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教育家1.孔丘的教育思想(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 ①学--思--行并重 ②因材施教 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8)道德教育: 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 ②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2.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4)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5)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3.荀况的教育思想 (1)“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2)“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6)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尊严有惮,耄艾有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4.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5.道家的教育思想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不言之教” (2)“逍遥”的人格理想(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6.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出自荀子的性恶论,法家认为不用进行道德教育,只需进行法律教育; (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3)禁私学与“以吏为师”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1)《大学》:《礼记》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对大学的教育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2)《中庸》:《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方法“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中庸”;学习的过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 (3)《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①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②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③教育教学的原则a.豫时孙摩(未发先豫、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 b.长善救失 c.启发诱导 d.藏息相辅e.教学相长;8.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3)论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①正谊明道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③强勉行道 ④必仁且智 ⑤明于性情9.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详细论述了儿童家庭教育和士大夫教育;(2)论士大夫教育:从人性论方面(性三品说)论述了士大夫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知识教育,认为教育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内容应包括德与艺两方面。主张五经是必读典籍;(3)论家庭教育: ①及早施教;②慈与严相结合;③均爱原则;④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10.朱熹的教育思想(1)《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2)“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 (3)论“大学”和“小学”教育(小学“教以事”,大学“教以理”): (4)“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11.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教育作用为“致良知”,教育目的为“明人伦”;(2)“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的教育原则:体现在个体身上就是循序渐进,体现在不同个体之间即因材施教 (3)教学内容:“《六经》皆史”;凡利于“求其心”者均可为教育内容; (4)论儿童教育: ①对封建传统儿童教育进行猛烈的抨击 ②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③儿童教育的内容应为歌诗、习礼和读书;12.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新民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品质。 (3)论学制(4)论师范教育(5)论女子教育 (6)论儿童教育:13.严复的教育思想 (1)“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14.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 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3)教育独立思想15.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1)论教育本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教育具有双重属性;(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①产生青年问题的原因,一是青年期是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二是社会动荡剧变更易导致青年问题;②全人生的指导的含义是指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既要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之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以健康成长;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革命的人生观”,其出发点是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过革命的人生;③具体内容为:a.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b.教育要引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包括健康生活、公民生活、劳动生活和文化生活四方面;c.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还要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16.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1)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第一,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第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为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第三,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是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2)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3)职业教育的方针:第一,社会化,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社会化;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办学方式的社会化。第二,科学化,即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5)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6)职业教育的内容17.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1)“四大教育”:①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②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③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④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2)“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分基本教育和乡村改造教育两个阶段,文字教育是基本教育的基础,首先就是扫除文盲;主要有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三种类型)、社会式教育(主要靠平民同学会来推进)、家庭式教育(主要由家庭会来承担,成立家主会、主妇会、少年会、闺女会和幼童会五种形式); (3)“化农民”与“农民化”:晏阳初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目标,并认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即彻底地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18.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1)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所谓乡村建设,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教育的方法,由乡村建设引发社会工商业发展,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①中国问题的症结就是中国社会自始自终走着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失调;②乡村建设的本质就是中国的文化改造,中国建设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乡村建设”;从社会历史看,中国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阶级对立,不会产生阶级对抗。因此社会革命在中国已不可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从社会现状看,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中国必须从乡村建设起; (2)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乡村建设就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以乡村建设为目标;一方面,解决中国文化失调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改造其实是个教育的过程;乡村教育没有乡村建设就没有生机,乡村建设没有乡村教育就没有前途,两者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 (3)乡村教育的实施:分社会式教育(包括社会改造运动及社会建设事业)和学校式教育(乡农学校,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19.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活教育”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活教育”的课程论是从大自然、大社会出发,让学生去直接学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4)“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为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20.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1)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直接影响于杜威教育思想,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在于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3)社会即学校,不同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4)“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5)生活课程论,就是“教学做合一”在课程上的反映,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为目的;(6)生活教育的六个特点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二、外国教育家1.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