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事视角、声音和距离04研何洁霞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已走过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不同派别。(申丹,2003)叙事学概说普林斯(Prince,1987)将“narratology”定义为:1:“narratology”研究不同媒介叙事作品的性质、形式和运作规律,以及叙事作品生产者和接受者的叙事能力。———叙事学——叙述学2:将叙事作品作为对故事事件的文字表达来研究。在这一层有限的意义上,“narratology”无视故事本身,而聚焦于叙述话语。叙事学概说经典叙事学(结构主义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Narratologie”一词于1969年由托多洛夫(Todorov)所著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中首次正式出现。后经典叙事学(新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叙事学概说经典叙事学可依据研究对象分为3种类型。1、聚焦叙事故事层面: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1928);巴尔特的《S/Z》(1970)和《叙事结构分析导论》(1977)等2、聚焦于叙事话语层面:热奈特的《叙事话语》(1972)和《新叙事话语》(1983)3、综合故事和话语研究:查特曼《故事与话语》(1978),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1982),米克·巴尔的《叙事学:叙事理论导论》(1985)后经典叙事学拓宽了研究范畴,开始考虑到叙事的社会历史语境,并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出现了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等派别。北大未名译库·新叙事学理论译丛(5册)查特曼《叙事术语评论:小说和电影的叙事修辞学》(1990);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1996);卡恩斯《修辞性叙事学》(1999)叙事视角“声音”与“眼光”即“谁说”和“谁看”的二分(热奈特,1972)Maincharactertellshisstory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Minorcharactertellsmaincharacter’sstory第一人称旁观叙述Analyticoromniscientauthortellsstory全知叙述Authortellsstoryasobserver作者旁观叙述“视角”简单说指叙述时观察和呈现故事的角度。新批评学派布鲁克斯和沃伦(1960)曾将视角分成4类:InternalanalysisofeventsOutsideobservationofeventsNarratorasacharacterinthestoryNarratornotacharacterinthestoryvoicePointofview叙事视角1)当时我看见一匹马向我奔来。2)一回头,一匹马正向我奔来。“聚焦”(视角)零聚焦(叙述者人物)内聚焦(叙述者=人物)外聚焦(叙述者人物)固定人物有限视角转换人物有限视角多个人物转换视角热奈特用“focalization”代替了“pointofview”这一术语,并将其分为3类:——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叙事视角申丹(2003)将“视角”分成4类:1)无限制型视角(即全知叙述)2)内视角:固定人物有限视角转换人物有限视角多个人物转换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3)第一人称外视角:主人公“我”追忆往事的视角见证人叙述中“我”处于故事边缘观察位置的视角4)第三人称外视角:(摄像机或外部旁观)叙事视角对视角的细分可以帮助在阅读中注意小说叙事中“叙述者”和“感知者”的不同。一般用“视角”指涉感知角度;一个人的感知也涉及对事物的特定看法、立场观点或感情态度。康拉德《黑暗之心》第三章:“我给汽船加了点速,然后向下游驶去。岸上的两千来双眼睛注视着这个溅泼着水花、震摇着前行的凶猛的河怪的举动。它用可怕的尾巴拍打着河水,向空中呼出浓浓的黒烟。”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三章:我们正坐在一张桌旁,同桌的还有一位年龄跟我差不多的男人……我又转向了刚刚结识的那位:“这个晚会对我来说有点特别。我连主人的面都没见过。”…他好像听不懂我的话似的看了我一会,猛地说:“我就是盖茨比。”试比较: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同桌的男人就是盖茨比,只觉得他的年龄与我不相上下……然后我又转向了刚刚认识的盖茨比,糊里糊涂地跟他说:“这个晚会对我来说有点特别。我连主人的面都没见过。”叙事声音和距离“声音”:“说话者的风格、语气和价值的综合”。声音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个体现象;声音是文体、语气和价值观的融合;作者声音可以在叙述者的语言中通过某种手法表示出来,以传达作者与叙述者之间价值观或判断上的差异。“距离”:作者的声音与叙事的声音之间的关系。当作者的价值与叙事者的声音表达的价值之间出现裂隙的时候就有了双声话语的环境。“双重声音”指一段言语中(至少)有两个声音。比如,在不可靠叙述中,我们既听到叙述者的声音,又听到破坏叙述者声音的隐含作者的声音。费伦(1996)用修辞性叙事理论试图说明声音如何促进了小说的进程,参与叙事进程又如何帮助读者理解叙事独特性。叙事声音和距离费伦在《作为修辞的叙事》第一部分第三章详细分析了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对声音的调整如何帮助揭示并促进了小说整体构思的逐渐展开。叙事开始时的声音:那一年的晚夏,我们住在村庄上一幢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圆石子和漂石,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清蓝明净的河水,在河道里流得好快。部队打从房子边走上大路,扬起尘沙,洒在树叶子上。树干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沙往上飞扬,树叶儿给微风吹得往下掉坠,军士们开过之后,路上赤裸裸的只剩下一片落叶。腓特力的视角被严格局限在动作发生时的视觉和声音之内,即便他是在事后进行叙述,这样在叙事初期就凸现出腓特力理解的局限性。第一章结尾时:冬季一开始,雨便下个不停,而霍乱也跟着雨来了。不过当局设法阻止其蔓延,所以到末了军队里只死了7千人。叙事声音和距离叙述者腓特力的声音传达了他在行动发生时的信仰,而读者所意识到的作者的声音体现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叙述者腓特力声音的变化,叙事中距离的缩短:1)巴西尼:“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情了。”腓特力:“战败就更糟糕。”2)教士:“我本来在盼着一件什么。”腓特力:“败仗?”教士:“不是。比较好一点的。”腓特力:“没有什么好一点的。除非是胜利。胜利也许更糟。”3)……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你迟早当然也得一死,不过世界也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少叙法(paralipsis),即叙述者所提供的信息少于依据控制叙事的聚焦符码所应提供的信息。这种叙述使读者与主人公建立起更深切亲密的关系,涉及到读者大量的推理活动,是叙事快感的一个来源;整个叙事在小说中构成一个声音进程,强调了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