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滚动测试高中历史人民版限时训练12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试卷第1页,总2页限时训练试卷12班级:姓名:选择题(每题5分,共65分)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B.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C.否定宗法世禄制度D.导致涌现了大量人才2.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实际上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这些梦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向西方学习救国之道B.向西方学习为君之方C.向西方学习富国之路D.向西方学习民主之法3.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作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指出:“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他们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中国传统历来一直认为诗与画为姊妹艺术B.诗与画都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C.诗与画都重在表现画家或作家的自我体验D.中国诗与画都具有极强的写意功能4.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认为“冷了想穿衣,饿了想吃饭”、“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在天性的作用下,人会违法乱纪。他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该思想家可能是A.荀子B.孟子C.韩非子D.董仲舒5.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B.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6.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B.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C.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7.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这反映出当时: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C.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D.“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试卷第2页,总2页8.王阳明早年因“格竹之困”对朱子理学思想产生了怀疑与反思,被贬龙场之境遇使他对朱熹哲学的反思达到了顶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世致用”思潮得到传播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D.心学思潮由此出现9.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10.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11.宋代大批画家追求细节的真实,对所描绘对象细致入微,显现出了“观物”“究微”的治学态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特点主要是A.社会动荡下复杂心情的反映B.商品经济发展重物质的反映C.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D.笔墨纸砚技术发展的产物12.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危机的深重使救亡图存压倒了人权启蒙B.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C.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足以为思想启蒙提供土壤D.人民的排外情绪影响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3.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维《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农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1页,总2页参考答案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所给材料中“举贤才”“因能授官”“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表明,他们主张按照才能选拔官吏,否定世卿世禄制,故C项正确;A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选官制度不可能体现平民的政治诉求,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2.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文化,这些都是为了救亡图存而采取的行动,故A正确;B项只适合戊戌变法,故排除;C项只适合洋务运动,故排除;D项与洋务运动不符;故排除。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丹青,吟咏妙处相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人画的特点,中国诗与画都具有极强的写意功能,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文人画4.A由“‘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得出该思想家强调性恶论,而“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表明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因此要礼法并用,符合荀子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反对单纯的只讲关爱、教化,主张对未能教化成功的人严加惩戒”说明他反对一般的儒家和法家,排除BC项;董仲舒是汉代的思想家,排除D项。5.B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从而在价值观上重视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故答案为B项。A项“主流”说法绝对,排除;理学家认为没有被欲望蒙蔽的人性与天理是一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排除D项。6.D辛亥革命前后,民众把“排满”放在第一位,反映出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使民众把矛头指向了清政府,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前后,列强侵华程度没有加剧,排除A项;早在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救亡意识就已经兴起,排除B项;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C项。7.D据材料“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部分官员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说明其观念发生嬗变,故D正确;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对西学探索的哲理化,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对洋务派的“广泛”批判,故C排除。8.C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2页,总2页“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体现的是通过反省内心、向内探求天理的方式,与程朱理学主张的向外探求的“格物致知”不同,说明“格物致知”思想遭到挑战。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A项;南宋以后理学即成为官方哲学,排除B项;心学思潮的出现是在南宋陆九渊时期,排除D项。9.B【解析】根据“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两人都认为程朱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生活作用不大,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B正确;A表述正确,但两人的本质意图是倡导自己的观点,并非抨击程朱理学,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程朱理学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B【解析】由材料中的“保其身体”“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可知,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11.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文人的理学观念日趋成熟与完善,理学中的“格物致知”、“理一分殊”对当时的绘画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理学影响下,宋代绘画倾向于,真实而精致的艺术表现,注重塑造写实、生动的艺术形象,与材料所述相符,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动荡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视物质利益,B不正确;D属于无关项。点睛:本题考查宋代的绘画,答题时需要掌握绘画艺术的发展与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研究不同时期的绘画艺术的特点时应该结合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加以考虑。12.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之所以人的价值、人的权力之所以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由于近代中国不断受到外来侵略,主权大量沦丧,所以在近代的一系列启蒙思想中都侧重于救亡图存,从而忽略了人权方面的内容,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格格不入”的说法明显错误,西方启蒙思想属于民主思想,具有进步性;C项与材料主旨信息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D项“人民的排外情绪”的说法本身不符合近代中国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13.D【解析】根据“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布农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可知,康有为认为一般百姓改革国家政治骇人听闻,还容易遭致祸端,因此康有为采取“托古改制”,说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目的,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B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非革命性,C错误。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