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耶路撒冷三千年》读后感《圣经》上说“世上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世上若有十分忧,也有九分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流淌着奶和蜜之地”。这寥寥数语让人遐想联翩,也是我对耶路撒冷最初的印象。但最近一本著作使这个遥远城市的前世今生,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历史上耶路撒冷是王国兴替兵家必争之地,是宗教文明交融激荡之所,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在犹太人眼里,这是世界的中心,是上帝与其子孙的立约之地,曾经耸立过存放约柜的所罗门圣殿;西墙至今还遗留有天使的泪痕。对基督教而言,这里是耶稣传教、受难、复活升天之地,也是他审判世人的地方;圣墓教堂的天空依稀可见上帝的凝视。穆斯林则认为,这是先知默罕默德夜行登宵、聆听真主安拉启示的圣地,有着高贵的避难所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三千年来,不同教派、不同政见的人们把这里当做灵魂的归宿、梦中的故乡,用生命去争取和捍卫。许多的王国高举起神的大旗,不远万里前来征服这座圣城,包括叙利亚、埃及、巴比伦、波斯、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约旦都先后统治过这里。它屡次被毁城者夷为平地,在一次次重建复兴后,继续凝聚着世上最狂热的虔诚和仇恨。在战争以外的大多数情况下,耶路撒冷是王国统治下的一个城市,有王国派遣到此的军队将军、非常显赫的家族、掌管圣殿事务的宗教祭司、管理日常政务的市长、政府下属的执法军队首领,是他们的不断博弈和调谐,维持着圣城的日常运作。耶路撒冷的历史如此丰富,随意截取其中一段,都是上好的研究题材,但像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样,“逐行扫描”式呈现耶路撒冷历史全貌的书籍,还不多见。全书内容包括前言、9大章(依次为犹太教、异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十字军东征、马木鲁克、奥斯曼、帝国、锡安主义)53个章节和一篇后记。作者表示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为普通读者写最广泛意义上的耶路2撒冷历史”,而不是“耶路撒冷的百科全书”。细细研读,觉得书中无数的人物与事件纵横交错,千丝万缕的冲突与联系一幕幕在脑海中闪现——这些历史都是直接或间接指向现代中东的。看完全书,任何一个普通读者都会通过世俗的眼睛,透过历史的恩恩怨怨对现代巴以冲突会有新的认识,对该历史反思的精神也会加之在自己身上。我想这就是作者“为普通读者书写”的意义吧。耶路撒冷,在希伯来语中,Yerushalaim被理解为yerusha(遗产)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词,意为“和平之城”;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圣人之家,即圣地。无论是和平之城或圣地,历史和现实中的耶路撒冷却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城市,以父之名发起的圣战从未停息过,37次被攻陷,8次被屠城。战争似乎才是耶路撒冷的真正宿命。从巴比伦之囚到希律王暴政,从犹太战争到十字军掀起的大屠杀,西蒙先生笔下的耶路撒冷战争史既有英雄赴死的慷慨、统治者角逐权力的残暴,也丝毫没有回避人类在这座城市所犯下的那些丑陋的暴行。他甚至认为“没有哪个时代曾养育出比这更邪恶的一代人”。其实只有真正了解这些,才可能理清持续至今的中东乱局的背景渊源。也因此,西蒙先生才会提到“过去的60年要算是耶路撒冷历史上最平静的时期之一”。耶路撒冷的第一次灭顶之灾发生在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摧毁了耶路撒冷。全城被洗劫一空,包括第一圣殿、王宫和许多民宅被焚毁。全城活着的居民几乎全被掳到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这场战争强化了犹太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并第一次在现实中、而不是在神话故事中促成了耶路撒冷的神圣性。西蒙先生在第5章节《巴比伦的妓女》总结到“犹太人……想方设法将这场灾难转变为强化耶路撒冷的神圣性,创造末日审判原型的成长经历”。也是从那时开始,在被放逐的犹太人中《圣经》开始成型。《圣经》逐渐取代了犹太王国和圣殿,成为了犹太人“随身携带的耶路撒冷”。3《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另一条线索是家族史。西蒙先生没有采用正统史学所注重的突发事件描述和狭隘叙事的方法,而是尽可能地以家族的兴衰起伏为线索去追根溯源——这是他认为撰写此书的最好方法。耶路撒冷的家族过去几乎不为大众历史学家所涉猎。西蒙先生重新梳理了研究材料,首次翻译出来一些关键材料的英文译本,采访了所有这些世家的家族成员,并在书后附上了详尽的家族族谱。书中娓娓道来了大卫家族、马卡比家族和希律家族、倭玛亚家族、鲍德温和萨拉丁家族,以及侯赛尼家族、哈立迪家族、斯帕福德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蒙蒂菲奥里家族的故事。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立体,有血有肉,透过他们的人生命运展示了耶路撒冷作为一座有着混血人群和混合性建筑的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有机生活模式”。大卫家族是对耶路撒冷起决定作用的第一个家族。西蒙先生在第一章《犹太教》的前4个章节中讲述了这个家族的故事。大卫王是犹太王国的第二任国王,他拥有极为传奇的一生。书中叙述了大卫杀敌、被逐、寻欢以及痛失爱子的经过,描绘出了一个闪耀人性光辉的大卫形象。大卫王城的规模一直是学术界、考古界争论的焦点,也是西蒙先生坦言最伤脑筋的地方。西蒙先生认为“《圣经》还是有所夸大。大卫的王国只是……团结在一起的部落联盟”,王城的实际面积可能不超过15英亩,最多容纳大约1200人。真正的上帝之城是由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建成的。所罗门是一位睿智之王,他建立了强大的军队维持王国版图,还在耶路撒冷大力发展商业,建立了发达的贸易网络。他最大的功绩是用七年的时间建成了辉煌的第一圣殿,从此耶路撒冷成为了世界神人交流的最佳场所。大卫家族在后来的犹太王国南北分裂中逐渐势微了。三千年的耶路撒冷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家族和人物“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中不知不觉地讲完了。有趣的是,西蒙先生将自己家族故事也化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中。他的曾祖父摩西·蒙蒂菲奥里是著名的犹太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女婿。十九世纪中叶,摩西作为西方资本家4和慈善者在老城城墙外重新建了一个新住宅区,也对这座千年古城在近代发生了细微变化。这本书不仅有对统治阶级的描述,西蒙先生还注意到了在城市生活的普通居民。这里居住过阿拉伯正统派、阿拉伯穆斯林、塞法尔迪犹太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哈雷迪犹太人、世俗犹太人、亚美尼亚东正教徒、格鲁吉亚人、塞尔维亚人、俄国人、科普特人、新教徒、埃塞俄比亚人、拉丁人等等,圣城每个土层的沙石都能找到对应人群。西蒙先生意图透过“男男女女——士兵和先知、诗人和国王、农民和乐师的故事”,来展示这座城市生机勃勃的另一面。他在第40章节《阿拉伯之城,帝国之都》就对平民的日常生活细节有大量的描摹,当时的耶路撒是音乐与舞蹈之城,咖啡馆、地下酒吧、私人寓所、澡堂都是居民的的娱乐场所,人们会在那里看摔角比赛、肚皮舞、圆圈舞、按摩、修指甲和染头发。可以说,西蒙先生呈现出时代变迁下的耶路撒冷大部分时候像一个多姿多彩的万花筒,是形形色色居民的都市,而非帝王与教士的居所。《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主干部分截止于1967年。这一年的“六日战争”基本确定了今天耶路撒冷的形势。在《后记》中,作者概括了迄今为止的政治发展,以文学性的笔触对三大圣地的清晨作了详尽的描述,并以此全书的结尾。撰写耶路撒冷的编年史,真是一件令人钦佩的工作。此书达到个人书写所能达到的极限,全面呈现了文明交流与冲突中所能产生的绝大多数奇迹圣谕、悲欢离合。苍穹之下,众生庸碌。尽管冲突不断,每年还是有上百万人来到耶路撒冷,去老城朝圣,去新城游览。现在的耶路撒冷周身却散发着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淡定与低调。上帝俯瞰众生,看见的看不见的墙依然都存在。现在的耶路撒冷局势能持续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前人为之所付出的努力值得珍惜,前人所受的教训,值得我们警惕。在耶路撒冷持续三千年的神圣与世俗的纠纷中,我们必将更加仔细思考人类自身的命运。5我想就用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上发表的感言作为本文的结尾吧——我们都是人类,是超越国籍、种族和宗教的个体的人,我们都是脆弱的鸡蛋,要面临被称作“体制”的坚实的墙。从外表来看,我们根本就没有赢的希望。这堵墙太高太坚实——并且太冷酷了。如果我们有一点战胜它的希望,那就是来源于我们对我们自己以及他人灵魂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信念,来源于我们对将灵魂联合起来可获得温暖的信念。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