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试卷16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8分)1.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异姓贵族为“伯舅”,比自己年轻的异姓贵族为“叔舅”。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就真正存在那样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说明周王朝A.淡化君臣之义,提倡万民平等B.重视血缘关系,用于治国理政C.制定礼乐制度,规范贵族关系D.讲究礼贤下上,广泛网罗人才2.殷商时代,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的超自然能力被称为“帝”,因此占卜、祭祀和巫术活动盛行。周代以来,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礼乐制度使西周从“神本”文化逐渐转为“人本”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A.宗教观念趋于淡化B.民本思想得到推广C.理性意识有所增强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指出:“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这表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是A.捍卫了先秦时期正统的儒家学说B.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C.用法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包装D.杂糅百家学说创造出一种新学说4.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A.主张学术研究应回归儒家原典B.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C.倡导用六经解决一切现实问题D.强调研究经学要务实5.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写到:“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6.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这反映出了清代A.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B.农业生产出现衰退C.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D.农村贫富差距加大7.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A.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B.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C.中体西用思想被宣告破产D.救国的思想观念新旧交杂8.克利斯提尼把全阿提卡分为三十个区,其中十个区在雅典城及其周围,十个区在沿海,十个区在内地。每三个不同的区,即一个城郊区、一个沿海区、一个内地区合为一个地区部落。每个区有若干个自治村社组成,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由此可见,克利斯提尼改革A.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B.摧毁了氏族制残余C.扩大了民主力量D.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9.1913年,赵玉森在《共和国本国史》中写道,“约既公布”,“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这反映出赵玉森意识到A.孙中山缺乏反对外国勇气B.烟毒泛滥危害中国国家形象C.辛亥革命具有历史局限性D.鸦片战争深刻影响近代外交10.列宁说:“我们就是要这样来改善经济,使它更加稳固,更带有公共性,增加生产,解决粮食问题,更合理地分配产品,增加煤产量,并且在没有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气味的条件下恢复工业。”据此可知其A.符合苏联经济发展实际B.主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同了实行新经济政策D.强调提高工业的国有化程度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11.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定期发行关于农民运动的刊物。农民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基本上以“三民主义”“自由平等”“农民解放”“耕者有其田”等为话题。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时期A.发生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B.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历史条件C.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取得反帝成果D.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12.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维新派的“维新变法”主张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3.从数据上看,欧洲在“二战”刚结束时,早已深陷财政泥潭无力自拔。1947年英国政府白皮书说:“不列颠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西欧政府的支持率正在下降,而东欧政权的支持率却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A.西方大国之间出现了金融和关税贸易大战B.各国开始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D.英国即将面临在两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二、非选择题(22分)14.材料一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1)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怎样的启示?(10分)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截至17世纪的千余年间,中国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此时的中国“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摘编自张西平《向世界说明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根据材料二,提取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任意一条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参考答案1.B从对同姓和异姓贵族的不同称呼可以看出周王朝非常注重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此周人建立了一个以“尊尊”“亲亲”为原则的等级社会,西周王朝缔造出了一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选B。宗法制下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不可能提倡万民平等,A排除;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周王对人才的广发搜罗,排除D。2.C殷商时代注重迷信政治,西周时期关注“人本”文化,说明对于政治的理性思维增强,C正确;宗法观念一直没有淡化,A错误;B中推广说法绝对;D是商朝政治特点。3.B“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说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故B正确;根据“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故A说法错误;“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并非仅仅指法家学说,C错误;“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说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新学说”表述错误。4.D依据材料“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顾炎武主张读书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未主张学术研究回归儒家原典;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解决一切现实问题”表述过于绝对,不是顾炎武的主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C材料提到,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非绝世之贵,非无事之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思想,顾炎武的主张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爵禄制度的合理性,故A项排除。当时西方启蒙思想没有在中国传播,故B项排除。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D项排除。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要表现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思想上,还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躬自实践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以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6.C材料信息表明了清代土地所有者更换的频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土地私有制发展导致土地买卖频繁从而引起土地主人更换频繁,故C项正确;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后,土地兼并就已经合法,故A项错误;土地买卖频繁、土地易主频繁,与农业生产是否衰退无关,且农业衰退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农村贫富差距加大,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材料背景逻辑是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土地主人更换频繁,由此排除和判定答案即可。7.D张之洞的《劝学篇》继续鼓吹“中体西用”思想,以此解决社会问题,在知识分子中仍然产生极大影响;而戊戌变法主张变法自强、救亡图存,说明这一时期的救国思想观念新旧交杂,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维新思想在当时的影响,排除A项;主张“中体西用”,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制度落后,排除B项;甲午战败标志中体西用思想破产,排除C项。8.C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代替原来的血缘部落,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同时让“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这样便于更多的人得到公民权,扩大了民主力量,故答案为C项。这种改革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并非“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或“摧毁了氏族制残余”,排除AB项;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排除D项。9.B根据“对于战争原因之鸦片禁令,均未只字争及,于是臣民吸用之习蔓延益甚”“诸外国人反而丑诋之,且或携我国一二烟具陈诸博物馆,以为清国人民风俗之代表矣”,表明赵玉森意识到由于烟毒泛滥,造成外国人以“烟具”来代表清国人民风俗,危害了中国人的形象,故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烟毒泛滥危害中国国家形象,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外交问题,排除D。10.B由材料中的关键词“带有公共性”“解决粮食问题”“没有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气味”并结合苏俄成立初的时代背景可知,列宁主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苏俄时期的社会现状,不是苏联时期,故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恢复经济,不是强调工业的国有化程度,故排除D项。11.C根据材料信息“广东广西”“农民运动”“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等信息可知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选项C正确;国民大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历史巨变,选项A排除;国民大革命是国共合作进行的,当时中共已经成立,选项B排除;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显然这不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选项D排除。12.B由“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摆脱危机为目标的意识”可知,指的是鸦片战争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后摆脱民族危机的意识,而魏源的“制夷”体现这种意识,B项正确;“经世致用”指做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不体现摆脱民族危机,A项错误;“维新变法”蕴含摆脱民族危机意识,但并非最初觉醒,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样不符合最初觉醒,D项错误。13.C材料“1947年……西欧政府的支持率正在下降,而东欧政权的支持率却在上升”反映了冷战的背景,当时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