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教育杂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MBA教育的历史与发展MBA是英文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的简称,是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MBA是商业界普遍认为是晋身管理阶层的一把金钥匙。MBA作为一种学位,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来源于当时美国所提倡“科学管理”的革命性理念,这个时期的MBA依然侧重于管理技能。1908年,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MBA,10年后,美国多家商学院及管理学院相继设立了MBA学位。二战后,美国经济蓬勃发展,并呈扩张倾向,造成了MBA一时呈现供不应求之势。这期间,MBA的课程设置添加了市场营销、统计学、经济学、经营决策等。这种转换说明MBA教育根据市场情况,自管理逐步向经营方向转变的趋势。自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欧洲诸国先后成立了多家商业管理学院培养MBA,法国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英国的伦敦商学院、瑞士的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逐渐,MBA开始向全世界呈辐射状发展。中国的MBA教育实践从1991年国家教委在9所院校的试点正式开始。而实际上第一次出现MBA是在1984年,中国政府与当时的欧共体合作,在北京办起了第一所MBA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前身。1993年试点院校扩大到26所。1998年,又有30所高校加入这一行列。现在中国的MBA学校已经有60多所,遍布在27个省市,到2002年初累计招生的MBA学生近5万人,毕业生也已有1.5万人。清华、北大、中欧、复旦是中国最负盛名的MBA学校。谁在攻读MBA从历年统计资料看,攻读MBA的人群主要有几类:一是企业管理层,在管理实践中认识到知识缺乏,希望系统学习管理知识,接受专业的管理培训。二是企业从事技术工作者,他们在读本科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工科或者技术类专业,工作后感到对原来的专业失去兴趣,希望转换专业背景。三是对自身现状不满者,感到现实条件下没有用武之地,希望通过就读MBA改变现状。四是对目前学历不满者,他们往往有各种大专学历,但随着自身的发展,感觉到学历方面受到压力,希望通过MBA取得硕士学位、学历。五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攻读硕士,转移或延缓就业压力。六是希望将户口转入大城市者,希望通过就读全日制MBA后,获得转换户口的机会。浅谈MBA教育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MBA教育取得的成绩我国从1991年开始试办MBA教育,经过了18年的发展历程。招收MBA的院校从最初试点时的9所增加到现在的127所,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培养规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1)培养规模有较大发展。年招生规模从最初的86人到现在的超过2万人,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10万多人获得了MBA学位,在校学生有3万多人。(2)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每个商学院一般都成立了MBA教育中心,全面负责MBA的招生、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论文答辩就业指导等工作。这种设置对发挥财经院校的整体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保证MBA的培养质量是非常有利的。(3)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大部分院校都建立了MBA学习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论文管理制度,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日趋完善,对MBA教学质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4)教学设施有所改善。各校通过建设,都具备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环境、图书资料、计算机、光盘检索资料库等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很大。(5)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各个学校主动探索MBA学员的特点,积极探索MBA教育的规律和适合我国国情的MBA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MBA在中国的出现无疑给许多人带来希望,但现存的以下问题也使很多人失望:1、MBA生源结构不佳同其它一些学位一样,MBA成为又一个镀金场所,同时不菲的学费使得一些具有良好潜质却积蓄不多的人止步;另外很多明显缺乏领导特质的人亦充斥其中。这样一来MBA的整体素质就可想而知了.2、教学质量低劣理论知识固然重要,然而MBA的课堂更应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看看我们的老师,翻翻我们的教材,听听我们的课,就知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了.当然极少数学校除外.3、施展空间有限优秀经理人的培养不可能训练出来,问题是MBA的磨练机会有多少?就连一些民企的高级经理都在哀叹“中国目前还没有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土壤!”而都去创业又都能成功的概率又有多少?看来MBA只能等着当假洋鬼子了.4、学位不是唯一我个人认为,真正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大胸襟,高品格乃至关重要,学识倒居其次.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仅靠MBA教育能做到的了。5,希望何在?在当前高速发展的中国,一些民营企业不断地崛起,高级管理人才十分紧缺。面对庞大的市场空间,MBA应时而生,也赋予许多无法进入高级管理阶层的人许多机会。有些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的人为了能够在自己的未来之路出类拔萃,也进入了MBA。虽然本人不是MBA,但觉得中国的MBA存在着很大的炒作。随着时代的发展,MBA肯定会在中国大有作为,面对这样大的市场空间,很多重点院校都在没有具备足够能力的条件下,设立MBA,以招揽那些希望进入高层管理的人。MBA研究的是管理,从来没有做过管理的人,在这样的浪潮下考MBA,难免读成高分低能的MBA。中国的MBA太浮躁!要想更好的发展MBA,最起码也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要有好的案例,只有案例才能让人进入角色。2、要有实际参与管理经验的老师授课,不要总是空讲,不是能讲的就能做。3、要对MBA的生源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要有钱就收,对高分也不能不顾一切的接纳。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个人的能力,个人的品质。4、国家有关的部门也要严格地对设立MBA的学校进行把关,要拔高门槛。以上都是个人对MBA的一些浅见。MBA在中国的历史非常短,从91年清华等9所高校试点,94年26所高校正式招生,到97年批准56所招收MBA,至今已招收了3万多学生,正式毕业生不到1万人。美国从1908年开始设立这一专业,至今已有1300多所大学招收MBA,每年毕业近8万人。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MBA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从绝对意义上讲,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越来越激烈的全球一体化竞争,迫使转制中的国有企业、成长迅速的民营企业急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可相对意义上讲,大多数企业并未给予MBA充分的重用。原因很多,从MBA自身来看,可能有如下原因:一、生源方面,由于MBA被炒得过热,误导了许多人认为MBA是进入商界的万能钥匙,一部分并不适合作管理的人或缺少实践的人(其中并不乏考试高手)报考MBA,造成MBA高分低能;已经有高校意识到了这一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就采取了笔试和面试各占50%的方式严把入口关。二、教学方面,MBA最大的特点就是案例教学,这要求学校组织力量采编案例,但到目前为止我国MBA教学的案例数量不充足,质量不高。从哈佛MBA编写联想的案例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差距:他们用几个月的时间访谈联想的高层、中层、普通员工,中科院,有关部委,上下游同行,国内外竞争对手,对联想的发展轨迹、内外部情况了解非常细致;然后在此基础上制作案例,案例教学过程中还把柳传志请去点评。三、实践方面,相当多的人认为MBA一毕业就应该拿高薪、任高职,其实不然,MBA并不是一个神话,它只不过给了你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机会和一个在更高层次的舞台上登场亮相的机会。现阶段中国MBA往往低估了获得成功所必须的努力和韧劲,在美国,刚毕业的MBA一周的工作时间就是100多个小时,大概十年才能做到经理。中国的MBA为何很少有人能成为职业经理人,首先我觉得先看我们的MBA是如何来的:1、由于看到MBA能得到高薪,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去读,而这些人很多都是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因此无法理会管理的精要所在,毕竟说比做容易。试问没有经验,如何提高呢?毕竟“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2、大学教MBA可以赚比普通学生更多的钱,因此不顾教书育人的天职而只顾赚钱。大多数大学不管有无足够的师资,抓到篮子里就是菜,就开班。然后就能看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MBA课程,老师是原来教政治的,课程是老外的,案例是进口的,试问这样能教出成绩吗?公司是很现实的,招聘来的人是需要你出成绩,既然你是MBA,那就要有水平,但既然有前面的先天不足,其结果也可想而知了。那既然现有的环境是如此,我们该如何做呢?我认为MBA的学生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老想着自己是MBA,如果有可能尽量从中等或较低的职位做起,这样可以多实践实际的情况与理论知识多结合;需要养成敬业精神,不要管自己是什么文凭、什么职位,在工作中多问别人,多思考将实际碰到的问题多分析设想;不要由于自己已经得到了文凭,而不在继续,在后面的工作中还需在多学习,多看与管理有关的书籍。柳传志不是MBA吧?在我的朋友和客户中,有很多人是非常优秀的管理人才,但其中很少是MBA,有的公司老总学历并不高,也不可能再去学基础课程,但他们的管理能力也很强,作出了很多成绩。他们也想学一些新知识,但是没有很多的时间。目前MBA为什么不能安排一些旁听生,吸引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人员来听课。同时参与讨论,他们的经验和实力一定能让课程更有意思。MBA要有图钉的精神,首先应该是个合格的图钉!也许这个句话很可笑。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你是个大头针、或者是一个不和尺寸的图钉还能够起到图钉应该具有的作用么?我认为中国的MBA教育应该在有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在有国际特色。一个MBA的毕业生整天头脑里设想的是按照美国的社会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很难想象如何能够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毕竟我们周围的环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注意嘛!中国的案例不少,关键是那些教师教学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从毕业留校到提升教授,有多少老师真正了解中国企业内经营运转的构成,要知道即使同是生产皮鞋的企业,每家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环境的条件下所产生的问题不是相同的。同样的处理问题方式在不同的企业会产生相反的结果。MBA引入中国后,确实给企业界带来了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观念。但我们是否理解了人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这种管理方法、管理观念?它的真正内含是什么?我们的MBA很多是读书考试的高手,对经营管理的喜好有多少?悟性有多少?经验有多少?很多人读了几本看起来很有道理的书就认为懂得了管理,其实书上写的仅仅是在某些条件下才能成立的一般道理,既所谓的“末”-方法,而管理的实质“本”是靠心去体悟才能发现的。做为中国的MBA必须由“本”入“末”,理解在中国总体社会环境处于缺乏权力制衡的条件下,创造一个能发挥作用的舞台。也就是说,必须让你的老板认可你的管理之道,给你发挥空间,使你的管理方法和企业实际恰当结合,并要有效才能发挥作用。中国现在的管理很落后,导致了许多的弊端。其实中国的技术人员并不缺乏,但是因为管理人员跟不上,所以在许多的事上就不尽人意。MBA的发展说明了中国在管理人才上已经意识到管理人才的缺乏,而且已经在努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但是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太多人高分低能。虽然我们在努力完善我们的教育体制,但是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许多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漏洞。MBA作为一个高层管理,我们应该严厉一点。因为那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所以在MBA的招生上,希望学校能综合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其实管理是实力和悟性的较量。一个人如果只会硬搬死套,这对中国的发展是没有帮助的。反而会留下一些漏洞让人有机可乘!读MBA学的是较新的管理理念、理论,并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一些技术方法;也能培养出团队合作态度精神。这些可以通过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经过成功与失败的磨练,不断完善和提高。但,管理最终是对人的管理,必须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理解,而这是长期社会实践的来得,不是读完几年MBA就有的所以,优良的人际技能是MBA成为一个(优秀)职业经理人的前提条件之一。我认为读MBA对提高一个人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是有帮助的,但绝对不能仅仅因此就认为他是个很好的管理者了。事实上,有一部分人在读了MBA后,不仅没有成就感反而会产生失落感。原因就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