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发布2018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19年5月2018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BeijingEcologyandEnvironmentStatement2018目录CONTENTS综述OVERVIEW生态环境质量ECOLOGYANDENVIRONMENTQUALITY大气水土壤声辐射自然生态措施与行动ACTIONS污染防治攻坚环境管理环境执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共同防治JOINTEFFORTS区域联防联控公众参与展望OUTLOOK01020308121314151718212526272829302018年,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组织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制定实施《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综述OVERVIEW0103生态环境质量ECOLOGYANDENVIRONMENTQUALITY生态环境质量大气大气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全面下降,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重污染天数减少。全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超过国家标准46%。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浓度值为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0%,达到国家标准。二氧化氮(NO2)年平均浓度值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超过国家标准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值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超过国家标准11%。全市空气中一氧化碳(CO)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浓度值为1.7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0%,达到国家标准。臭氧(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第90百分位浓度值为19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5%,超过国家标准20%。臭氧浓度4~9月份较高,超标主要发生在春夏的午后至傍晚时段。全市大气降水年平均pH值为6.90,无酸雨发生。空气质量状况1998-2018年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值变化趋势图04052018年,空气质量达标(优和良)天数为227天,达标天数比例为62.2%,达标天数比上年增加1天,比2013年增加51天。空气重污染(重度和严重污染)天数为15天,发生率为4.1%,比上年减少9天,比2013年减少43天。在空气质量超标天中,以PM2.5、O3、PM10和NO2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分别占43.5%、41.3%、13.8%和1.4%。2013-2018年空气质量分布情况位于昌平定陵的城市清洁对照点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43微克/立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7%。区域边界点监测结果表明,位于南部边界的京西南、京东南和京南区域点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68微克/立方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3%。位于北部边界的京东北和京西北区域点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44微克/立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7%。交通污染监控点监测结果表明,交通环境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58微克/立方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7%。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为66微克/立方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7.1%。功能点位评价大气0405生态环境质量专栏PM2.5来源解析2018年北京市发布新一轮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2017年监测数据。北京市全年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约占三分之二,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别占45%、16%、12%、12%和3%,农业及自然源等其他约占12%。区域传输约占三分之一,且随着空气污染级别增大,区域传输贡献呈现上升趋势,重污染日区域传输占55%-75%。2017年北京市重污染日PM2.5本地和区域贡献本地排放PM2.5来源解析结果0607空间分布情况全市空气质量呈现南北差异。位于北部、西北部的生态涵养区好于其他区域。各区PM2.5年平均浓度值范围在44~55微克/立方米,均未达到国家标准。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范围在4~7微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标准。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范围在24~49微克/立方米,门头沟区、房山区、顺义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达到国家标准,其余区未达到国家标准。PM10年平均浓度值范围在60~97微克/立方米,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达到国家标准,其余区未达到国家标准。空气中二氧化硫(SO2)浓度空间分布示意图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各区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值PM2.5NO2SO2PM10单位:微克/立方米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52525250535347535550534647444648536675665576565456645454743434835394736483527243433498082837583797788957397746063708078空气中二氧化氮(NO2)浓度空间分布示意图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空间分布示意图060809生态环境质量全市地表水水质空间差异明显,上游水质状况总体好于下游。水全市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值降低,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地表水水质总体状况水09全市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值为4.91毫克/升,氨氮年平均浓度值为0.98毫克/升,同比分别下降17.8%和62.6%。水库水质较好,湖泊水质次之,河流水质相对较差。河流、湖泊、水库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年平均浓度值2018年2018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2017年2017年类型单位:毫克/升总体河流湖泊水库4.915.064.563.195.976.155.943.080.981.120.300.152.623.090.380.1608全市地表水水质现状类别图2010-2018年地表水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年平均浓度值变化趋势图101110水生态环境质量全年共监测五大水系有水河流99条段,长2475.9公里。I~III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54.5%,比上年增加5.9个百分点;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24.5%;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21.0%,比上年减少13.7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污染类型属于有机污染型。五大水系中,潮白河系水质最好,永定河系、蓟运河系和大清河系水质次之,北运河系水质总体较差。河流五大水系水质类别长度百分比统计图全年共监测有水湖泊22个,水面面积719.6万平方米。II~III类水质湖泊面积占监测水面面积的58.3%,比上年增加10.7个百分点,IV类、V类水质湖泊面积占监测水面面积的40.7%;劣V类水质湖泊面积占监测水面面积的1.0%,比上年减少10.7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团城湖、昆明湖、六海、筒子河和展览馆后湖等10个湖泊为中营养,其他湖泊为轻度-中度富营养。湖泊全市湖泊营养级别数量分布图全年共监测有水水库18座,平均总蓄水量为30.53亿立方米。II~III类水质水库占监测总蓄水量的84.5%,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IV类水质水库占监测总蓄水量的15.5%。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密云水库和怀柔水库水质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官厅水库水质为IV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氟化物、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水库1213土壤根据北京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结果,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土壤生态环境风险得到管控。土壤1213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是原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原农业部、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国情调查,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计划2017~2020年期间,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详查。在市生态环境、规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北京市已完成农用地详查,详查范围包括耕地、园地、人工牧草地。详查成果表明,详查范围内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小麦农产品质量良好。专栏生态环境质量声全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稳定。1类区昼间等效声级年平均值超过国家标准,2类区、3类区和4a类区昼间等效声级年平均值达到国家标准。1类区和4a类区夜间等效声级年平均值超过国家标准,2类区和3类区夜间等效声级年平均值达到国家标准。各类功能区24小时噪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1类区环境噪声水平城六区与远郊区基本持平,2类区、3类区和4a类区环境噪声水平城六区高于远郊区。功能区声环境全市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为53.7分贝(A),比上年升高0.5分贝(A)。各区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范围在50.5~55.9分贝(A),其中,城六区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为53.3分贝(A),远郊区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为53.3分贝(A)。区域环境噪声全市建成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值为69.6分贝(A),与上年基本持平。各区建成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浓度值范围在65.2~71.8分贝(A),其中,城六区建成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值为69.8分贝(A),远郊区建成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值为68.5分贝(A)。道路交通噪声全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环境质量声1514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环境自动监测月平均值范围(含宇宙射线响应值)为69.8~78.2纳戈瑞/小时,处于北京市天然本底波动范围内。环境水体中总α、总β活度浓度,天然放射性核素铀、钍、镭-226活度浓度处于北京市天然本底水平。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铀-238、钍-232、镭-226活度浓度处于北京市天然本底水平。环境电磁综合电场强度远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电离辐射环境电磁辐射环境按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评价,全市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68.4,比上年提高0.9%。其中,植被覆盖指数有所增加,生物丰度指数和水网密度指数基本保持稳定,土地胁迫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呈下降趋势。从功能分区看,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生态涵养区近五年来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于其他区域。其中,怀柔、密云区生态环境状况级别达到“优”。通州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比上年提高1.5%,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态环境状况辐射全市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辐射生态环境质量15自然生态全市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各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布图自然生态生态环境质量1617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个,总面积13.83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2个,区级自然保护区7个。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429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6.1%,包含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和重要河流湿地4种类型。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呈现“两屏两带”空间格局,“两屏”指北部燕山生态屏障和西部太行山生态屏障;“两带”为永定河沿线生态防护带、潮白河-古运河沿线生态保护带。自然保护区状况生态保护红线状况生态环境建设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5%,比2015年增加1.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1798万立方米,比2015年增加128万立方米。实施精准建绿、多元增绿、见缝插绿,新建城市公园、口袋公园,新增城市绿地700公顷、健康绿道111公里。建成城市休闲公园28处、小微绿地121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