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海西的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果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探索面向海西的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果总结成果申报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成果完成人:林从华、唐春媛、潘敏文、龚海钢、黄莉芸、杨芙蓉成果完成时间:2003.12——2009.1本教学成果是基于两项校级教改课题《我院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特色探索(GA-J-03-17)》(唐春媛)和《我院城市规划专业工程实践教育研究(GA-J-04-09)》(林从华)以及“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项目《城市规划专业工程实践创新研究》(FIB070335-A9-38)等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发展起来的系列组合成果。一、成果产生的背景与意义我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是2003年开始设置的,在此之前,全省仅我校前身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起开办城市规划专业(中专)、1984年开办城镇建设专业(大专)、1996年开办乡(村)镇建设专业(大专)至今,共为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业输送了近2000余名专业人才。然而,自2003年起,福州大学、华侨大学与我校同时开设城市规划本科(五年制)专业。与此同时,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泉州师院和闽江学院等都纷纷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办学竞争,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建办学特色,是我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校作为刚刚合并升格的一般本科院校,与那些重点大学和本科办学历史较长的大学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办学不能一味地效仿同济或东南等重点大学,只有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打好自己的优势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拓展一定的生存空间并有所发展。此外,教育本身就应该与国家或特定区域对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对国家或特定区域人才的需求认识清楚,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战略。作为地方院校,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海西人才市场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情况,才能使我们的办学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2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看,我们也必须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城市规划工作从宏观的区域到城市的一个局部地段的微观设计,跨度之大是一般人难以全部胜任的,所以,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也应当是多层次的。这就需要各院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基础确定各自办学的重点,培育强项,办出特色。为此,2004年出版的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将原方案10门核心课程进一步减少为8门,核心课程的学时数上下幅度保持一倍,目的就是留出更大的空间给各院校自主办学。从8门核心课程的学时确定到众多选择课程的选定,通过自主的结合,在保证基本培养标准的情况下,确定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案,在专业评估时,各校的办学特色也将作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我校作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城市规划师资还略显薄弱,无法将城市规划学科从宏观研究到微观设计的课程都办成“精品”,因此,我们必须扎根于自身现有的建筑学、景园、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优势,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顺应社会的现实需求,创造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具体做法与成果1、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有一个总体的思路和通盘的计划。在人才培养计划制订中,我们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为“一个平台,两个方向,优化核心,螺旋拓展”。“一个平台”,就是集合全系现有的专业教师力量,构筑系部“大建筑”公共教学平台。我系现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三个专业,师资的引进和培养也是围绕三专业办学需求展开。我们分析三个专业在基础教育中有共同之处,搭建公共教学平台,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不分专业开课。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师资及设施等办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交流,而且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对人才的职业生涯具备良好发展前景。我系开设10门教学平台课,共886课时,占总课时数29.5%。“两个方向”,就是课程体系采用主——子模块设置的方法,主模块即为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安排公共平台课和专指委规定的核心课程。子模块为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针对近年来我国城市和环境建设中风景园林的实践需求大量涌现,社会人才需求量大的情况,我系自2004年起就在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分设城市规划方向和风景园林方向课程子模块,按不同专业方向特点设置课程组合,供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选择,以保持课程体系的弹性,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专业方向的课程共10门,400课时,占总课时数13%。“优化核心”,就是我们分析了专指委规定的核心课程要求,结合本校办学的特点,在课程课时的取舍中侧重设计类课程,如《建筑设计》课程课时大大高于专指委要求的最高值,而理论类课程则都取值专指委要求的低限。(表1)我3图1课程组织螺旋式拓展示意图校开设核心课程有8门,共944课时,占总课时31.8%。表1城市规划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分配情况课程名称专指委我校学时要求中间值建筑设计(设计或评析)城市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与交通)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概论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120~240140~28090~18030~6030~6030~6030~6030~6018021013545454545453202801364832/64323232“螺旋拓展”,就是指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特定的学科内容,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是一个逐步累积的渐进式过程,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逐步展开。因此,在课程组织上,我们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干核心,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安排了贯穿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全过程的设计类课程,从简单的建筑形体设计训练到复杂的城市设计、从初级的美术训练到高级的规划表达,循序渐进,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螺旋形的上升运动(图1),通过详规、总规、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等一系列设计课程,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思维、方案创新、自主交流、明晰表达的能力,并强化计算机的应用,对不同层次的规划设计方法及规划编制程序予以掌握。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充分依托系部建筑学、艺术设计学科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对建筑和物质空间的认知与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作为三个专业交流4的基础,在教学上,建立前五学期共同的基础平台,三个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在各专业之间相互开设规划设计课程,使各相关专业的知识在教学中相互渗透,使学生在互相理解、相互认知的教学过程为未来实践中的多专业合作打下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在课程组织中,以设计课为主线,将城市规划学科核心理论知识以及经济、地理、社会、环境等相关学科知识贯穿其间,使理论教学与规划设计技能培养交叉配合,相得益彰,以期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主动寻找、发现问题,学习、组织相关专业知识,并运用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图2)。2、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和掌握选用恰当方式、方法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技巧,此阶段是规划能力得以充实和提高的阶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又可分为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工程实践)两大类型。课程实践是锻炼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弥补现行教材知识滞后的缺陷,了解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工程实践是巩固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锻炼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和基本技能分析能力,包括思维、设计、表达的技能,以及政策研究、社会调查、科技活动、经济分析等知识结构及文化素质,也是实现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途径。在工程实践的支撑条件上,具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作为“福建省城市规划学会规划教育委员会”主任单位,对推动福建省高等规划院校的联系,实现规划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流动与有效共享,建立合以设计类课程为主线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以建筑学科为基础奠定物质空间规划设计基础以核心课程为重点保证专业知识完整性形体规划训练系统规划训练综合规划训练结合工程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图2应用型本科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组织思路城市规划学科群艺术设计学科群建筑设计与理论学科群5理的规划教育体制和开放、健康的规划教育市场,了解其它院校的办学思路,创立我校的办学特色具有实现意义;福建工程学院规划设计研究院由建筑与规划系经营管理,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规划设计项目的选择中,注重与教学的结合,将城市规划最新的理论与观念、城市发展动态、城市管理与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也有利于学生利用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参与工程实际项目的规划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成立福建工程学院建筑文化研究所和福建工程学院城市与建筑研究所,对提高本系教师在科研选题与教学、规划设计项目的结合上更趋于个性化,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形成规划教育的特色;重视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设计竞赛创新模式、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模式的实践。3、教学成果显著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方面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我校自2006年起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课程作业福州(规划设计、调查报告)交流评优活动共获得7项佳作奖;参加福建省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两届城市规划文化节活动获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综合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奖人次居同期全省高校首位。表2: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课程作业(规划设计、社会调查报告)交流评优活动获奖情况序号获奖年度获奖项目获奖等级获奖学生指导教师12006年古田会馆的昨天、今天、明天佳作奖蔡秋培、张攀文、翁锦程唐春媛、林从华22007年“容”——福州城市中轴线南端城市设计佳作奖余阳、陈亚森龚海钢、黄莉芸32007年“人文仁本”——福州城市中轴线南端城市设计佳作奖林弘、陈剑平龚海钢、黄莉芸42008年拼贴印迹--福州市仓前山城市中心区更新与规划佳作奖李大杰、吴子忻龚海钢、黄莉芸52008年城市芯片组--福州城市中心区更新规划设计佳作奖刘炜涛、陈俊凤龚海钢、黄莉芸62008年朔•望--福州市仓前山城市中心区更新规划佳作奖郑飞龙、伍雷龚海钢、黄莉芸72008年游•泊--福州市仓前山城市中心区更新规划佳作奖陈聪、林峰龚海钢、黄莉芸6表3学生参加福建省城市规划学会(规划设计、社会调查报告)交流评优活动获奖情况序号获奖年度获奖项目获奖等级获奖学生指导教师12007年迷失的建筑一等奖闫茂辉、周文娟、游友芳、上官伯洪林从华、龚海钢22007年渴望与缺失的碰撞三等奖林弘、沈细春、、苏俊、庄桦唐春媛32007年留住“青山”三等奖张声桃、林婉玲、庄保龙、陈道维龚海钢、林从华42007年“生长城市”——福州东部新城行政中心区城市设计二等奖陈亚森杨芙蓉、黄莉芸52008年双杭老矣,尚能商否——福州市上下杭历史街区商业功能调查一等奖王聪颖,许清清,詹璐璐,刘鉴通唐春媛、潘敏文62008年想说爱你不容易——福州东街口天桥现状调查报告二等奖周嘉,宋玲,杨钰,林国樑唐春媛72008年福州市北江滨建筑群对城市入风口的影响调查二等奖费翔鹰,吴宇锋,李翼,陈振东唐春媛、林从华822008年福州市仓山区小学校门口交通拥挤问题调查三等奖林频、孟津竹、郭忠民、游宁龙唐春媛、林从华92008年车位何处寻——福州市东街口商圈停车难问题调查三等奖周杨、谢书宇、胡玺、郑毅彬龚海钢、黄莉芸、邱永谦102008年福州市仓前山城市中心区更新与规划二等奖李大杰、吴子忻龚海钢、黄莉芸112008年探索城市绿地开发建设之路三等奖刘长文翁彧弘、严世宏表4教师教研论文发表情况序号论文名称作者(注次序)发表日期、出版日期刊物、会议名称或出版单位1我院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思考潘敏文、林从华2004.06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论城市规划专业工程实践教育的创新林从华2004.8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3构建城市规划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创新模式探索林从华2004.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