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民版名题限时练必修一专题一第1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二)限时12分钟一、选择题(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3.(2019·湖北武汉五月调研·2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解析】“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是人文化的体现,故选B项;“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增加了和现实的联系,更贴近生活,排除A项;“《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不属于宗法制的内容,排除C项;“《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中体现向生活的变化,但不能说明与天道完全分离,排除D项。【答案】B14.(2019·福建宁德二模·24)表1西周晚期周王的婚姻状况(部分)出嫁者所在国娶入者出嫁者所在国娶入者出嫁者所在国娶入者申姜中国周厉王齐姜齐国周宣王苏改苏国周幽王姜氏齐国陈妫陈国?孟姜?国番改番国丰妊单丰国褒姒褒国据表1可知,西周晚期A.一夫多妻制开始盛行B.周王室通过政治联姻维系统治C.周文化传播范围扩大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得到加强【解析】从西周晚期周王的婚姻状况表中可以看出周王的对象出身于不同的国家,这说明周王室通过政治联姻维系统治,故选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始于黄帝尧舜,排除A项;材料强调周王的政治联姻而不是周文化的传播,排除C项;西周晚期周王通过政治联姻维系统治说明其天下共主地位削弱,排除D项。【答案】B15.(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24)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解析】通过题干可知,西周时期,铜器铭文的主要内容是“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内容“具有浓厚的地域性”,说明随着分封制的逐渐瓦解,诸侯的权力逐渐增强,即题干中所述及的“有的量器还记载了……使用地点”,这种现象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期,集权政治逐渐出现,故选A项;通过题干可知,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涉及了宗法制度,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铭文没有涉及宗法制度的内容,这并不等于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宗法制观念,并且宗法制观念到现在还有很大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到青铜器的生产技术,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所制定的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在题干中并没有该内容,排除D项。【答案】A16.(2019·山西太原一模·24)韶乐与武乐是流行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雅乐。韶乐是虞舜太平之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是武工伐纣一统天下之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孔子认为“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此后各代,皆将韶乐定为国家大典音乐,无出其右。这反映的古代政治理念是A.注重等级B.礼法并施C.崇尚和谐D.凸显皇权【解析】根据材料“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韶乐与武乐属于周代礼乐制度,注重礼仪教化、安泰祥和,故选C项;礼乐制度的确了维护宗法分封形成的等级秩序,材料“安泰祥和、礼仪教化……大乱大治、述功正名”不能体现等级秩序的一面,排除A项;根据材料“韶乐与武乐……安泰祥和、礼仪教化……大乱大治、述功正名”,属于儒家礼的范畴,不能体现法家法治理念,排除B项;皇帝制度产生于秦代,排除D项。【答案】C17.(2019·山东潍坊二模·24)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解析】根据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可知这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吏,提升统治效能,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排除A项;根据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可知体现了法家思想,排除B项;隋唐时期科举制实行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D项。【答案】C18.(2019·广东汕尾二模·24)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按照“士、农、工、商”实行“四民分居管理”,并在春、夏、秋分别进行“书比”“月程”“大稽”的统计工作。秦国实行名籍制度,对“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等了解得相当清楚。上述做法A.建立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机制B.实现了国家政权对社会基层的控制C.迟滞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D.瓦解了政治领域的等级秩序【解析】据材料“四民分居管理”和“秦国实行名籍制度”说明国家对基层实行严格控制,故选B项;据材料是国家控制不是自我管理,排除A项;材料“按照‘士、农、工、商’实行‘四民分居管理’”改变原来村社管理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对基层不是政治领域的等级,排除D项。【答案】B19.(2019·广东揭阳二模·24)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一变化反映了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B.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C.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解析】题干中提及夏王被称为“诸侯之长(盟主)”到周王被称为“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由变化可知国王的称号融入了“民父母”、“天下主”——伦理观念,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文化的交融问题,排除A项;西周时期,地方有相当的独立性,直到战国商鞅时期特别是秦朝后才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项;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同时产生,排除D项。【答案】C20.(2019·山东青岛二模·24)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等告诫他“元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周礼》中又强调“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家族政治与道德观念结合B.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C.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D.社会秩序保持长期稳定【解析】“元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属于道德范畴,“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是强烈的家族观念,故选A项;“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与分封制无关,不属于宗法制的内容,排除B项;“西周初年”没有儒家的概念,排除C项;“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等告诫他”无法反应当时社会秩序的情况,排除D项。【答案】A21.(2019·甘青宁高三5月联考·24)春秋初年,会盟的主持者、参与者多为各诸侯国国君。诸侯之间的会盟不再经过周王的批准;没有周王主持或参加的盟会几乎连年不断。这表明,此时A.诸侯联合助推统一趋势加强B.宗法分封制体系走向崩溃C.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完全丧失D.贵族统治新秩序亟待构建【解析】由材料“会盟的主持者、参与者多为各诸侯国国君。诸侯之间的会盟不再经过周王的批准;没有周王主持或参加的盟会几乎连年不断”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坏急需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故选D项;春秋初年诸侯会盟加剧诸了侯国间的争霸战争,排除A项;诸侯会盟进一步瓦解了宗法分封制,排除B项;“完全丧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答案】D22.(2019·陕西宝鸡二模·24)据《史记》记载,齐桓公帮助周襄王平定兄弟叛乱后于葵丘会盟诸侯,并借天子之名发布禁令:“……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以妇人与国事”,霸业达到顶峰。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儒家学说成为齐国正统思想B.周王室依然具有极大的权威C.旧的统治秩序得到一定维护D.妇女社会地位遭到严重贬损【解析】由材料“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可知要立长子为接班人,妻子是正统,不要违背宗法,强调嫡长子继承制来维护统治秩序,故选C项;西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由材料“并借天子之名”可知周王室衰微,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妇女社会地位,排除D项。【答案】C23.(2019·广西南宁一模·27)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A.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B.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C.其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D.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解析】西周和魏晋时期反映出宗法制具备政治功能,明清时期宗法制推动商帮的发展说明其还具备经济等社会功能,故选B项;材料说明宗法制在不同时代发挥着不同的功用,未从社会进步的角度阐述,排除A项;宗法制的血缘关系传承是宗法制继续发挥作用的关键,排除C项;材料中明清时期强调宗法制的经济功能,排除D项。【答案】B24.(2019·四川教考联盟高三毕业班三诊·24)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解析】依据材料,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来,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而只有秦国继承了商周文字,继续发展,这反映了秦国通过文字的继承传承了华夏文化,故选C项;材料反映秦国通过文字传承了华夏文化,而秦国在战国时期通过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分封制,并未对西周制度和文化坚守,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各国经济发展道路基本一致,所以并非经济发展导致文字的分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西周以来形成的华夷之辨,居于东方的六国才被认为华夏文明的正宗,所以正体俗体之辨并非是华夷之辨的表征,排除D项。【答案】C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