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有较强的凝聚力。2.团体压力较大。3.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4.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传递迅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1.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娱乐型群体2.学习成绩分化形成学习阶层群体3.共同的地域和空间形成地缘型群体4.异性之间相互吸引形成恋爱型群体5.类似遭遇形成同病相怜型群体6.对正式群体的不满形成的“另立山头”型群体。班主任应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首先,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积极型。以正确的志向、观点和正当的兴趣爱好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二是中间型。因地理因素和性格相似而结成的非正式群体。他们在班级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一般也不违反学生守则。三是消极型。一般地说,差生小群体或因为对付其他同学而组成的小群体均属于此种类型。它们与班集体是不相容的,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甚至破坏作用。对待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当支持和保护。例如,几个学生都爱好写作,他们经常在一起钻研和探讨作文上的问题。像这样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应当鼓励他们,为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对待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应当关心和引导,由于这种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地位和作用不太突出,常常被班主任忽视,有的则采取放任的态度。其实,只要我们深刻分析一番,就会发现这种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具有一定的离心力,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班主任应当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一方面促使他们与更多的同学友好相处,广泛地与同学交往,增加彼此了解,在班级中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交往水平,即向交往的深度发展,通过高水平的交往,使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评价上趋于一致。对待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当坚持正面教育。一是班主任要密切同差生小群体成员的联系。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以深厚的感情温暖他们的心灵,这样就能够消除他们同班集体在目标和行动上的抵触情绪。二是掌握差生小群体的形成规律,把工作做在前面。差生小群体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即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如果在他们刚刚形成的初期,班主任能及时引导教育,不仅会大大减少工作的难度,还会控制差生小群体的发展,使他们向班集体目标靠拢。三是有意识地将他们引导到适合他们兴趣的小群体中去,并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小群体中发挥“榜样”作用,逐步使他们的小群体的活动得到限制以至消失。切不可单给他们分一个组,或者说“你们那一伙人”等,这就等于强化了他们小群体意识。四是对于差生中群体的消极破坏行为,也不能退让、迁就,也不是不能运用批评、处分等手段。比如,差生小群体内,对其成员出现了与他们群体目标不一致的行为,或脱离该群体的倾向时,往往会遭到群体“头头”或其它成员的打击、威胁,对他们这样的错误就应当予以批评以至处分。其次,合理利用非正式群体。班主任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某些特点,为实现班集体目标服务。例如,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这间心理协调,情感密切,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帮助,相互学习,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共同提高思想觉悟和学习成绩;利用非正式群体信息沟通渠道广,传递信息迅速的特点,可及时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生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与要求,获得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利用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人物威信高,谈话灵,影响大的特点,信任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无法发挥的作用。再次,注意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任何非正式群体,都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他们对本群体有很大的影响力,做好这些人一工作,往往会影响一批人。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人的作用。比如,在物色班长人选问题上,要注意到非正式群体中代表人物的意见,使班长的确定中有较好的群体基础。对于沾有不良习气,品行较差的“头头”,要特别注意教育。当他们有好的表现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也应及时给予鼓励;如果他们严重破坏了学校纪律,老师就必须对他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决不能姑息迁就。当然,批评的态度一定要诚恳端正,把他与他的“小群体”区分开来,不使他感到你在控他的山头,否则他会指挥一帮人和你干,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如何处理偶发事件1.了解情况,弄清性质:出现偶发事件,作为班主任,首要的工作是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弄清事件的性质之后去着手解决矛盾,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在偶发事件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原因,分析原因,把握问题的实质,这是处理偶发事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分析原因就是要分析偶发事件的起因,分析当事者导致偶发行为的缘由。尽管学生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但是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客观上存在某些必然性因素,偶然性包含必然性。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不能给偶然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不应被某些局部的因素所左右,而应从整体上、本质上分析事件的内在原因和深层原因,透彻地剖析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弄清当事者的思想动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肇事者的思想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分析原因,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偶发事件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作具体分析,要科学分析偶发事件发生的原因,一定要依据调查研究中获得的情况和材料,对偶发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从对情况的具体分析中得出正确结论。要认真弄清导致偶发事件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严格区别认识方面的原因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的原因。其次,不能脱离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逻辑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特点,以成人化的模式去评价。这在分析偶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2.公平公正,就事论事。班主任都要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不能偏心,不能以老眼光看人,以势压人,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在寻求事件处理办法时,可征求学生、家长、校领导的意见,使偶发事件在必然的结果中得到解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是处理好偶发事件的有效策略。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班主任在同学面前,是非标准要统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如果老师处理不公,学生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此以往,就会降低老师的威信,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3.因人而异、慎重处理。处理偶发事件,有时也要因人而异,也就是在教育的具体做法上,要全面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要切实细致地做工作,切忌掉以轻心,疏忽大意。要从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出发,以高度的负责精神,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根据事件的性质,当事者的个性,学生的特征等,采取不同的妥善的处理方法,决不能马虎从事,“一板一眼”,千篇一律。对性格内向、情绪低落而又犯了非原则性的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要本着正面疏导为主的原则,更多地进行个别谈话,有时还适当地对班级、家长做些“隐瞒工作”;对脾气暴躁、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要心平气和,循循善诱,推心置腹,防止出现顶牛局面和抵触情绪;对涉及学生道德品质问题或违法行为,一方面要切实把问题弄清楚,决不能冤枉学生,另一方面则要严格教育,促其猛醒。特别是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不宜公开批评,更不能用粗鲁的语言讽刺挖苦。对某些学生,则应该通过家长来影响教育他们,以切实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4、尊重事实,以理服人处理偶发事件要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就是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当事者进行教育。摆事实是讲道理的一种方式,也是说服教育的一种具体方法。摆事实,具体的事实比抽象的说教容易被学生理解,感性的东西易被学生所接受。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实际,不夸大其词,更不是凭空瞎说,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尤其对学生所犯错误应负的责任,更应该一是一,二是二。否则,就会加剧矛盾。要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分清是非、消除矛盾和隔阂,在处理偶发事件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阐述正面道理上,而不宜把重点放在追究责任和批评方面,这样不利于当事者接受批评,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即使对学生的批评,也应该更多地采取间接的、说理的、善意的方式方法进行。要尊重和接纳犯错误的学生。说服教育还必须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不能老一套的政治说教方式,要有的放矢,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尤其对中、小学生,更应该通俗、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如开展讲故事、班内先进入人物的现身说法、开讨论会和辩论会等活动,这些最容易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具体化、人格化。特别对有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最能促使学生猛醒,使当事者“悬崖勒马”。同时,由于偶发事件其当事者往往情绪处于严重对立状态。因此,在说服教育时,特别要注重感情的教育作用,寓情于理,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达到“寓义于情而愈至”的教育效果,以增强说服教育的感染力量。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有热爱学生的诚心,要有较强的教育机智。能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要有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周密地观察、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在平时注意观察、了解、研究学生,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