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Nuclear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NMR第一节核磁共振基本原理NMR是研究处于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它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量分析。在强磁场中,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能级极小:在1.41T磁场中,磁能级差约为10-25J),当吸收外来电磁辐射(109-1010nm)时,将发生核能级的跃迁—产生NMR现象。射频辐射—原子核(强磁场下能级分裂)—吸收─能级跃迁─NMR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HNMR──氢原子的位置、环境以及官能团和C骨架上的H原子相对数目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类似,NMR也属于吸收光谱,只是研究的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1924年:Pauli预言了NMR的基本理论,即有些核同时具有自旋和磁量子数,这些核在磁场中会发生分裂。1946年:Harvard大学的Purcel和Stanford大学的Bloch各自首次发现并证实NMR现象,并于1952年分享了Nobel奖。1953年:Varian开始商用仪器开发,并于同年制作了第一台高分辨NMR仪。1956年:Knight发现元素所处的化学环境对NMR信号有影响,而这一影响与物质分子结构有关。1970年:Fourier-NMR开始市场化(早期多使用的是连续波NMR仪器)。一、原子核的自旋原子核是带正电的微粒(由质子+中子组成),大多数原子核都具有自旋现象。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自旋角动量:I:自旋量子数h:普朗克常数:磁旋比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用(I)表征:质量数原子序数自旋量子数I偶数偶数0偶数奇数1,2,3….奇数奇数或偶数1/2,3/2,5/2….)1(2IIhP核磁矩:=·PI0的原子核都具有自旋现象产生磁矩(),与自旋角动量P有关。为磁旋比,每种核有其固定值I值不同,原子核表面电荷分布情况不同=·P(1)I=0的原子核,如16O、12C、22S等无自旋,没有磁矩,不产生共振吸收(2)I=1或I0的原子核I=1:2H、14NI=3/2:11B、35Cl、79Br、81BrI=5/2:17O、127I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3)I=1/2的原子核,如1H、13C、15N、19F、31P等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H、C也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二、核磁共振现象自旋量子数I=1/2的原子核(氢核),可当作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绕自旋轴转动时,产生磁场,类似一个小磁铁。当置于外磁场H0中时,磁矩相对于外磁场,有(2I+1)种取向氢核(I=1/2),两种取向(两个能级):(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子数m=+1/2;(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子数m=-1/2;在B0中I0的自旋核,磁矩的取向不是任意的,而是量子化的,共有(2I+1)种取向,可用磁量子数m表示,m:I,I-1,,-I+1,-II=1/2的自旋核,共有2种取向(+1/2,-1/2)I=1的自旋核,共有3种取向(+1,0,-1)I=2的自旋核,共有5种取向(+2,+1,0,-1,-2)I=1/2I=1I=2m=1/2m=+1/2m=1m=+1m=m=2m=1m=m=m=zzzB0在B0中自旋角动量在Z轴(B0轴)上的投影:磁矩在Z轴(B0轴)上的投影: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能E:量子力学选律可知,只有m=1的跃迁,才是允许跃迁,所以相邻两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磁诱导产生自旋核的能级裂分核磁共振条件式在无外加磁场时,核能级是简并的,各状态的能量相同。对氢核来说,I=1/2,其m值只能有21/2+1=2个取向:+1/2和-1/2。即表示H核在磁场中,自旋轴只有两种取向: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同,m=+1/2,磁能级较低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m=-1/2,磁能级较高三、核磁共振条件如果以射频照射处于外磁场B0中的核,且射频频率满足:处于低能态的核将吸收射频能量而跃迁至高能态,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现象。00B2共振条件(1)核有自旋(磁性核)(2)外磁场,能级裂分(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B0=/(2)共振条件:0=B0/(2)(1)对于同一种核,磁旋比为定值,B0变,射频频率变。(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需要的磁场强度B0和射频频率不同。(3)固定B0,改变(扫频),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处发生共振;也可固定,改变B0(扫场)。氢核(1H):1.409T共振频率60MHz2.305T共振频率100MHz磁场强度B0的单位:1高斯(GS)=10-4T(特斯拉)在1956年,Knight等人研究发现:质子的共振频率与其结构(化学环境)有关。在高分辨率下,吸收峰产生化学位移和裂分,如右图所示。由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可获得质子所处化学环境的信息,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结构。四、NMR中的弛豫过程不同能级上分布的核数目可由Boltzmann定律计算:kThkTEkTEENNjijiexpexpexp磁场强度2.3488T,25C,1H的共振频率与分配比:两能级上核数目差:1.610-5MHz00.10024.323488.21068.2280B共振频率999984.0KKJssJ2981038066.11000.10010626.6exp1123634jiNN弛豫(relaxtion)——高能态的核以非辐射的方式回到低能态。饱和(saturated)——低能态的核等于高能态的核。自旋-晶格弛豫(spin-latticerelaxation)晶格泛指环境,即高能态自旋核把能量传给周围环境(同类分子、溶剂小分子、固体晶格等)转变为热运动而本身回到低能态维持Boltzmann分布,结果是高能态自旋核数目下降。自旋-晶格弛豫过程的半衰期用T1表示。T1与样品状态及核的种类、温度有关液体T1~1s;固体或粘度大的液体,T1很大。自旋-晶格弛豫又称纵向弛豫。自旋-自旋弛豫(spin-spinRelaxation)高能态核把能量传给同类低能态的自旋核,本身回到低能态,维持Boltzmann分布,结果是高低能态自旋核总数不变。自旋-自旋弛豫过程的半衰期用T2表示。液体T2~1s;固体或粘度大的液体T2很小,10-4~10-5s自旋-自旋弛豫又称横向弛豫。五、核磁共振波谱仪1.永久磁铁:提供外磁场,要求稳定性好,均匀,不均匀性小于六千万分之一。扫场线圈。2.射频振荡器:线圈垂直于外磁场,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信号。3.射频信号接受器(检测器):当质子的进动频率与辐射频率相匹配时,发生能级跃迁,吸收能量,在感应线圈中产生毫伏级信号。4.样品管:外径5mm的玻璃管,测量过程中旋转,磁场作用均匀。样品的制备试样浓度:5-10%,需要纯样品15-30mg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需要纯样品1mg标样浓度(四甲基硅烷TMS):1%氘代溶剂:氯仿、丙酮、苯、二甲基亚砜的氘代物、重水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不是通过扫场或扫频产生共振;恒定磁场,施加全频脉冲,产生共振,采集产生的感应电流信号,经过傅立叶变换获得核磁共振谱图。(类似于一台多道仪)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磁场强度25kG超导磁体:铌钛或铌锡合金等超导材料制备的超导线圈;在低温4K,处于超导状态,磁场强度100kG开始时,大电流一次性励磁后,闭合线圈,产生稳定的磁场,长年保持不变;温度升高,“失超”;重新励磁。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200-400HMz;可高达600-900HMz。第二节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谱一、化学位移1.屏蔽作用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满足共振条件:0=H0/(2)产生单一的吸收峰实际上,氢核受周围不断运动着的电子影响。在外磁场作用下,运动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外磁场方向的感应磁场,起到屏蔽作用,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Heff=(1-)H0:屏蔽常数。越大,屏蔽效应越大。0=[/(2)](1-)H02.化学位移0=[/(2)](1-)H0由于屏蔽作用的存在,氢核产生共振需要更大的外磁场强度(相对于裸露的氢核),来抵消屏蔽影响。在有机化合物中,各种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结构中不同位置)共振频率有差异,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移,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3.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1)位移的标准没有完全裸露的氢核,没有绝对的标准。相对标准:四甲基硅烷Si(CH3)4(TMS)(内标)位移常数TMS=0(2)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a.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b.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c.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3)位移的表示方法与裸露的氢核相比,TMS的化学位移最大,但规定TMS=0,其他种类氢核的位移为负值,负号不加。=[(样-TMS)/0]106(ppm)小,屏蔽强,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大,在高场出现,图右侧;大,屏蔽弱,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小,在低场出现,图左侧。二、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1.诱导效应质子与高电负性基团相连----电子云密度下降(去屏蔽)---下降---产生共振所需磁场强度小---吸收峰向低场移动-CH3,=1.6~2.0,-CH2I,=3.0~3.5,-O-H,-C-H,大小低场高场δ(ppm)CH4、CH3Cl、CH2Cl2、CHCl3化学位移大小顺序如何?CH4CH3ClCH2Cl2CHCl30.233.055.337.27δ(ppm)CH3—CH2—CH2—Xγβα0.931.533.49—OH1.061.813.47—Cl2.共轭效应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可使吸收峰向高场或低场移动与C2H4(b)比:(a)图乙烯醚:氧孤对电子与C2H4双键形成p-共轭,CH2上质子电子云密度增加,移向高场。(c)图α,β-不饱和酮:羰基双键与C2H4双键形成-共轭,CH2上质子电子云密度降低,移向低场。(a)(b)(c)3.磁各向异性效应置于外加磁场中的电子产生的感应磁场(次级磁场),使质子所在空间出现屏蔽区和去屏蔽区,导致不同区域内的质子移向高场和低场。该效应通过空间感应磁场起作用,涉及范围大,所以又称远程屏蔽。4.氢键效应形成氢键后质子屏蔽作用减少,氢键属于去屏蔽效应。如分子间形成氢键,其化学位移与溶剂特性及其浓度有关;如分子内形成氢键则与溶剂浓度无关,只与分子本身结构有关。溶剂选择原则:稀溶液;不能与溶质有强烈相互作用。常见结构单元化学位移范围0123456789101112131415化学位移HCCHCOHCOOHH3CO~3.7H3CN~3.0H3CC~2.1OH3CC~1.8CH3CC~0.9δ(ppm)一、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第三节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现象:CH3CH2OH中有三个不同类型的质子,因此有三个不同位置的吸收峰。然而,在高分辨NMR中,—CH2和CH3中的质子出现了更多的峰,这表明它们发生了分裂。原因:相邻两个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自旋核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自旋-自旋偶合(Spin-Spin-Coupling),简称自旋偶合。由于自旋偶合引起的共振吸收峰增多的现象,称为自旋-自旋裂分(Spin-Spin-Splitting),简称为自旋裂分。自旋偶合产生共振峰的分裂后,两裂分峰之间的距离(以Hz为单位)称为偶合常数,用J表示。J的大小表明自旋核之间偶合程度的强弱。J不因外磁场的变化而变化,受外界条件(如温度、浓度及溶剂等)的影响也比较小,它只是化合物分子结构的一种属性。二、峰裂分数与峰面积

1 / 6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