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马《伊利亚特》:第二十二卷荷马:生活在公元前9-前8世纪,伊奥尼亚人,民间歌手,“行吟诗人”。1.“荷马史诗”:西方文学史上最古的经典作品是古希腊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由盲歌手荷马所作。当时,古希腊还是口传文学时代。荷马在口头创作基础上编成两部具有统一思想、完整艺术布局的史诗。这是集体与个人才能的结合。荷马史诗到公元前6世纪才有文字记录,到公元前3世纪编定流传至今。2.特洛亚战争:两部史诗内容与它有关。这是一次部落战争。当时希腊出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度过渡时期。战争成为“一种正常的营生”(恩格斯语)。希腊人为了夺取奴隶和财富而发动这次战争。《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直接描写特洛亚战争。1.希腊与特洛亚交战是为了争夺一个叫海伦的美女。战争打了10年。最后,奥德修斯设木马计攻破特洛亚。2.史诗的全部情节围绕一个主要人物、一个事件展开——“阿基琉斯的愤怒”。3.史诗描写51天里发生的故事。4.基本精神:歌颂英雄的英勇行为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5.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史诗一方面把战争看成英雄们大显身手,一方面又描写战争的残酷性,渲染战争的悲剧色彩。6.本卷描写:交战双方的两个主要英雄——阿基琉斯、赫克托尔。作者站在希腊一方。阿基琉斯英俊骁勇、感情强烈,又过于自尊、任性固执。赫克托尔内向稳重,遇事冷静,富有人情味。艺术特色:1.史诗将情节分为神、人两条线索,把现实和神话结合在一起。2.采用客观的叙事方法,以旁观者身份,如实叙述所见所闻。3.以夸张手法和色彩浓重的诗句,具体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刻画英雄形象。4.多用和善用比喻,是史诗语言的重要特点。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古希腊悲剧诗人,曾被选为雅典六将军之一。1.古希腊最杰出的悲剧作家。他把希腊悲剧推进到完美的程度。2.他的剧本:洋溢爱国民主精神,赞扬人的才智、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表现奴隶主民主制繁荣时期的时代精神。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古希腊悲剧中最好的作品之一(黑格尔语)。1.主要人物:俄狄浦斯、妻舅克瑞翁、老王拉伊俄斯2.俄狄浦斯被命运所趋,犯下杀父娶母的罪行,因而受到惩罚的神话故事,反映了从野蛮时代跨入文明的界限时,人们在家庭和婚姻问题上的观念变化。3.索福克勒斯对神话作了新的解释处理:俄狄浦斯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四处奔走,说明他遵循高尚道德原则,敢于反抗神喻。他大公无私,对人民高度负责,最后实践诺言,自我惩罚。4.俄狄浦斯的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应该肯定,然而命运却注定优秀人物成为罪人,那么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俄狄浦斯王》具有希腊悲剧的一般特征。1.歌队是剧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全剧由戏剧场面和歌队合唱组成,起到分幕分场作用。2.其艺术上最成功也是历来最受称道的地方,是它的布局结构——剧本采用“回顾式”的结构方式。特点:在事件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临近高潮的那一刻落笔,事件的起因2和前情则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用回顾和倒叙的方法交代出来。3.本剧开端就提出“谁是凶手”这一悬念。顺着追凶的线索把全部剧情组成整体。4.巧妙处理剧情发展与交代往事之间的关系,让它们互成因果、互相促进。通过不断的“发现”和“突变”推动剧情,最后导向惊心动魄的结局。但丁《神曲》:第五歌(地狱第二圈)、第十九歌(地狱第八圈第三断层)但丁:意大利诗人。1.恩格斯说: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流亡生活后的作品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2.但丁青年时期对少女贝雅特丽齐产生“精神之爱”,为她写爱情诗集结为作品《新生》,于1922年出版。贝雅特丽齐——理想的象征。《神曲》:但丁流亡时期所写的一部长诗,是他最重要的一部文学作品:1.分为三部,即《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2.《神曲》通过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的游历,表现出作家为意大利和人类的前途而上下求索的博大胸怀,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3.全诗如同寓言,说明意大利和人类只有在维吉尔象征的理性的指引下,在道德上得到净化,再经过贝雅特丽齐象征的信仰的引导,到达理想境界。4.《神曲》构思具有宗教性,表现基督教观念,已有人文主义思想因素,透露文艺复兴的曙光。但丁本人作为一个转型期的过渡人物而具有两重性,《神曲》也具有两重性。第五歌、第十九歌:描写地狱景象;描写亡魂;是诗人自己的感触和态度。1.第五歌:按照宗教观念把一对恋人罚入地狱,又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的爱情写得哀婉动人。可以看出作者对爱情的肯定和对禁欲主义的背离。2.第十九歌:把买卖圣职的教皇打入地狱,预定活着教皇的位置,谴责教皇渎职,鲜明表现作者爱憎和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神曲》:全篇写的是但丁自己的一次幻想经历:既有中世纪文学特征也有新文学特征1.运用梦幻故事的写法,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一部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2.素材取材于现实生活,运用丰富想象和现实比喻来描写情景,使虚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3.注意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特定的处境和心情,艺术形象富有立体感。4.诗人爱憎分明,具浓厚主观抒情色彩。5.采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第四天故事第一薄伽丘:意大利作家,晚年致力于但丁和《神曲》的研究。1.他是西欧第一个掌握古希腊文的学者——人文主义先驱。2.最重要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框式结构——《十日谈》以一个故事为开端,引出100个故事,把它们套装在一个共同的背景故事之中。这种故事套故事,从而使一系列故事形成整体。《十日谈》故事来源:历史事件、民间文学、东方故事、作家创造。薄伽丘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故事背景都放在意大利,如实描写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十日谈》思想主题:反封建反教会精神,人文主义战斗性。人文主义:1.反对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提倡以人为中心,肯定人、赞美人。32.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3.反对教会的出世思想,认为幸福在人间。《十日谈》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最初成就之一:它攻击矛头指向天主教教会,集中批判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以辛辣笔调揭露教会的堕落,表现人文主义者的勇敢精神。《第四天故事第一》是一篇爱情故事:爱情成为一种不可约束的力量,鼓舞人突破禁欲主义束缚,打破传统门第观念,提出人类天生品等、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高下的新思想。女主角:绮思梦达——性格刚强、思想开朗、女中豪杰、不否认、不求饶,她的思想境界和刚烈行动体现新时代新女性的面貌。她面临着情、理、势三重考验。作品通过写她的私恋、辩辞、殉情,逐步升级她的形象,震撼人心。父亲:唐克烈本——封建统治者和旧观念维护者。男主角:纪斯卡多——“爱情的力量不是你我所管束得了的。”为个人幸福不顾一切。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莎士比亚: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1.所在的“宫内大臣”剧团是当时伦敦最好的剧团,后改为“国王”剧团,他是股东。2.有37个剧本,两部长诗,一部154首的十四行诗集,戏剧成就最为突出。3.最著名作品: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4.《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四大悲剧”5.他的喜剧:主要以青年人的爱情友谊为题材,风格浪漫抒情,歌颂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悲剧: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理想的毁灭,深刻揭露批判封建关系崩溃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罪恶——堪称古典悲剧的杰作。6.莎士比亚——“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悲剧《哈姆莱特》——莎士比亚代表作,写于1601年,取材丹麦历史,借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反映英国现实。剧中所写的哈姆莱特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这个新旧交替时期,萌芽的先进力量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哈姆莱特》主题:揭示当时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哈姆莱特:人文主义者形象1.性格及其复杂,有崇高理想,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世界本是光明美好的天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为父报仇,而且要重整乾坤。2.对现实认识越深刻,对理想越产生怀疑,陷入思想危机,精神忧郁。3.在“重整乾坤”的艰巨任务前,想要行动却不知如何行动,性格内向、过于审慎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最后只能和敌人同归于尽。4.是时代的局限,也是哈姆莱特本身存在的弱点。5.哈姆莱特的悲剧:客观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主观原因是其性格弱点。他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艺术特色:1.善于在内外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外部冲突: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内部冲突:哈姆莱特内心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2.充分发挥独白和旁白的作用。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第八章、第二十二章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41.悲剧《努曼西亚》2.最重要作品: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短篇小说集《警世典范小说集》。3.作品贯穿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堂吉诃德》:共两部1.创作动机:打击当时流行于西班牙、毒害人民思想的骑士小说。自它出版之后,骑士小说便逐渐消失。2.反映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各方面的情况,写出封建政权、天主教会的黑暗腐败和人民备受剥削压迫的实情,揭露西班牙王国表面强大实际衰落的本质。3.贯穿理想与现实冲突,美好理想遭到嘲弄见他的悲剧感。4.重要成就:成功塑造它集合的的艺术形象。主人公:堂吉诃德1.性格复杂矛盾,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第八章:风车变巨人的故事)行为荒唐鲁莽。2.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第二十二章:释放苦役)坚持真理,舍生忘死。3.戏剧性和悲剧性的结合,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用喜剧性手法写带有悲剧性人物:1.讽刺笔调、夸张手法描写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2.着重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矛盾,在喜剧情节中揭露悲剧内涵3.运用对比手法:桑丘和堂吉诃德的外形内涵。桑丘:家庭窘状反映西班牙农民处境。他清醒冷静,讲究现实,表现农民的智慧。莫里哀《达尔杜弗》:莫里哀:17世纪法国喜剧家。莫里哀是他的艺名。1.著名喜剧:《太太学堂》《吝啬鬼》《贵人迷》《堂璜》《愤世嫉俗》2.《达尔杜弗》(全名《达尔杜弗,或者骗子》)——又译《伪君子》:喜剧把讽刺矛头直指向宗教人士。具有强烈针对性。3.达尔杜弗:伪君子,利用宗教手段进行罪恶活动的骗子。内心卑劣,心狠手辣,能言善辩,巧于应付。用伪善手段混进奥尔贡家,目的是骗取恩人的妻女,霸占人家的财产。莫里哀着重揭露骗子的罪恶用心和严重危害。“达尔杜弗”成为西方“伪君子”的代名词。艺术特色、达尔杜弗的塑造:1.从简介介绍入手,层层深入让人物做自我暴露,露出本相。开场后两慕达尔杜弗都未上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谈、活动交代戏剧冲突,造成悬念。2.让人物充分自我表演,设置一系列戏剧性情景。先有的喜剧性结尾是为不得已而为之。歌德《浮士德》:城门前;宫中的广大前庭歌德: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1.接受进步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影响。创作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引起“维特热”。2.魏玛时期:用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朴素、静穆、和谐的美来陶冶现代人,实现社会改造。与席勒订交,共同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辉煌时期。完成《浮士德》第一部,长篇小说《维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3.晚年:《浮士德》第二部、长篇小说《维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5诗剧《浮士德》:歌德代表作1.构思来源: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2.浮士德经历:知识追求、爱情生活、政治生涯、艺术追求、事业追求3.浮士德是人类的代表,他的经历包含了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精神探索的过程。4.一部时代精神发展的历史,是文艺复兴岛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文化发展的生动的缩影。浮士德:虚构的、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1.追求知识真理、美好事物、崇高理想。2.“浮士德精神”: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3.有贪图享受、安于现状的一面,构成他的内在矛盾。4.在辨证发展之中,浮士德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