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内容教学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内容教学策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课标要求本模块共学习古代、近代社会发生的九大典型的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学习的目标:1、了解九大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影响;2、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3、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4、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5、初步总结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二)教材特色1教材对课标进行再创造,体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2教材高于课标要求,对课标某些内容进行了增补3教材弹性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三)教学基本思路教学要素每一项改革的教学都可以包括七或者八个要素:1、改革背景(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环境)2、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科技)3、作用(进步作用、消极作用)4、评价5、特点6、成败原因分析7、比较8、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基本方法1.用生产力标准和文明史观指导教学2.一定要结合必修部分所学知识3.归纳总结改革的时代特征4.总结改革成败经验教训5.认识改革的价值,学习改革者的精神6.指导学生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7.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历史上的改革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8.要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1)教师布置参考性预习提纲(2)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题绪论一、改革的定义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上层集团为完善制度而倡导的,采取相对和平、渐进手段,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的活动。二、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民族改革、宗教改革和综合改革。(3)从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三、改革的背景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四、改革的成败原因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管仲改革、魏文侯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2、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③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五、规律性的认识或启示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2、成功的改革首先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及其代表者的发展需要。3、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曲折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会一帆风顺。4、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过程中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改革需要先进的思想为自己铺路开道,所以改革既是一场伟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6、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道路。7、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新的改革必须借鉴历史。8、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于改革之中,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梭伦改革1、结合必修一第5、6课内容,考查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比较。2、注意雅典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体现了雅典政策的连续性,又体现了杰出历史人物和人民对于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3、希腊民主政体的本质、对后世的双重影响,注意同西方近代民主政体进行简单的比较。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发生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变革时期,而且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要把商鞅变法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和认识。2、商鞅变法合同时代的梭伦改革的比较。主意着眼点是二者如何适应了当时的国情,最终取得了成功。3、商鞅变法和我国古代其他改革的比较。从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分析。4、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推动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伟大转折,地位重要而有代表性,在高考中有着突出位置。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的背景:将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背景相比较,强化同学对两种完全不同的国情、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和文明模式的认识。商鞅变法的宗旨是“富国强兵”,但国是“一家之国”,而不是人民共和的“大家之国”,“富民”的根本目的是强一家之国;“法”是将君主及其利益集团意志的合法化,它对贯彻法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主张是进步、有力、高效的。“法”对人民的残酷性显而易见。“连坐”、“轻罪重刑”、“燔诗书而明法令”是不折不扣的恶法,破坏了支持变法的社会基础,激化了社会矛盾。法是一柄双刃剑。变法的效果:“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从后来秦国不断打败六国,最终统一天下的情况看,变法的成果也是不容否认的。但是这种法制只适应于战争环境。到了和平环境中就显得太严苛而不近情理了。至于怎样看商鞅的下场“五马分尸”,是因为法的残酷还是反对力量的强大,矛盾的尖锐,让学生评说。梭伦改革的结果及其影响:注意三个问题一个是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模式的影响,总结在希腊文明史上,“法”的精神的地位。一个是它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把梭伦改革的影响与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一个是梭伦改革的结果和他个人的下场则更值得深思.他不期望为雅典人制定“最好的法律”,而是制定“他们愿意接受的最好的法律”;而他的人格魅力也是我们要向学生介绍的。“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孝文帝改革1、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通过与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等相比较,认识孝文帝改革的特点。3、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次很有特色的重大改革,不论从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还是从社会转型、民族融合、制度创立等都值得借鉴与研究。注意和商鞅变法或梭伦改革进行比较,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上找出异同点。改革的结果和评价:其一,鲜卑族完成了生存方式的转型,从游牧民族定居下来,成为农业民族;其二,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结合课文小字的内容);其三,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封建制度的建立以及支撑封建制度的儒家文化的全面引进与发展.其四,民族之间的融合,中华文化的壮大和“胡风”的注入。争鸣改革学到了汉人的繁琐腐朽,而丢掉了勇武质朴。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使学生明确这种观点未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是错误的。讨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土地制度问题1、背景: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北魏时,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着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2、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3、启示: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作为封建社会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内容、历史影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一败一成原因的分析。3、王安石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联系当今的改革开放,体会其现实意义:当现实需要调整时如何进行改革调整,应避免哪些问题的出现,如何使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如何克服阻力坚持下去等。王安石曾写出诗《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请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同:①直接目的是为实现富国强兵②变法得到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遭到反对派的迫害⑤变法对生产关系做出调整,有利于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异:①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进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弘治危机时期②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是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的局部调整与变革④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欧洲的宗教改革1、欧洲宗教改革前天主教会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明确以“宗教”为改革切入点的特性,了解其复杂性、多样性。2、把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进行对比。俄国农奴制改革1、掌握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认识改革的进步性、局限性和历史影响。2、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如何促进了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3、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讨论农奴的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暗杀?俄国推行了改革,为什么还得走向革命?专制沙皇的身份要进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这一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从中分析俄国的政治改革为何缓慢?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社会进步的关系。从中分析改革后还要进行革命的必然性。俄国农奴制改革,实际上是沙皇进行的现代化改革。俄国的现代化改革应该说有两个大障碍,一是农奴制,一是沙皇专制。而沙皇的问题只能由革命来完成。1.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有下列两种观点:观点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观点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请回答: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同意观点一。因为①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使俄国工业迅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便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②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富农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同意观点二。①从改革内容上看,它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合法”的掠夺。其表现为:最好的农田为地主所有;农民所得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份地少,而且还要交纳高出地价数倍的赎金。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他们大多数无法独立经营,只能向地主租地、借款,失去的枷锁又重新戴上。②从政治上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封建的沙皇专制制度。所以说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掌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2、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对穆罕默德·阿里进行客观评价。3、穆罕默德·阿里改采用工业文明的成果来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其性质类似于中国的洋务运动。4、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同处于工业文明影响下进行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进行比较。明治维新1、掌握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主要过程和内容及其历史地位。2、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