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史1、新石器晚期到夏:天然贝币2、商周:出现骨贝、铜贝等人造贝币3、春秋战国:诸侯各自铸币,以青铜为主,也有黄金和白银4、秦: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5、汉朝:“五铢钱”6、唐朝:“开元通宝”(唐高祖)7、北宋:铜、铁、金、银各色货币并行;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8、元朝:纸币为主要货币9、明朝:明初推行钞法,禁用金银、铜钱;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法定货币10、清朝:流通白银龙洋张之洞督,于十三年奏准由广东造币厂试铸,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币面镌有龙形,越二三年铸成,在市面流通,是为龙洋的起源。以后光绪、宣统年间各省所铸银元均统称为龙洋。右图为“龙洋”大清银币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七月,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民国货币民国期间货币主要有银元、法币、金圆券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淮南银行票券等,日伪区主要有华兴券、中储券等。除了这些,还有众多的外国货币。此时的货币多种多样,通货膨胀也时有发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动荡。袁大头袁大头: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又成为正式大总统。当时,为了巩国内政局稳定,发展民族经济,也为“制宪”和“称帝”作准备,于是毅然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是年(民国3年,即1914年),制定了“中华民国国币条例”,于是大量收购旧币,在天津造币总厂和武昌、广州、南京等分厂按规格、重量等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全国通用,逐渐取代了“大清银币”等银币,这便是我国历史上发行量最大、流通最广、存世量最多的10余种“袁大头”机制银币法币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称中、中、交、农)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并限令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的白银、银元交由中单这次“白银国有”,国民党政府即取得白银约计三亿元以上。金圆券解放战争后期南京国民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而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消耗了巨量财富,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和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经济一片混乱,1948年通货膨胀达恶性时期,法币急剧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