,人也只有超越自身的存在而上升到整体的层次才是真实的。他们提倡整体主义思想在诗学域中的还原,并强调直接面对整体向存在开放,及对具体生命形态和人类现存生存状态的超越。•徐敬亚•韩东•李亚伟•程蔚东•海子徐敬亚•当代诗人、文学批评家。第一届青春诗会成员,1949年生于吉林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1985年,迁居深圳。著有诗歌评论《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及散文随笔集《不原谅历史》等。曾主持“中国现代诗大展”,并主编《中国现代诗大观》。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公开发表了徐敬亚于两年前在大学时期创作的学年论文——《崛起的诗群》。这篇诗论甫一发表便如一枚炸弹在诗坛炸响,随后引发了一场针对这篇诗论乃至朦胧诗运动的大批判。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与此前发表的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及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被批判者们统称为“三个崛起”。既然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生恋着波澜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赏析•本诗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篇便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艰险。诗人认为人生如前也无岸后也无岸的大海。而且,能给人以暂息的礁石也沉入海底,前方连航标线也没有。“岸”指目标,“波澜”指生活的坎坷、艰险等。以四个“既然”组成排比句式,音节和谐自然,意象鲜明、具体。叠合出四个蒙太奇镜头,逐层递进,力量一次比一次强烈,深化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传达出一股豁达顽韧的向上气概。这些诗句充分展示了新诗潮诗人觉醒了的主体性力量,虽然新诗潮诗人一时尚未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不灭的探求方向、探求自身价值的英雄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本身也证明了新诗潮诗人的这一探求过程的价值,亦即人本主义文学的主体性价值,所以,他们的这一反思过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是新诗潮不可或缺的部分。韩东《大雁塔》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这里有两首同样写“大雁塔”的诗作,杨炼以“位置”、“遥远的童话”、“痛苦”、“民族的悲剧”、“思想者”五节的篇幅,具体表现了大雁塔的人格化历史:“我被固定在这里/山峰似的一动不动/墓碑似的一动不动/记录下民族的痛苦和生命。”在杨炼笔下,大雁塔被赋予了浓重的历史感和人文色彩,它是民族命运的象征,是民族苦难的历史见证者。可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完全是另一种境界,“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不过如此而已。大雁塔不再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物,它没有任何美丽的侧面和深度象征,它完全切断了与历史的某种联系而成为一个在此时此地存在着的物体。我们爬上去,就如爬上一个有一定高度的其它什么东西一样,只不过为了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所谓的反文化,即超越文化的樊篱,而回到诗的本体世界,这个本体世界的任何事物,均是借助语言的形式而呈现出来的原生状态。仅仅是呈现,而不是表现,因为事物只能是事物自身,而不是别的什么。它不负载任何其它的意义,任何文化的价值评判对它都不起丝毫的作用,它就那么存在着,无所谓有意义或无意义。李亚伟《中文系》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钩饵的大河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有时,一个树桩般的老太婆来到河埠头——鲁迅的洗手处搅起些早已沉滞的肥皂泡让孩子们吃下。一个老头在讲桌上爆炒野草的时候放些失效的味精这些要吃透《野草》《花边》的人把鲁迅存进银行,吃他的利息在河的上游,孔子仍在垂钓一些教授用成绺的胡须当钓线以孔子的名义放排钩钓无数的人当钟声敲响教室的阶梯阶梯和窗格荡起夕阳的水波一尾戴眼镜的小鱼还在独自咬钩当一个大诗人率领一伙小诗人在古代写诗写王维写过的那块石头一些蠢鲫鱼或一条傻白鲢就可能在期末渔汛的尾声挨一记考试的耳光飞跌出门外老师说过要做伟人就得吃伟人的剩饭背诵伟人的咳嗽亚伟想做伟人想和古代的伟人一起干他每天咳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图书馆回到寝室,就真的咳嗽不止亚伟和朋友们读了庄子以后就模仿白云到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