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考点2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最新考纲课程标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知识系统整合高考命题透析要点史料探究考点即时演练一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多元思维1.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并非直线,而是曲线,经历了加强、削弱,再加强、再削弱的过程。请结合汉到元的历史说明这一观点。提示:汉初因“王国问题”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隋唐因藩镇割据而削弱,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中央集权加强。知识系统整合整合知识·点拨技巧1.西汉(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3)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宋朝(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措施①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3)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归纳总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3.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辖。②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2)作用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多元思维2.唐朝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关键时期,请以史实加以说明。提示:中枢权力机构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完善科举制度,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1.汉朝(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4.宋朝(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甚至左右皇位继承。思维导图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朝及以后(1)科举制度形成、发展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思维导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1)废除宰相①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负责政务,对皇帝负责。③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制度①内阁的出现: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出现“内阁”,后来大学士有了票拟权。②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清朝(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措施①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②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大臣跪受笔录。(3)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通史链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衰落的表现内容链接点政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八股取士经济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文化批判思想、反封建文学明清时期,中国相对于西方已经开始衰落,专制集权和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扼杀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出现;执行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想和反封建文学是对这一历史特点的反映考点小结要点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料】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有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要点史料探究探究重点·分析史料【问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皇权加强的特点。【解读】解读项目解读结论史料来源信息当代史学家的论断问题限定信息根据材料考查主题信息专制皇权加强的特点史料有效信息由材料“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有权力更分散”可以得出“分化事权”【结论】变革中央机构,分化事权,使其互相节制。【深化拓展】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要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史料】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解读】解读项目解读结论史料来源信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的观点问题限定信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考查主题信息明清专制主义的影响直接信息由材料可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采取高压手段,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史料有效信息间接信息高压政策体现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没落,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结论】(1)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恐怖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2)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深化拓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1)经济上: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促进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2)政治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大融合。2.消极影响(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为受到压制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进步。论证阐述要点三观点论证——对科举制度的评价【史料】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观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上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解读】解读项目解读结论观点1否定科举制度,评述需集中在寻找科举制的消极影响上,理由主要集中在明清以后观点明确观点2肯定科举制度,评述需集中在寻找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上,理由主要集中在明清之前【结论】(1)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消极作用。理由:①单纯以儒家文化考试成绩录用人才,使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技术性人才受到排斥。②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命题,以八股文进行考试,强化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培养了顺从皇帝的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民主启蒙思想的发展。③科举考试忽视科技知识,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④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缺乏科技和实用知识,无法满足近代工业发展的人才需要。⑤科举制不利于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不利于近代新式学校发展和教育近代化。(2)赞成第二种观点: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理由: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促进了唐诗的繁荣。④促进了古代儒学教育的发展,弘扬了重文重教的社会风气。⑤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和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具有借鉴作用。主干知识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例1】(2013年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高考命题透析研习高考·明确考向【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规律的归纳概括能力。从秦汉到宋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A项正确。秦代以来,国家的行政权就掌握在皇帝手中,不存在转移的问题,即使皇权旁落,也是暂时的历史现象,不是历史趋势,B项错误。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是在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C项错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D项错误。答案为A。视角透析项目内容考查频率3年12考,考查频率很高考查角度(1)比较不同朝代的选官制度,认识各朝代官吏选拔标准的不同及其作用,其中科举制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2)准确理解具体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其运行程序,如: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3)分析各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要求既要看到其反映的共同趋势,又要看到每一个朝代的不同特点新题预测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A.地方享有自治权B.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C.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答案:C主干知识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例2】(2013年江苏历史,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