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述一、如何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的精神——和是指中国音乐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虚的意境——这是中国音乐在美感特征上的要求。含蓄的美,空灵的美是中国音乐必须达到的一种境界。“线”的形态——中国艺术,正如美学理论家宗白华所说,无论绘画、书法、音乐、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线的艺术”。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二、中国民族音乐的三大来源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周穆王曾经带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旅行,并进行音乐交流。此后,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入传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器、乐律、音阶。作为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是颇具代表意义的乐器之一。三、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三个时期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秦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音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最具代表性。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声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这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3、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征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第二节汉族民歌色彩区的划分一、关于汉族民歌的色彩和色彩区1、何谓地方色彩?所谓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民歌的色彩指的是民歌的地方性风格,而所谓民歌的色彩区是指在民歌音乐的地方性风格方面具有某些主要共同特征的民歌流传区域。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2、汉族传统民歌风格区的具体存在三种状态风格区有大小之分;风格区内有单纯风格呈示与数种风格并存之别;风格区的风格本身可分为土著固有风格、边沿交错风格及飞地插花风格三类。1)风格区大小重叠同构风格体系将我国汉族的传统民歌根据不同标准作或粗略或精细地划分,分出或大或小的不同风格区。大的风格区中往往包含小的风格区。小,大小重叠,共同构建起汉族传统民歌的风格体系。南北两大音乐属区分界线:东起苏北,洪泽湖,沿淮河,西至伏牛山直到秦岭为一条分界线,在这条线的两方长年累月地形成了南北文化的两大板块并表现为南北不同的两大音乐特征。音乐特征南方属区欣赏:四川民歌《康定情歌》①没有fa、si的五声调式多,如果出现fa、si则多属清角为宫,变宫为角的调性转换。②旋律级进居多,旋律线多呈波浪型和坡度较缓的峰。③旋律字少腔多。④曲调或曲词多板起板落,形成顶板腔式。北方属区欣赏: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①七声调式多,当然北方也有清角为宫,变宫为角的调性转换。②旋律跳进居多,旋线多呈大幅度的或陡峭的峰。③旋律字多腔少。④曲调或曲词多眼起板落,形成漏板腔式。这首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是中国民歌中的精品,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康定位于四川西部高原,那里山峦环套,景致优美,那里的青年男女经常在夜幕与山影的掩护下,纵情高歌,向心上的人表达爱慕之情。这首歌就是一首向心上人表达内心爱恋的情歌。歌曲由三个乐句组成,“月亮弯弯”三小节,只是一个小小的转承句。最后两小节是第二句从词到曲的重复,给人以简明、稳定感。歌中的“溜溜的”和“月亮弯弯”都属于衬词,没有实际意义,但使歌曲更为风趣、生动,同时显现了地方特色,句尾的“呦”与句中“溜溜的”反复而有规律地出现,改变了正词原有的韵辙和平仄,使得句中和句尾韵律回环,给人以悦耳、和谐之美。《欣赏指引》2)单纯风格区与复合风格区风格区内的民歌有的呈现出单纯一致的风格特点,有的则具有几种风格并存甚至混融的特点,前者称为单纯风格区,后者叫作复合风格区。单纯风格与复合风格,是相对而言。属单纯风格区的其内部并非没有风格差异,只是差异较小;而属复合风格区的内部风格差异则较大。有的风格区甚至形成不同风格的混融。单纯风格区与复合风格区是长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传统文化渊源、民族人口迁徒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显示民歌文化传统的深厚。3)土著固有、边沿交错与飞地插花风格“土著固有风格”,是指一风格区或一行政省内的土著(原住)人口的民歌风格。“边沿交错风格”,是指一风格区或一行政省的民歌,流布到相邻风格区或行政省的边沿地带而产生的混合风格。边沿交借地带的民歌,常常具有鲜明的混融性特征。“飞地插花风格”,是指一风格区或一行政省的某种土著民歌风格,插花似地插在另外的风格区或省份之中,形成风格的“插花地”或日“孤岛”。土著固有、边沿交错与飞地插花风格并陈,体现民歌风格的丰富多样。3、民歌风格区的具体划定1)周耕《中国传统民歌艺术》书参照水系将汉族传统民歌风格区划定为9个风格区:这样的风格区划,与汉语的方言区、古代汉文化支系以及自然地理区域也都比较一致,较能显示汉族民歌的地方风格及其流传与分布的规律。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中提到汉族民歌大致可分八个色彩区:江南、闽粤台、湘鄂、西南、西北、华北、东北以及江淮。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3)周青青《中国民歌》一书中将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如下:西北色彩区、东北色彩区、江汉色彩区、湘色彩区、西南色彩区、客家民歌特区。也就是5个色彩区加一个特区。4)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中划分更为详细一些,是10个色彩区加一个特区。二、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的意义汉族民歌色彩区划与汉族民歌体裁分类是相互不可替代的两种研究方法。体裁分类是通观汉族各地区的民歌,看它们由于产生场合和社会功用不同而产生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几种音乐类型,总结出的是不同地区民歌的共性。体裁分类的重点不是旋律的形态。民歌色彩区划这一研究方法的出现,使体裁分类法欠缺的部分得到了补充。如果说体裁分类是总结汉族各地民歌的共性的话,那么色彩区分类则是分析汉族各地民歌的个性所在。它的侧重点在于民歌音乐中旋律进行的不同模式,即音乐地方风格的构成要素。三、汉族民歌色彩的形成原因1、地理背景构成地理背景的主要因素是水系、山脉、地形和气候。我国地域辽阔,汉族聚居区具有多水系、多山脉、多种地形、多种气候的特点。大海对文化起着沟通作用。山脉对于文化的传播常起着阻挡和分割的作用。我国地形、地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东部与西部,而气候对于生产、生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南部与北部。这是汉族民歌南、北方的风格差异大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地理条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是塑造人们物质生产方式的稳定因素,而物质生产方式对于音乐的风格特点有着深刻的影响。2、早期文化背景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人们都倾向于黄河流域是唯一源头的看法,认为古代文化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四方传播的。随着考古的新发现,有人提出了“多中心”说或“并行论”,认为在黄河流域文化优先发展的同时,中国还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来源和生存空间,有自己的典型特征,相互之间呈并行状态。3、语言背景语言的区划是以方言为依据的。民歌从一开始就用方言演唱,它的生存与传播受到方言区域的限制。而民歌的歌词就是人们的口头语言,不同的地方俚语、称谓、感叹用语及衬词答等,都会形成民歌的地域性差别。另外,学者还认为,民歌音乐中的地域性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方言语音中声调和发音方式的制约。4、社会背景构成社会背景的因素很多,例如社会制度、行政区划、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等等。它们对于民歌的体裁和题材的分布与流传有较大影响。另外,对于汉族民歌音乐形式的地方风格,社会背景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5、汉族人口变迁与民歌的传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杂居、融合对民歌音乐的影响因朝代更替、战争、自然灾害、交边垦荒等原因引起的人口迁徙,对今天汉族民歌音乐待点的形成有很深刻的影响。四、汉族民歌音乐地域性色彩的构成因素民歌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分析汉族民歌音乐的地方色彩,一船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1、调式包括调式类别、音阶、调式骨干音及组合形式、调式功能倾向、调式转换特征、色彩音等。2、旋法包括音高进行的大体趋势(上趋、下趋、上弧、下弧、回返、平直及各种组合)和具体进行方法(跳进、级进、曲进、直进样式及组合)。3、润腔包括音高装饰、音色、速度、音量、发音及吐字方法等。4、色彩性乐汇在某一地区民歌中经常出现的音组合的样式。歌词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词汇、衬词和声韵调等要素的特点。第三节西北色彩区在中国汉族各地域的音乐中,西北音乐是独具魅力的。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是西北民歌。区别于当前歌坛孱弱无力、浮泛绮靡的流行风气,能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能让你闻声落泪、血脉贲张的,那就是西北民歌。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一、区域范围西北色彩区包括山西、甘肃、宁夏大部和陕西中部、北部,青海东部,内蒙西部及河南西部。二、背景因素西北色彩区位于高原地区。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不仅有个南迁的过程,还可以说是由西向东发展的。因此,两北色彩区的汉族民歌,既有相统一的一面,又揉和有当地少数民族民歌的音调,也可以看到江南民歌的影响。高原山区的地形,使山歌成为这里的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并形成了音调悠长、高亢的特点。加上这里的气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