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民版名题限时练必修一专题一第1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限时12分钟一、选择题(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南永州三模·24)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在册命时,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表明西周时期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义务内容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解析】据材料“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可知周王通过分封诸侯,授予官职,诸侯要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履行维护周王的利益,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而未涉及到血缘关系,排除A项;依所学,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而非西周时期产生,排除B项;依所学,战国时期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蕴含地方割据因素,排除D项。【答案】C2.(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24)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解析】西周诸侯对内保持团结,对下控制,对上承担各种义务,这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故选A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分封制下是诸侯、卿大夫等对地方直接管理,排除B项;“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西周诸侯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不能说明一定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排除D项。【答案】A3.(2019·辽宁沈阳三模·24)表1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表1时期时间起止诸侯国数量变化(个)战争爆发频率(次)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没有战争的年份(年)春秋公元前770—123—22031.85990公元前476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27—11501.527105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的统一,集权趋势加强,这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故选A项;根据表格可知战国时期战争爆发频率仍然很高,排除B项;材料主旨涉及兼并战争,未涉及改革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旨涉及兼并战争频率、次数,未涉及战争规模,排除D项。【答案】A4.(2019·河南郑州三模·24)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解析】周天子是王权与神权的统一,而王室衰微后二者分离,到秦朝时淡化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这说明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故选D项;淡化天命观而不是逐渐消亡,排除A项;秦始皇创皇帝名号,标榜自己功过三皇五帝,目的是淡化天命观,而不是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排除B项;只是淡化神权而不是神权不再与王权结合,排除C项。【答案】D5.(2019·安徽合肥三模·24)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解析】据材料“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说明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故选B项;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于秦朝不是“商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说明是影响而不是决定,排除C项;材料体现统治阶级与民的关系不是统治阶级内部,排除D项。【答案】B6.(2019·天津部分地区二模·1)《尚书》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此处“百姓”是指以封地为族姓的百官。但在战国典籍中,却常用“百姓”称呼普通民众。上述称呼的变化反映出A.宗族观念形成B.平民获得政治特权C.官僚政治确立D.礼乐秩序渐趋崩溃7.(2019·四川南充三模·24)《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解析】根据材料“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利用宗族的关系来维护其统治,故选B项;材料反映天子、诸侯重视宗族关系,没有体现“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排除A项;根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不相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排除D项。【答案】B8.(2019·四川绵阳三模·24)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A.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B.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C.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D.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解析】周人认为天命无常,只选有德,顺应民意,民意即天命,其目的在于说明武王伐纣是顺天应民和新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商人尚鬼并不等同于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排除B项;“从未”说法绝对,排除C项;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违背史实,商亡于暴政,排除D项。【答案】A9.(2019·江苏盐城三模·1)《史记·晋世家》载:“(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之后,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当时A.诸侯争霸推动社会转型B.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C.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D.王室与地方矛盾尖锐【解析】材料中“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体现了分封制,“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反映了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故选B项;材料中是“晋世家”内部的争夺,而不是诸侯间争霸,排除A项;材料中是“晋世家”内部的争夺,而不是诸侯兼并战争,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晋国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未涉及与其他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答案】B10.(2019·福建厦门二模·24)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解析】通过题干中“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可知题干主要考查分封制,通过题干中“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地方的稳定,通过题干中“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可知该做法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统一,故选C项;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时期,不是在西周,排除A项;周王对地方的管理是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来实现的,不是直接管理,排除B项;通过题干可知,土著各邦族要服从诸侯的管制,不能说其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崛起,排除D项。【答案】C11.(2019·四川乐山三模·24)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A.推动了文化认同B.实现了思想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孕育了宗法制度12.(2019·福建漳州三模·24)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解析】据材料“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故选C项;材料强调周王对诸侯称呼上的区别,凸显统治阶级内部的血缘关系,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君主对诸侯的称呼,不能用“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王权与血缘的结合,未体现神权色彩,排除D项。【答案】C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