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即变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首先,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加强了个体农户之间的生产合作,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供应和市场需求。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使得国家对于经济的掌控更有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其次,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制度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时,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92.9%。由此可见,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已经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已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产物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所谓的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却在建国仅仅三年之后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大大短于最初的构想。这是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结果。思想解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年文革,“左”倾教条主义的失败告诉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一穷二白三大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必须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毛泽东果断地批判“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之说,“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打破原来的“先建设,后改造”的思路,开始思考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也由此催生了“边建设,边改造”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任何社会变革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例外。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就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深知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立新中国之后的主要任务。所以在建国初期,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当时最大的生产力被提上议事日程。因此,需要开展大规模地针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资源为工业化建设服务。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指出:工业化是主体,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之下,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此拉开帷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释放。足以见得,社会主义改造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四、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改造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但却没有提供一条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恰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既与西方先发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同,又区别于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空,有着截然相反的内容,但是从本质上看,二者是相通的。正确把握二者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