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基本知识与重点传染病防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双峰县中医院胡志兰2017年8月1日第一部分: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经反复修改完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传染病防治法》修订案。至此,在《传染病防治法》制定15年后,在经历了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艰苦的实践后,《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的基本信息一、基本知识(一)《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二)(三)(四)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职责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或者发现其他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医务人员报告传染病的法定职责)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和检出传染病病人。(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义务)第二部分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也称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二、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一)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二)传播途径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到进入新宿主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八种。1.经空气传播方式有飞沫、飞沫核和尘埃。特点有:①传播最容易实现,传播广泛,感染率及发病率高。②多见于冬春季节。③与人口密度和居住条件有关。④多呈现周期性增高。⑤主要靠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来预防。2.经水传播许多传染病和一些人畜共患病以及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经水传播通常有两种方式:(1)经饮水传播人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导致疾病的流行。水源(地面水、地下水)都可受到含病原体的粪便、污水、污物的直接和间接污染。经饮水传播的疾病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②除哺乳婴儿以外发病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③停用污染的水,同时采取净化水源措施,爆发或流行即可迅速平息。(2)经疫水接触传播病人有接触疫水史,病原体主要是经过皮肤粘膜进入体内。经疫水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人有疫水接触史;②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③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疾病发生。3.经食物传播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以及个别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进行播散。主要的原因是食物本身带有病原体,如感染绦虫的牛或猪、患炭疽的牛或羊、患结核或布鲁菌病的乳牛所产的奶,沙门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携带甲肝病毒的毛蚶、牡蛎等贝类水产品等。其次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及销售等各环节被外来污染。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人多有不洁饮食史,不吃者不发病;②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③停止污染食品的供应后,爆发即可平息;④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不形成慢性流行。4.接触传播接触传播包括两种方式:(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不需任何外界因素而发生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2)间接接触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接触了被传染源及其排泄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间接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例一般为散发,可在家庭及集体生活的成员之间传播;②发病与卫生条件较差或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有关;③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季节性;④加强传染病管理,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消毒制度,可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是指经节肢动物叮咬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途径。按其传播方式分为两大类:(1)机械携带传播如苍蝇、蟑螂等昆虫携带的肠道病原体,当它们与食物接触,体表所携带的病原体或随反吐或粪便排出的病原体即可污染食物导致人的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2)吸血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在叮咬有血中含有病原体的宿主时,病原体被吸入节肢动物体内,经过发育、繁殖完成它特定的某个生活阶段后,方能感染易感者。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需经过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同一种疾病的外潜伏期的长短受气候条件影响。经吸血传播的疾病近200余种之多,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鼠疫等。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区性;②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范围一致;③发病有年龄差异,如老疫区中儿童发病较多,新迁入疫区的人群发病则无明显年龄差异;④某些传染病表现明显的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林区工作人员;⑤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6.经土壤传播土壤受污染的机会较多,如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感染病原体的宿主的尸体处理不当等都可导致土壤的污染。经土壤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某些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蛔虫、鞭虫等寄生虫的虫卵,必须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另一方面某些能形成芽胞的病原体,如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遇到破损皮肤即可感染宿主。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发生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7.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和检查时,由于所用的医疗器械如针筒、针头、导尿管、采血器及各种治疗和检查器械消毒不严格,造成病原体的感染。药品及生物制品的污染所造成的传播。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如梅毒、丙型肝炎、艾滋病等。8.母婴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称为母婴传播。可分为:(1)经胎盘传播某些病原体可透过胎盘屏障使胎儿受染,称为胎盘传播。如风疹、病毒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2)上行性传播病原体从母体阴道经子宫口进入子宫,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导致胎儿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3)分娩引起的传播由于产妇的产道严重污染,分娩是病原体由胎儿破损的皮肤、粘膜、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胎儿感染。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4)哺乳传播有些病原体可通过乳汁分泌,婴儿经食用母乳而导致感染。(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三、流行过程的特征(一)地区分布(二)时间分布(三)人群分布(四)流行的强度四、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一)社会因素(二)自然因素五、疫源地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原体的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同一个疫源地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而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时称疫区。六、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一)有特异性病原体(二)有传染性(三)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四)有免疫性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出现最早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潜伏期。2.前驱期是指从出现临床症状到症状明显之前的一段时间。3.症状明显期急性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大多数传染病病人则出现该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转入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二、临床特点(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2.发疹3.毒血症(三)临床类型根据传染病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可按疾病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也可按轻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四)传染病的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二、临床资料三、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五)传染病的治疗一、一般治疗一般治疗包括隔离、休息、饮食、护理、支持疗法和心理治疗。二、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包括如高热采用合理的降温方法;抽搐时及时应用镇静剂;颅高压时应用脱水剂;休克时应快速补液、纠正酸中毒、强心、血管活性剂等措施;这些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措施,均有利于病人度过危险期,及早恢复健康。三、病原治疗(一)抗菌药物的应用1.抗菌药的应用原则(1)应及早确立病原学诊断(2)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症、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和不良反应(3)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1)病毒性疾病和发热不明者不宜应用抗菌药物;2)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3)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5)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三、病原治疗(二)抗病毒药抗病毒的化学合成制剂,目前效果还很不满意,可试用的有干扰素、无环鸟苷、阿糖胞苷、金刚烷胺、三氮唑核苷、阿糖腺苷等。(三)血清疗法血清疗法主要用于细菌外毒素所致的传染病,如白喉、破伤风、肉毒中毒等。(四)抗寄生虫药化学制剂占重要地位,如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海群生治疗丝虫病、甲硝唑治疗阿米巴痢疾等,具体应用可参阅有关章节。其它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五、免疫调节六、中医治疗七、康复治疗六、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一)病人的管理病人的管理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二)病原携带者的管理(三)接触者的管理对接触者采取的防疫措施称为检疫,在检疫期内,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也可给予药物预防或被动免疫。(四)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对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同时又不是患有烈性传染病,可对其采取隔离治疗。传染病的预防(切断传播途径)(一)经常性的预防措施(通风、清洁)(二)消毒(三)杀虫传染病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一)增强非特异免疫力(免疫球蛋白)(二)增强特异性免疫力(疫苗)(三)药物预防七、隔离(一)隔离的概念与分类隔离可分为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大类。传染病隔离是将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传染病病人及病原携带者控制在特定区域,与一般人群暂时分离,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机会。同时,也便于污染物的集中消毒和处理。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少数易感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层流室及器官移植区等。隔离2.接触隔离接触隔离是为预防高度传染性并经接触途径传播感染而设计的隔离类型。采取这类隔离的疾病主要有:新生儿脓疱疮、狂犬病、破伤风、气性坏疽、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隔离措施为:(1)设隔离室,同种病原菌感染者可同室床旁隔离,教育病人勿握手、交换书刊避免互相接触。(2)接近病人时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接触病人或可能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个病人前应洗手。(3)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布类及器械需灭菌后再行清洗。隔离3.呼吸道隔离呼吸道隔离是为了防止传染病经飞沫短距离传播而设计的隔离。属这类隔离的疾病有: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隔离措施包括:(1)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同住一隔离室,随时关闭通向过道的门窗,病人离开病房需戴口罩。(2)工作人员进入病室需戴口罩、帽子。(3)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需经消毒后才丢弃。、隔离4.肠道隔离肠道隔离的目的是阻断粪-口传播途径,适于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感染性粪便而传播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病毒性肠炎、脊髓灰质炎等。隔离的主要措施为:(1)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同居一室,或床旁隔离,劝告病人相互间勿传递书刊等用物。(2)室内应保持无蝇、无蟑螂、无鼠。(3)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需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污物时戴手套。(4)病人的食具、便器需消毒处理,排泄物、呕吐物及吃剩的食物均应消毒后才能倒掉。(5)被粪便污染的物品要随时袋装,标记后送焚烧或消毒处理。隔离7.保护性隔离保护性隔离是为了防止易感者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