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封建文学观,另一方面倡导“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2、对文学史的贡献①提出了“为人生”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与推动了现代文学创作沿着现实主义的方向健康向前发展。②积极进行新文学的创作实践,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③重视和提倡了文学批评,对促进和繁荣新文学创作起了很大作用④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许多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对促进新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二、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认为文学的任务不在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而在表现作家的主观情感。把作家内心的自然要求看成是文学的原动力,尊重自我和天才,强调灵感和创作的绝对自由。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在创作方法上倾向于浪漫主义。2、对文学史的贡献①使浪漫主义成为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②较早地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③率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④积极地进行了新文学的创作实践。三、与封建复古主义者的斗争1、与“学衡派”的斗争2、与“甲寅派”的斗争复习题:1、文学革命的起因。2、试评胡适、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的文学主张。3、文学革命的意义。4、比较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5、新文化阵营对封建复古主义文学流派的斗争概况。第二章鲁迅第一节生平和思想道路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7年)二、求学立志和爱国主义(1898-1906年)三、理论探索和早期思想(1907-1909年7月)四、辛亥革命和沉默苦闷(1909年8月-1917年)五、文化革命的英勇旗手(1918-1926年)六、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27-1936年10月19日)第二节《呐喊》和《彷徨》一、辛亥革命前后的一面镜子1、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2、再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3、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不能不革命的悲惨生活地位和他们主观上还缺乏民主主义革命觉悟性二者之间的矛盾。二、知识分子形象和农民形象是《呐喊》和《彷徨》中的两类基本形象1、农民形象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故乡》中写闰土时所用的五个字:“辛苦而麻木”;或毛泽东评阿Q的九个字:“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论十大关系》)。闰土、阿Q是如此,祥林嫂、爱姑也是如此。2、知识分子形象与同时代的小资产阶级作家侧重自我表现不同,鲁迅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处,通过各类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塑造,对知识分子的作用和道路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三、《呐喊》和《彷徨》的艺术特色1、简洁和凝练2、构思的朴素和平实3、讽刺的成功运用第三节杂文一、杂文的基本内容1、前期杂文(1927年前)就内容特色而言,这一时期的杂文都“是一种‘社会论文’”(瞿秋白),主要涉及了两方面的内容:①进行广泛的社会文化批评(五卅之前);②进行政治斗争(五卅之后)。2、后期杂文(1927年后)①同国民党政权的斗争②对帝国主义的揭露③社会文化批评④对人民和革命的歌颂二、杂文的艺术特色1、典型性2、形象性3、讽刺和幽默4、作品呈现的“永远的‘现在时’的幻觉”(张旭东)复习题:1、鲁迅的主要生活经历和创作概况。2、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3、《呐喊》和《彷徨》的内容特色。4、《阿Q正传》、《药》、《风波》等小说中的辛亥革命描写5、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6、阿Q的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述其产生的原因。7、《呐喊》和《彷徨》的艺术特色8、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9、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第三章郭沫若第一节生平和创作道路一、童年和中学时代(1892-1913)二、留学日本和创造社的早期活动(1914年1月-1925年5月)三、大革命时期(1925-1928)四、流亡日本、抗战、解放战争和解放后(1928-1978)第二节《女神》一、《女神》的内容特色鲜明地反映出了“五四”的时代特征,传达出了“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是《女神》在思想内容上最显著的特色。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女神》所表达的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反抗、叛逆和对光明理想的热烈向往和追求,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2、《女神》所着力表现的要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强烈呼声,正是五四时期年轻一代要求冲决一切罗网的战斗呐喊,是广大爱国青年反叛性格和战斗激情的诗意概括。3、《女神》所表达的眷念祖国、颂扬新生的深情,既是对“五四”的礼赞,也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4、即使是歌咏大自然的作品,也往往带上了浓厚的“五四”时代色彩。5、《女神》的基调虽然还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但已具备了明显的社会主义因素。而这一点也正是五四时期的一个鲜明的历史特征。二、《女神》的艺术特色《女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理想主义的强光照亮了诗集中的大部分作品。与此相适应,艺术技巧上体现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特色:1、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塑造鲜明突出的“自我”抒情形象3、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磅礴的气势4、形式的彻底解放和新颖多姿第三节《屈原》等历史剧一、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特色1、立足现实,古为今用,“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孤竹君之二子.绪论》),使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为现实斗争服务。2、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二、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1、悲剧情境的着意营造2、主观性与抒情性的紧密结合3、浓郁的诗意复习题:1、郭沫若的主要经历和创作概况。2、为什么说《女神》弹奏出了五四时代的最强音?3、《女神》的艺术特色。4、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特色。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第四章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叶绍钧的小说创作一、鲜明地体现了文学“为人生”的倾向1、描写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2、表现了城市小市民的灰色生活,讽刺鞭挞了寄生于黑暗社会的陈腐卑微的灵魂。3、揭露了旧中国教育界黑暗腐败的现象,以及在这黑暗腐败包围下的小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二、以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见长正如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所指出的:“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写于1924年11月的《潘先生在难中》,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三、叶绍钧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1、早期创作:以细致的笔触,刻画和批判旧社会那灰暗阴郁的人生,形成了冷隽的色调和扎扎实实的写实风格。但基调低沉悒郁,缺乏强烈的时代气息。五卅之后:笔锋开始转向现实的革命斗争,塑造出了具有斗争意识和反抗性格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新形象。最能标志其创作发展的,是192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长篇之一,标志着作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熟。3、1928年后:作品选材较前广阔得多,反抗现存黑暗社会的意识更加鲜明,讽刺也更为辛辣。第二节冰心的创作一、早期的“问题小说”1、“问题小说”的基本内容按内容来分,大体有三类:①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情绪。②反映对劳动人民生活境遇的同情。③反映下级官兵生活和反对军阀混战。2、“问题小说”的意义①刷新了文学表现主题。②打破了传统文学大团圆的结局,使现代小说带上了鲜明的悲剧意识。③提出了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重大社会问题。3、“问题小说”的局限①批判的力度不足。②或浓或淡的宗教情绪。二、关于“爱的哲学”1、什么叫“爱的哲学”2、如何正确评价“爱的哲学”三、冰心的诗歌创作和散文创作四、独特的艺术风格冰心的艺术风格完全可用她的《诗的女神》中的几句诗来概括:“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除此而外,语言既有白话文的流利,又有文言文的凝练,在当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第三节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一、朱自清散文的内容特色1、“为人生”。2、朱自清写人生,不单是直揭社会的病苦,更多的则是写自己,写自己的家庭,这也可说是从侧面暴露人生的黑暗。3、即使是那些直抒胸臆、勇于畅露自己对社会人生问题思索的散文,也往往显示了时代的症结。二、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1、“文中有画”2、“贮满着那一种诗意”3、“文如其人”清俊简约—温文尔雅诗歌创作:《毁灭》、《赠A?S》等第四节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一、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基本内容及其特色1、小说创作的基本内容按题材分类,可分两大类:①表现自我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沉沦》。②表现社会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2、小说的内容特色①强烈的反抗精神。②小说所表现出的对社会的反抗,又主要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角度,从个人主义的立场出发的。③带有比较浓厚的感伤色彩,特别是前期的作品,情调往往显得悲观消沉。④较多性苦闷和性冲动的描写。⑤往往同一作品中,感伤颓废的情绪和反抗现实的精神交织出现,进步的因素和落后的因素杂然并存,而“愤世的洪涛”,常常以荒唐堕落的行径表现出来。至于此一时期和彼一时期作品基调的低落与昂扬的起伏交替,更为明显。二、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1、强烈的感情色彩2、坦率的自我暴露3、结构的散文化4、自然美第五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一、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于闻一多诗歌的一条红线第一部诗集《红烛》,其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地对伟大祖国的深切颂扬和诚挚的怀念;第二部诗集《死水》,其爱国主义思想则表现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忧国忧民的情绪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现实主义色彩明显加浓。二、闻一多的诗歌主张认为新诗创作要“在一种规定的格律之内出奇制胜”,应该具有“三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鲜明的艺术特色1、鲜明的民族特色2、艺术上的精雕细刻3、意境的绵远和幽深4、构思的灵巧和新颍复习题:1、叶绍钧早期小说的内容特色。2、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新潮》上那一群小说作家,唯有后来的叶绍钧“却有更远大的发展”。结合叶绍钧的具体创作说明这一问题。3、《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形象和《倪焕之》中的倪焕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