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培训国学智慧与创新管理培训讲师:谭小琥一国学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结晶1国学的概念2灿烂的中华文明3国学智慧应用对企业管理的启示4学习国学智慧的目的在于运用国学的概念•国学产生于西学东渐,中为西用的历史背景之下。•国学值得是以儒学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和学术。•国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兴盛于二十年代。盛行于今天,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文化的回归。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文化道家儒家佛家四库全书经史子集二儒家思想是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1易经是儒家文化的经典2儒家文化的发展和沿革3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4儒家经典是杰出的管理思想案例从国美的融资上市看黄光裕的沉浮1第一阶段:先秦儒家思想,儒学的勃兴2第二阶段:董仲舒的改造,成为正统思想3第三阶段:程朱理学,新的儒学体系4第四阶段:对儒学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的新思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1、创立:2、继承:3、重创:4、主导:5、冲击:6、融合:7、理学:8、批判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的礼教为主。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社会原因经济:井田制崩溃政治: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士”活动活跃文化:学术下移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3、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兼爱”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非攻”“尚贤”“节俭”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孔子的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主张“为政以德”,孔子的教育思想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贡献:整理六经二、儒家思想形成过程1、孔子创立思想:“仁政”“民贵君轻伦理:“性本善”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伦理:“性恶论”孟子荀子2、孟子、荀子总结改造:儒学“蔚然大宗”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三、先秦儒家思想特点:(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武帝“贤良对策”原因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剧烈过程:推荐→策问作用:国家获得所需的能臣干吏;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糅合了__、__的一些思想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和__(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___与___(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_____(4)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___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1)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2)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3)举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学儒家经典作用:主角、正统思想、主流思想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目的,作用,实质)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总之: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的措施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新儒学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2、教育状况---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结果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评价新儒学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原因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2、隋唐时期:更辉煌的时期三教归儒(儒、释、道)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五经正义》一、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理”是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二程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仁是万物俱生的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气论”、“心性论”(2)、王阳明的心学(主观唯心主义)1、地位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2、思想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提出“致良知”的学说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三、程朱理学的特点:复兴儒学,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总之: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四、评价:1、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2、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离经叛道”的李贽”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经历: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2、李贽的代表作:《焚书》《藏书》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4、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4、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1、共同的生活背景。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根源)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经历:都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二、“三大进步思想家”政治经济思想代表作共同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明夷待访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通鉴论》激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得私有,而应当是耕者有其田“工、商、皆民生之本”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继承“民本”思想,批判“君为臣纲”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反对天命论、天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2、三位思想家思想对比表3、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为什么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这股进步思潮呢?(明清时期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3、思想——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新的思想在孕育4、专制腐朽的王朝政治、因循死板的八股取士又严重地阻挠着新思想的破坏而出。孔子的人性向善论三儒家人性论与企业管理1、以生论性,肯定人性中的自然性的合理性性相近,习相远也(《阳货》)子贡问治国之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2、强调仁,肯定人的道德性。人不仅有自然欲望,还有道德性,表现在仁。“仁者爱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3、孔子的人性论不是性善论,也不是性恶论,而是向善论。(二)孟子性善论1、人禽之辨“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2、人性本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人皆可以为尧舜“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及四端说两个例子3、向善与为善“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公孙丑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的例子。3、性伪合而天下治,故隆礼重法儒家人性论的基本精神是向善论。孔孟荀三家,异中有同,皆主人性性向善,都是向善论,其差异对于善的来源有不同解释,而以孔子人性论为持平之论。孟子摸到了孔子的头,荀子摸到了孔子的尾,都不是完整的孔子。中庸之道是儒家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孔子论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中庸本义郑玄:“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庸的特征1、过犹不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2、和而不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时中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孟子·公孙丑》)松下幸之助:中庸就是不游移不定,不偏激,而达到最合适的度,但愿所有的社会生活都能实现中庸的原则。四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1道法自然的哲学意义2道不远人的人文情怀3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案例两个内蒙人的企业管理对话道家的思想•和谐思想的基础---------道法自然•人自身和谐的思想------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