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试卷11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8分)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办的高等学府,它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高潮时期稷下先生与学生多达一千余人。李斯、韩非等曾来稷下游说和进行学术访问,荀子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不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都可自由发表见解。“稷下学宫”的创办与发展反映了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现象的兴盛B.私学是官学的重要补充C.儒家思想主导稷下之学D.齐国招贤纳士终成霸主2.战国时代的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也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反映A.诸子思想出现相互交融B.统一具有一定社会基础C.中央集权得到普遍认可D.战乱催生专制主义思想3.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政治改革家、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据史书记载,他计算魏国农民的收入和支出,其中衣着费用是以货币计算的。据此判断,当时的魏国A.货币经济快速发展B.自然经济尚未确立C.市场作用依然存在D.农民生产积极性高4.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在对天神“敬而远之”的前提下,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这一变化A.推动儒学不断发展完善B.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C.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D.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5.宋代通俗文学中的女性,富贵者多不愿意屈尊为妾,糟糠妻亦不肯让出正妻之位;而到了明代小说中,女性柔顺谦让、姐妹相称共侍一夫的情节屡见不鲜,妻妾相睦不争之作蔚为风潮。促成明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世俗文学的兴起C.理学思想的炽盛D.社会风气的转变6.明清是我国思想活跃的时期,此时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其中强调人的正常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的思想家是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李贽7.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A.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D.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8.造纸术的改革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取得的,经皇帝下令推广的。张骞、班超、甘英等探险家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交流,都是由朝廷组织的。标志航海技术水平的郑和远航,完全是由国家组织领导的。观测研究天文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B.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的取得源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与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与组织密不可分D.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领先世界,领域广泛9.有人表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提出丝绸、青铜、造纸印刷、瓷器应为“新四大发明”。对中国的四大发明无论如何界定,它们都能反映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对中国文化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材料说明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C.社会制度的更替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D.思想运动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10.鸦片战争爆发后的十年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动向。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到“悉夷情”的重要性,编纂了一批介绍外部世界史地知识和各国社会情况的著作。当时这些著作侧重点是学习西方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A.风俗习性B.历史地理C.社会制度D.军事技术11.如果仅仅作为一种应对外国列强侵略的临时性救国御侮方案,那是很有价值的。但是他们还无法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联系起来,希望通过补天式的批判与改革来延续旧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该方案反映的思想A.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B.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C.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D.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12.梁启超指出:世界史的政治制度经历多君为政之世、一君为政之世、民为政之世三个阶段,中国也必定会发展到民为政之世。据此,梁启超强调A.变革政治制度要立足于国情B.维新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度C.推翻清朝专制制统治势在必行D.实行民主政治符合历史规律13.晚清中国输入进化论思想后,形成了天演进化思潮。后来其倡导者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分歧,一派提倡和平渐进论,反对革命突变,另一派提倡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这说明进化论A.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B.为中国指明了革命道路C.是维新变法的直接原因D.成为民主革命的理想二、非选择题(22分)14.(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被迫转型。他估算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极其痛苦的惊涛骇浪的三峡,大致要历时两三百年。(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中国“封建转帝制”时期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15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在“帝制转民治”过程中,哪些思想在近代曾发挥过积极作用?(7分)参考答案1.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并且各学派都可自由发表见解,这说明稷下学宫是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故A正确。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办学校,不是私学,故B错误。虽然材料中提到荀子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但这不能说明稷下学宫就是儒家思想主导,故C错误。材料主要说明了稷下学宫是一个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与齐国招贤纳士终成霸主关系不大,故D错误。2.B【解析】材料反映出对统一的认可,结合战国时代特征可知,战国时代战乱使民众渴望统一,因此统一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各自主张统一,反映不出诸子思想相互融合,故A错误。材料无法说明中央集权是普遍的观念,故C错误。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是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材料无法反映决策方式,故D错误。3.C【解析】李悝计算魏国农民的收入和支出,其中衣着费用是以货币计算的,说明在重农主义之下,有些农民家庭依旧从市场购置衣物,与市场依旧存在一定的联系,故答案选C。在资本主义时期才形成货币经济,题干发生的时间与A项不符,排除。原始社会末期就形成自然经济,题干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4.B【解析】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把孔子和六经神圣化,说明汉代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B正确;材料反映汉代把孔子和六经神圣化,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无法体现推动儒学发展完善,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C;“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D。5.C【解析】材料中的“明代小说中,女性柔顺谦让、姐妹相称共侍一夫的情节屡见不鲜,妻妾相睦不争之作蔚为风潮”,表明明代较之于宋代而言,男权色彩更为浓厚,反映出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主要是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B两项表述与材料的变化在逻辑上不成立,均排除;D项就是材料信息反映的社会风气的变化,不是原因,排除。6.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强调人的正常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故D项正确;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度,故A项排除;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故B项排除;王夫之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故C项排除。7.B【解析】从材料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宋代《吕氏乡约》注重道德、礼俗和互助。这说明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有体现儒家重德,没有体现道家思想特点,也没有体现佛教教义,A项排除;《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不能得出成熟结论。C项排除;乡约可以规范宗族子弟,是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D项排除。8.C【解析】材料“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取得的”“都是由朝廷组织的”“完全是由国家组织领导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都强调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与中央集权的国家有密切的关系,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政府的作用,并没有涉及到农耕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强调政府的领导与组织作用,而不是国家统一局面的影响,且“源于”一词的表述也不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中国科技与国外的科技的比较,故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故排除D项。9.B【解析】材料中“对中国的四大发明无论如何界定,它们都能反映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对中国文化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说明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思想运动方面的问题,A选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社会制度更替方面的问题且这一问题不是从文化自身的传承角度而言的,C选项排除。经济发展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D选项错误。10.D【解析】从材料“鸦片战争爆发后的十年间”“悉夷情”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思想属于林则徐、魏源等爱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此时期侧重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故D项正确,A、B两项不是这时期学习西方的重点,排除;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是19世纪末开始的,故C项不符合史实。11.A【解析】根据材料“一种应对外国列强侵略的临时性救国御侮方案…无法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联系起来….延续旧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结合所学可知地方阶级洋务派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从政治制度层面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为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奠定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未涉及对民主思想的学习,排除。C项,林、魏新思想先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提出,排除。D项,清政府的军事失败说明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故材料思想并非缺乏事实依据,排除。12.D【解析】从梁启超认为中国也“必定会发展到民为政之世”可知,D项正确。本题没有分析中国国情,A项不符合题意;这里没有说到变法内容和立宪君主等,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世界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提及政治斗争的具体手段和梁启超对清政府的看法,C项错误。13.A【解析】本题考查进化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材料意思是进化论传入中国发展为两派,结合所学可知,这和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关,当时中国存在两条变革道路,一条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另一条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故A项正确;两条道路最终没有在中国走通,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的直接原因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排除C项;进化论未成为民主革命的理想,故D项错误。27.(1)秦朝的封建统治思想中,法家思想占着主导的地位。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重法治,便于加强对国家的管理。汉初,以黄老思想作为政策的指导思想,原因:汉初需要与民体息,秦朝的速亡,给封建统治者以极其深刻的教训。汉武帝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汉朝社会稳定发展,建立为封建大统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2)“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