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9-6-22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840年1949年1956年196619761978至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文革十年动乱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1课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主张,使“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在许多方面得以继续。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堆积如山,人们的思想也比较混乱。拨乱反正迫在眉睫,任务艰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拨乱反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77年10月21日,新闻媒体刊登的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震撼了人们冰封已久的心。这年冬天,570恢复高考图6-22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阅读卡万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走进考场。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也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成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1977年2月,《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发表了《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的主张,使“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在许多方面得以继续。图6-23《人民日报》社论②展开: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全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讨论。2.过程:①开始: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发表。文章重申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图6-24《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随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的进一步展开,如何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一道道难题摆在人们面前。3.影响:①这场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讨论促使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不再受陈旧过时的框框束缚,将注意力放到研究新情况和实际问题,研究如何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上来。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1978-12意义: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资料1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高达72%,苏联达到66.7%。美国的科研人员有120万,苏联90万,中国只有20多万。资料2据统计,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由1955年的4.7%下降到1978年的1%。国内生活物资的匮乏,使各种票证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料3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在一家汽车公司,他了解到这里每个工人每年能生产94辆汽车,而我国最先进的汽车制造厂,每个工人每年只能生产1辆汽车。在观看自动化程度先进的机器人焊接生产线时,邓小平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图6-25邓小平参观日本的汽车公司二战后,日本依靠美国的扶植和自身的发展,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强国。新加坡、韩国等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型产业,随后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国虽然进行了“一五”计划,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错误,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科学技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根据资料,联系战后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各国发展的经验,谈一谈当时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等等。图6-27邓小平在会上作报告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图6-26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最终完成了从“两个凡是”到实事求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墨守成规到改革开放的三个转变。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3.意义: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文革:“阶级斗争为纲”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有人把这次全会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请你归纳一下,全会从哪几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①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彻底抛弃了长期以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②从党的工作中心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④从发展动力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改革开放取代闭门式的发展模式。⑤从文化方面看,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巨变巨变人物意义第一次辛亥革命孙中山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毛泽东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第三次改革开放邓小平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影响:①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滋长了“左”倾情绪。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③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④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会议背景内容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七届二中全会八七会议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由乡村转到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由城市转到乡村大革命失败陷入低潮党的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掀起1.起点3.主要做法2.原因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然条件:遭遇大旱,粮食减产严重。历史原因:安徽省委决定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以渡难关。实行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为原因: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群众生产积极性,粮食减产。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民间谚语农民有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小岗村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包干到户这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很快地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展:②乡镇企业--中国农民又一伟大创造①中央连续5年“一号文件”,肯定、引导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各类企业,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乡镇企业行业门类很多,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企业。影响: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迅速改变着中国农村的面貌,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那四次重大的变化?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三大改造)人民公社(1958—改革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所有权:经营权:所有权:经营权:所有权:经营权:所有权:经营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变化背景内容意义1950年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开辟道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农业合作化道路,土地的集体所有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主观认为合作化规模越大程度越高,越能促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积极性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土地公有长期承包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大发展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1978-12材料: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的谈话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呢?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开放)中国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什么?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浦东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特点: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外开放的深入,深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飞速。这一切都归功于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对外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浦东巨变说明什么?意义宁要浦东一间房。宁要浦西一张床,浦东开发带动了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早期对外开放城市位置特点:东南沿海①自然环境②地理位置③人文环境④发展机遇地形、气候毗邻港澳台、水陆相通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著名侨乡,对外经济交往的历史。劳动力廉价、土地成本低①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②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③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④对港澳地区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经济特区设立对改革开放的作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具体内容: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意义:这次全会后,我国迈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关键性一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改革全面展开。以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单一公有制课堂小结:改革开放的推进改革开放首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做法)首先:沿海地区格局地点作用地位乡镇企业作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