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听吹笛高适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700年—765年),汉族。字达夫、仲武,今河北省衡水人。有《高常侍集》等传世。。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悲壮苍凉、雄壮奔放、激昂慷慨。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作品注释•⑴塞上:边塞地区•⑵雪净:冰雪消融。•⑶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⑷牧马:放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⑸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⑹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静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2、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后两句写虚景——试问梅花被吹到何处了呢,那色那香一夜之间遍布了边塞的关隘山川。3、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3、“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此句巧妙拆分《梅花落》曲名,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注:胡地无梅花。补充鉴赏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牧马还”与“雪净”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周啸天《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盛唐气象:盛唐边塞诗的特征。又如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盛唐气象:盛唐边塞诗的特征。感而不伤,悲而能壮。高适作品欣赏•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营州歌•高适•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