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PARTFOUR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010203心理发展概述理论发展理论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04教育误区01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一般过程(一)心理发展的概念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广义: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6、7——11、12岁;学习活动为主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二)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即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途径。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三)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生理准备智力和技能准备非智力因素准备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的相互联系与制约6、心理发展的逐渐分化与统一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一)有关遗传和环境作用的理论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会合论和成熟论4、相互作用论(二)研究遗传和环境作用的方法1、家谱分析和血缘分析2、双生子研究遗传因素与能力遗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学家常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血缘关系疏密不同的人在能力上的类似程度。2、养子养女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能力上的关系。3、同卵双生子的追踪研究。高尔顿与谱系研究他通过谱系调查,论证遗传因素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他在调查1768-1868年这1OO年间英国的首相、将军、文学家和科学家共977名获得智力成熟的人的家谱后发现,其中有89个父亲、129个儿子、114个兄弟,共332名杰出人士。而在一般老百姓中4000人才产生一名杰出人士。因此断言“普通能力”是遗传的。在调查30家有艺术能力的家庭中,他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子女也有艺术能力的占64%;而15O家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中只有21%有艺术能力,因此断言艺术能力-“特殊能力”也是遗传的。霍尔与复演说1904:《青年期》一书中,提出复演论(recapitulationtheory),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反映着人类发展的历史。生前胚胎期,代表人类最初在水中生存的时期;婴儿期的爬行代表人类进化的猿猴时期;儿童期,其知觉力敏锐,而道德、宗教心、同情、爱情及美感则十分幼稚,复演了人类远古的特征;少年期知觉敏捷,记忆力强,道德观念迅速发展,复演了中世纪人类的特征;青年期情绪不稳定代表人类进化的混乱期;成年后身心成熟代表人类进化的文明期。2675名双亲和他们10071个子女的智力的关系(%)父母智力组合子女智力优秀子女智力一般子女智力低下优+优71.525.43.0优+劣33.442.823.7一般+一般18.666.914.5劣+劣5.434.460.153项研究归结出的三种血缘关系水平者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被研究者血缘关系水平生活在同一家庭生活在不同家庭无血缘关系者00.23-0.01成人和收养子女00.20父母和亲生子女0.50.50兄弟姐妹0.50.490.40同性别异卵双生子0.50.53异性别异卵双生子0.50.53同卵双生子1.00.870.75三种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人格相关被研究者血缘关系水平人格的相关同卵双生子1.000.52异卵双生子0.500.25非孪生兄弟姐妹0.500.20无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0.000.07(三)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及辩证关系遗传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遗传也制约着生理成熟,进而制约心理发展。(三)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及辩证关系环境的作用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不一样。遗传因素与能力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四肢及运动器官的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的特征等。而这些是能力的发展自然前提。环境因素与能力产前环境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许多因素都可使胎儿异常的发生率升高,这些因素叫“致畸因素”。包括:母亲的疾病与异常营养药物(反应停、尼古丁与酒精、毒品与激素)母亲的情绪状态母亲的年龄与胎次早期干预研究•如美国的米尔沃基计划(MilwaukeeProject)是一项大型的此类研究。在这个研究中,儿童的母亲为IQ分数在75以下的黑人妇女,实验组儿童在6个月时接受特别干预,如教母亲如何照顾孩子,每天在婴儿促进中心训练几个小时等,实验干预在儿童6刚时结束。在干预过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每隔6个月接受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并在7、8、9、10、14岁分别接受其他测验。•研究结果表明,6岁时,实验组儿童的平均智商为119,控制组为87,智商分数相差达32分之多。但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弱,7岁时,两组相差22分,14岁时,两组相差为10分(分别为101和91)。学校教育与能力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学校,不仅在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实践活动与能力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由于实践活动的性质不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能力优良的个性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起来的,优良的个性品质又推动人去从事并坚持某种活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能力发展受兴趣和性格的影响。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02心理发展理论日内瓦学派(发生认识论、建构主义)人物:皮亚杰1、影响因素: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平衡作用2、心理发展4个阶段第二节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心理发展四阶段(重难点):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特点:守恒(逆反性、互反性)具体运算阶段特点:(1)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2)运算系统零散,不能组成整体。(3)去自我中心(4)思维可逆运算系统:分类、序列化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数的守恒(6-7岁)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体积守恒(12-13岁)思维具有可逆性指在头脑中进行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有两种形式:反演可逆性和互反可逆性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方位等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互反可逆性: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A=B,B=AA》B,B《A小学思维的局限性2x3=6局限: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认知的发展影响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案例李玲才二年级,父母就给她开“小灶”,每晚做完作业之后,就认真地教她学英语。父母教得很费劲,李玲却瞌睡得要命,学了一小时还记不住一个单词。是她太笨了吗?不,是因为她对枯燥的字母、单词根本不感兴趣。后来李玲的父亲改用形象、生动的教育方式,不到一个月,李玲就能用英语对客人作简单的应酬。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词的抽象思维发展。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高强的父母每晚安排他做作业达三个小时之久。往往一吃好晚饭就开始,到11点还不一定结束。高强也不“争气”,人在书桌前,心在电视机上,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小便,心不在焉,忙碌不停,一小时能做完的功课,花了三小时还不能完成。父母怀疑他有多动症,高强却抱怨说:“反正做快做慢都要10点钟结束,干脆边做边玩。”为什么高强要马拉松似地做作业呢?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次集中注意力的最长时间仅20分钟左右,超过这个限度,他们就不可能专心致志地连续动脑筋做作业。高强的父母了解了这个特点后,妥善地安排了夜自修时间。从此,晚饭后高强除了做作业,还可以休息、玩耍,甚至看电视。虽然做作业的时间短了,但自觉性提高,作业做得又快又好。记忆:机械记忆→意义识记•二年级的杨光,平时不愿动脑筋做作业,东抄西凑地向老师交差,父母对此视若无睹。到了临考前两天,父母才硬逼着杨光挑灯夜战。杨光还真聪明,一读就记住,不到10点钟就可以收兵了。谁知考试结果只有70分。父母长吁短叹,说这孩子忘性大。为什么杨光前一天晚上能背诵如流,第二天考试时却忘了一大半呢?•小学生记忆有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只有通过反复复习才能强化记忆,减少遗忘。•杨光的父母得知这个道理后,改变了过去“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注意平时的学习与复习,杨光的成绩很快达到90分以上。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他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构成。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在任何一个阶段,个体如果解决了冲突,完成了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反之则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个体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解决冲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完成发展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人格发展八阶段婴儿前期(0-2)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必须学会信任别人对他们的照料,如果照料者拒绝或前后不一,婴儿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人是不可信任的。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后期(2-4)自主对羞耻和疑虑儿童必须学会自主,穿衣、吃饭等等,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自立,引起儿童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感到羞耻。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幼儿期(4-7)主动对内疚儿童试图向成人一样做事,有可能和家庭成员的目标冲突,冲突使儿童内疚。处理的好,儿童获得主动性。体验着目的的实现人格发展八阶段童年期(7-12)勤奋对自卑儿童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会和同伴比较。如果很勤奋,获得技能,感到自信,否则感到自卑。体验着能力的实现青少年期(12-18)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青少年反复思考“我是谁”。必须建立基本的社会和职业的同一性,否则对自己成年的角色感到困惑。体验着忠诚的实现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任务是形成亲密的友谊,与他人建立恋爱或伴侣关系。没有建立就感到孤独。体验着爱情的实现人格发展八阶段成年中期(25-50)繁衍对停滞主要任务是繁衍,承担工作和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责任。不能或不愿承担这种责任会变的停滞或自我中心。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实现成年晚期(50后)自我整合对绝望回顾生活,认为它或者有意义、成功、幸福或者失望,没有履行责任和实现目标。体验着角色变化和安享天年的实现人格发展八阶段贡献:1、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2、发展是在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推动下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3、认为发展有自我治疗,自我教育的作用局限:认为先天因素决定后天因素,生物因素决定社会因素,这实质上还是一种生物学化的先天预成论的观点。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评价自我认同社会性发展1、亲子关系的发展2、同伴关系的发展3、师生关系的发展社会性发展亲子交往交往时间发生变化处理的日常问题类型发生变化控制力量也在变化父母控制(6岁以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后)同伴关系交往时间增加,形式复杂交往能力增加逐渐形成同伴群体——增强对团体规则的认识对友谊的认知阶段模型师生交往6-8岁,服从权威阶段8、9岁开始,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不一定都听老师的话教师的期望第三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在个体之间存在认知方式、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