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现状颅内压监测的方法一、液体(脑脊液)压力的测定这种方法是籍引流出的脑脊液或生理盐水充填导管,将体外传感器与导管相连,通过导管内的液体与传感器接触而测压。1、腰部脑脊液压腰穿测脑脊液压是最容易操作的方法,最适用于没有脑脊液循环梗阻和没有脑疝危险的情况,如脑膜炎、交通性脑积水和良性颅内压增高。但腰穿测压有诱发脑疝的危险,因此,严格地说颅内肿块(肿瘤、出血)、脑水肿、非交通性脑积水都禁忌腰穿测压。在第三与第四腔隙间梗阻时,尽管颅内压很高,而腰部脑脊液压可能很低。另外,腰穿所致的脑脊液渗漏可使压力测量失真数天。2、脑室脑脊液压此方法是行颅骨钻孔穿刺脑室测定脑脊液压,操作简单、监测可靠,能为大多数病人选用,因此被视为颅内压监测的“金标准”。但此方法存在以下缺点:脑室很小或有明显移位时,穿刺置管常很困难,即使置入也难保持导管通畅,脑组织碎块易堵塞管道而使监测中断;引流脑脊液减压造成脑室塌陷而堵塞管孔,也记录不到颅内压力;置管本身还可损伤脑组织引起局部水肿和出血及导管引流出脑脊液而影响颅内压力。如果导管周围发生漏夜,则误差更大;脑室穿刺为有创操作,穿刺通道以后可以扩大而致脑组织缺失;随置管时间的延长,颅内感染的机会增加。3、硬脑膜下或蛛网膜下液压此种测压装置的装卸均需作手术且装卸过程中容易破坏;由于硬膜都切开,颅内感染机会仍较多;易受体温影响产生误差。4、脑组织压指脑组织间的液体压力,不同部位存在较明显的压差。脑组织压力测定很少用于临床。二、用植入的压力传感器测定颅内压包括硬膜外压力测定、硬膜下测压、脑室内测压、脑组织压。这种方法直接把压力传感器放入颅内,可避免脑脊液与外界相通和液体传递压力的缺点。但这类方法面临一些技术问题:压力传感器必须很小,以减小置入时的外科创伤;零点和校准的稳定性好;导线必须有一定的机械承重能力和不漏电;传感器本身必须无菌。三、无创性颅内压力监测1、囟门测量法此方法利于扁平原理,仅能半定量记录囟门开放的婴儿的颅内压。且因儿童合作与否、颅骨柔软等原因,囟门测量难于反映颅内压的变化。2、核素测量3、视觉诱发电位近年来有人利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来测量颅内压,认为其N2波的潜伏期与颅内压的相关性最好。N2波的潜伏期大于80ms与颅内压大于200mmH2O一致变化。2001年Desch认为在对行脑室分流术的患者定期监测FVEP,通过观察N2波潜伏期可以早于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发现颅内压增高。全国多家三甲医院临床工作者应用NIP系列无创颅内压监测仪于临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均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FVEP可以较准确地判定颅内压值,并在指导颅高压的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及广泛的应用前景。4、视神经乳头水肿有人研究认为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特异指征,提出超过岁数的患儿不必作颅内压监测,只需详细的眼科检查。5、经颅超声多普勒(TCD)6、鼓膜移位技术7、其他如头颅影象学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