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考研高分笔记、考研复习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现在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趋于白热化时期,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很多非名校的学生总是处于惆怅复杂的心态之下,阻挡了前进的步伐。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心态是考研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同学们在考研路上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想起育明,育明每年培养出众多全国高校汉硕的研究生,其中包括不少初试复试状元。考研选择了育明就选择正确的团队伴你一起备战: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事业,多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铸造成功。育明教育倾心为全国汉硕考生打造价值2500元的精品视频课程,包括汉硕考研两门专业课内容深度讲解,涵盖了全部考点。同时育明教育随视频赠送相应考研资料(状元笔记、历年真题及解析)。整套汉硕秘籍适用于全国非名校,本专业成绩一般,跨专业基础薄弱,但都梦想着专业课考出高分的学子们。2014年汉语国际教育视频课程+近三年真题+状元笔记+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25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笔记中国文化要略第六章学术思想一.填空1.儒家的学者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后世有人贬称为“孔老二”,除中年一度做过鲁国的司寇和周游列国外,主要是授徒讲学,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道”或“孔孟之学”。2.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其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3.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事与人事相比附,建立起一个“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东汉王充著《论衡》85篇予以批驳。4.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5.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的是墨家,其创始人是墨子。6.“经学”从研究“六经”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三经”。“六经”一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出现,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著作经过孔子删定,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所以又称“六艺”。至汉武帝设太学时,《乐》经已失传,只立了“五经博士”。此时的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代才用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因此称为“今文经”;用“古籀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被称为“古文经”。由于二者不但文字有差异,而且篇章、内容和解释、评价也不同,这就使研究者们各有所依,逐渐形成经学研究的两大学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后者的代表人物有西汉的董仲舒。7.北宋“理学四大家”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8.中国有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9.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10.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其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出自该书。11.名家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后者的“白马非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12.阴阳家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有五德终始说。13.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其中苏秦曾挂六国相印。14.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他研究农业政策和生产技术。14.杂家杂糅各家学说,主张统一中国,有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一字千金”的典故即出于此。二、名词解释1.儒学:所谓“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后来,这些人在社会变动中逐渐分化,流落到民间。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成为“君子儒”;有的则只能替人办理丧葬祭礼,成为“小人儒”。由于这些人熟悉“诗书礼乐”,待人“温文尔雅”,其学问和道德都高于常人。到孔子出现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被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到汉武帝时,儒家被推上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达数千年。三、问答1、孔子:孔子,儒家,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后人贬称“孔老二”。一生中除中年一度做过鲁国的司寇和周游列国外,主要是授徒讲学,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是其思想的集中反映。仁:中心思想。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爱人”就要“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自己想要的好处也给别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一个具备了“仁”的人,必须“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必须“言忠信,行笃敬”。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样,一个人就具备了理想的人格。在这里,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正名:政治思想。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立信:主张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核心主张。另外还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人们“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自以为是)”,等等。天命:“天命”指天或上帝的命令,“天”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天”有时可以作为意志的能赏罚的人格神存在,也有自然意义,即不断运行的自然界;“命”是支配社会生命的盲目的异己力量。孔子尊天,但怀疑鬼神。他认为祭神,所以神存在,对鬼神的最好办法是“敬而远之”。中庸:最高的道德。“中”是“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度量以取中,无过无不及。“庸”指“不易”。中庸与“和”有关系,容忍种种特殊成分,建立和谐秩序,和谐而不极端。(和而不同)思想的局限性:主张恢复周礼,看不起劳动人民,鄙视妇女等。2.孟子:孟子,儒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传为孔子孙子子思门生,一生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与弟子共同编有《孟子》。“性善”和“良知”:思想核心。因为性善,所以人上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子注重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义:孟子在“仁学”理论方面所做的补充。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舍生取义”,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仁政:政治思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他认为治道有王道和霸道两种方式。王道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来实现;霸道则依靠暴力和强迫来实现。孟子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仁政”的观念,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把孔子的“内圣”之道推广到治国的方面,成为“外王”之道。3.荀子:荀子,儒家,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曾任齐“稷下学宫”的祭酒,后到楚国任兰陵令,据说也曾回过赵国,去过秦国。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其法治思想是从礼义出发,以人治为本,还是儒家的内核,故归入儒家为好。性恶说:和孔孟一样提倡“礼义”,但出发点不同。荀子强调“性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善”是人为的表现,而不是人的本性。因为人性恶,所以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助人为善。,其方法一是“修身”,二是“师法”,即通过教化。强化君权:政治思想。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明于天人之分: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道不能干预人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因而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人不在天。“人定胜天”4.王充《论衡》的思想观点:王充,字仲任,东汉人,少时曾游学洛阳,以班彪为师。无神论者,著有《论衡》85篇,疾虚妄,匡时俗,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他否认“天”有任何意志,认为灾异都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毫无关系;人死犹如火灭,不可能有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他承认感性经验是获得知识的基础,强调用事实来验证知识的可靠性;主张人性有善恶,认为人性可以改变;反对崇古非今,反对浮华虚伪之语,等等。他的这些思想在神学迷信流行的汉代,无疑是一付清醒剂,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不灭的光辉。5.老子:老子,道家(道德家的简称),姓李名耳,字聃,一称老聃,一称伯阳,春秋末期楚国人。据说曾为周王朝“守藏室之吏”,著《道德经》五千言,出函谷关后不知所踪。《道德经》又叫《老子》。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道: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他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在老子的哲学中,“道”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它在天地形成之前已经存在,即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还表示世界的本源,认为天地万物都从“道”产生出来,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强调,“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演进和发展的,是“无为自化”的,所以他说“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讲究“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事物的自身都包含着他物,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的甚至相反相成,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都可以物极必反,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从这些辩证观点出发,老子建立了他的策略思想,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等,都是老子“贵柔”、“守弱”思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过分强调“柔弱”,也给他的思想带来许多消极性,如消极退让,无为而治,否定进步等。6.庄子:庄子,道家,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一生只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著有《庄子》,又称《南华经》。自然无为:核心思想。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认为人应体认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则,用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使人的精神获得绝对自由,为此,他要求人们安时处顺,死生如一,用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提出了“心斋”、“坐忘”等内心修养的途径,其要点是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感应外物,用师法自然的方式去认知和评价客观世界。庄子的这些思想,无论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还是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墨子:墨子,墨家创始人,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身平民,做过木匠,据说曾师从孔子,因不满儒学而另立学派,曾往各国讲学,门徒很多,有严密组织,并且能行侠仗义,赴汤蹈火。代表著作是《墨子》,由其弟子编辑而成。思想理论: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墨子思想更多的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墨家同儒家一样讲“仁爱”,但墨家讲“兼爱”,即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的博爱,不像儒家的爱是由亲而疏,推近及远。墨子认为,“兼爱”要“交相利”,是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从“兼爱”出发,墨家认为战争对人民的危害最大,因而主张“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兼并。墨家的“尚贤”,也以“兼爱”为“标准”,只要他能兼爱,则无论什么出身的任都可以做官,所谓“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是明确地反对奴隶贵族的世袭制,而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