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1.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都有物质的承担者;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3、物质运动同空间、时间是不可分割的;4.时间和空间既具有绝对性和无限性,又具有相对性和有限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不依赖、互不作用的,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同其周围事物处在相互联系中,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2.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没有飞跃,他只见事物的存在,不见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唯物辩证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一切事物,认为物质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皆动、皆变,没有什么神圣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灭亡的历史,具体事物的过程则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无限的;3.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侧面,或者把性质不同的东西凑在一起冒充全面型,模糊事物本来面目;唯物辩证法坚持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即研究它的正面,也研究它的反面;既注重内部联系,也不忽视事物的外部联系。它全面把握事务的多种联系,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4.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内部是绝对的统一,不能包括差异和对立。用这种观点观察事物,必然否认事物的自身运动,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5.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简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无所不在;2.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殊性。1.物质运动形式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特殊性;2.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3.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它们互相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没有脱离个别的一般,也没有脱离一般的个别;2.它们互相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只是概括了同类矛盾的共同本质,并非把矛盾的特殊性包括无遗,个别不能完全进入一般之中;3.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外的场合和时间可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简释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一个真理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2.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是作为系统和过程而存在的,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定层次、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它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的总和。社会意识有着复杂的结构,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来看,可区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的层次来看,可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社会意识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区分为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前者是意识形态,后者是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同社会心理属于高低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具体的直接的反应,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是经过人们的思维加工,从社会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思想体系,是一种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高层次部分,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形成提供丰富的艺术素材,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心理起指导作用。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分两个部分,一部分属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他们不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另一部分是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阶级社会里,他们具有阶级性,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他们构成一定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所以,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一部分,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1.从本质上讲,社会意识形态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反映着经济基础的内容、性质和发展要求,是社会经济关系在人们观念上的深刻表现;2.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实质上是他们各自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之间的差别和对立的反映,在社会变革中,新的意识形态是随着新的经济基础或社会变革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旧的意识形态最终要随着旧的经济基础的消失而消失;3.经济基础决定着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要为它所反映经济基础服务,对经济基础起着维护和强化作用简述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意识形态依赖于经济基础,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形势和自己特殊的规律,意识形态的独立性是以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为前提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2.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纵向:意识形态与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变化不完全同步,前者往往落后于后者;横向: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3.意识形态内部各种意识形式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4.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提供必要的思想条件;具有指导、动员、批判、教育和规范的作用;它为团结本阶级成员提供强势精神凝聚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2.这两对矛盾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囊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行的: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物质根源;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仅遵循它自身运动的规律,而且要服从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有制约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离不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旧的上层建筑又维护旧的生产关系时,若不推翻旧的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无法解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力量:在两对基本矛盾的各方面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力量。1.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人们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结果,人们不能凭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生产力,每一代人在开始从事实践活动时,原有的生产力就预先规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人们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全部社会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3.生产力决定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分工的发展程度和特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成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着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规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等等,所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力量。货币价值形式的发展:1.简单价值形式;2.扩大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价值形式请简述货币有哪几种职能?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称为货币的职能。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执行着以下五种职能。1.价值尺度。指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作用。2.流通手段。指货币媒介商品流通的作用。3.贮藏手段。指货币可以贮藏起来备用或作为财富加以贮藏。4.支付手段。指货币能够起到清偿债务的作用。5.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在上述五种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辨析: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从较长时期看,平均利润率存在下降的趋势。正确。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基本因素是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资本家获得的利润量的减少,因为资本总量在大幅增加。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加,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增大,通常是相伴发生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拥有的国有垄断资本及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加深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三种基本形式:1.国有垄断资本;2.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3.国私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主要体现为: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和维护垄断统治服务的,只不过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他考虑更多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因而更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意志。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进行的自我扬弃,它的发生和发展,孕育了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手段和形式,即用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来代替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国有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1.满足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需要;2.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巨大进步;3.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从而为国民经济较为顺利地发展提供了条件;4.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必要的宏观调节,有利于社会生产力较为平稳和迅速的发展;5.调整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侵略的方式,即保持了剥削,又避免了引起激烈的反抗与冲突;6.协调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身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列宁晚期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1.执政的共产党和国家政权之间应有各自的职权范围。党的任务是对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琐碎的干预;2.执政的共产党要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一是要通过国家机关,二是要通过选拔教育和调配干部,三是要通过国家机关党组织的活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领导;3.执政党要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密切联系,防止因胜利而骄傲自大,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4.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5.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1.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2.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3.2003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4.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5.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完整概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6.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新的定位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