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限时12分钟一、选择题(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四川雅安三模·25)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A.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C.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解析】由材料“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可知通过禁止通婚的举措来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利,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故选A项;材料强调削弱地方士族权利的举措而非排除政治异己势力,排除B项;修订《姓氏录》旨在削弱士族集团,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这一举措促进社会流动,不利于阶层固化,排除D项。【答案】A2.(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26)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时期太祖朝太宗朝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解析】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看出,宋太祖以武将为主到宋太宗变为文臣为主,这说明北宋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边患问题,且有宋一代边患一直存在,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情况,没体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排除B项;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得不出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答案】D3.(2019·山东济南二模·26)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命吏部尚书张昭等制定“折杖法”,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逐渐名存实改。“折杖法”的使用A.适应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体现了缓和矛盾宽减刑罚的精神C.说明宋朝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D.有利于保护封建官僚阶层的特权【答案】B4.(2019·北京海淀区二模·15)“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行政出现过失、国家遭受天灾等状况下,检讨自身过错时发出的诏书。在《二十五史》中,共有89位皇帝下过264份“罪己诏”。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①古代皇帝对自己要求严格②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③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统治④体现天人感应的政治理念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罪己诏”是“检讨自身过错时发出的诏书”,其前提是“行政出现过失”,它不能体现皇帝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故①错误;“罪己诏”不涉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没有很大关系,故②错误;“罪己诏”的主要内容是君主检讨自身错误,这样会体现君主自身的开明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稳定统治,故③正确;发布“罪己诏”,有时候是因为“国家遭受天灾”,在此种情况下“检讨自身错误”,可以体现“天人感应”,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5.(2019·北京海淀区二模·14)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图5所示: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A.“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B.“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C.“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D.“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解析】从战国后期,古代中国就出现了“县”这一行政区划,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其中包括“劝农课税”、“维持地方治安”等内容,故选C项;“监察百官”的权力归属于中央,与地方政权无关,排除A项;“‘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属于两宋时期市舶司的职权,与地方权力无关,排除B项;“‘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属于军事上的职权,与地方权力无关,排除D项。【答案】C6.(2019·江苏苏锡常镇二模·4)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解析】题干“不问家世……严防”,体现社会的公平,故选B项;题干不体现基层官员地位变化,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词曲文学的发展,排除C项;科举忽视科学研究,排除D项。【答案】B7.(2019·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高三一模·25)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这一选官政策A.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B.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C.体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D.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魏文帝时由地方郡国按儒学经术、吏达文法来推荐选官,这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也为以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故选B项;材料中的选官制度依然是按才学选官,不是按门第对人才分等,因而非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排除A项;材料中依然由郡国推荐选官,因而并非完全“唯才是举”,排除C项;材料中依然由郡国推荐选官,属于察举制,与以后士人直接报考的科举制不同,排除D项。【答案】B8.(2019·北京昌平区二模·13)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汉武帝的做法A.与刘邦一样扩大了王国势力B.是“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C.体现出强化中央政权的理念D.为中外朝制度奠定思想基础【解析】通过题干中“推恩令”的内容可知,地方上王国的势力有所下降,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体现出了强化中央集权的理念,故选C项;“推恩令”缩小了地方上王国的势力,不是扩大了其势力,排除A项;“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是“积极有为”,并非“无为而治”,排除B项;“推恩令”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外朝制度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D项。【答案】C9.(2019·福建厦门二模·25)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答案】D10.(2019·福建福州二模·25)据史书记载,汉景帝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对之,汉景帝“默然而沮”。这一记载说明汉初A.官员争权夺利现象严重B.外戚干政局面得到扭转C.中央注重加强地方管理D.君主行使权力受到限制【解析】通过题干可知,汉景帝有打算立皇后兄长为侯的计划,由于周亚夫的引经据典,这一计划并没有实现,即“汉景帝‘默然而沮’”,说明在汉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故选D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汉景帝与丞相周亚夫之间的故事,不是官员之间的事情,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丞相周亚夫阻止汉景帝“立皇后兄长为侯”的事情,不属于外戚干政现象,排除B项;题干内容反映的皇权受到相权一定程度的制约,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答案】D11.(2019·福建漳州三模·26)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解析】据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对皇权形成制约,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太宗时期,没有个其他时期形成对比,无法得出发展到顶峰的结论,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C项;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答案】A12.(2019·云南昆明三模·26)表1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科目年代出身618至649650至683684至709710至732733至755756至779780至805806至826827至846847至873874至906合计进士士族31434322337457212112870589寒族25211971115211849132此表反映出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解析】从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中我们看到士族进士人数远远高于寒族,这说明唐代世家大族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遥遥领先于寒族,故选B项;材料不能说明科举选拨程序公正与否,排除A项;材料只是唐代进士登科中出身的对比,几百个人说明不了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排除C项;没有常科(进士、明经等)、制科等科目人数的对比我们得不出科举考试是选官的主要途径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