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语言接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语言接触6.1双语现象6.2语言同化6.3语言混合6.4语言联盟6.5语言借用6.6语言接触与汉语发展本章简介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语言接触的不同类型;2、了解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学习指南语言接触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过去人们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尤其是在斯大林语言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现在,语言接触的研究已经成为普通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重点难点1、语言接触的复杂性及本书所讲的五种类型;2、语言联盟理论;3、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理论;4、语言接触与汉语的发展;地球上有多少种语言(一)“在目前情况下,对世界语言的数目只能作出某些近似的估计,一种估计是2500-5000种;还有一种估计是4000-8000种。”一般认为有4000-5000种不同的语言。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确定的语言有30多种。地球上有多少种语言(二)由于语言与方言之间不易界说清楚,学者们在统计世界诸语言时,所得的数字往往出入很大。此外,非洲、美洲、澳大利亚等地本土人民所说的语言,学者们对它们的了解还非常有限,要弄明白确数当然就更加困难。而正是在这些地区,语言的数量相当大。语言接触的原因语言的使用者是人,人与人之间、人所属的集团与集团之间是免不了要相互接触与交往的,且由于灾难、战争及大型工程的建设等原因,还会造成大规模移民。人的接触、交往、流动及迁徙就意味着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的五种结果一是形成双语现象;二是语言同化;三是语言混合;四是形成语言联盟;五是语言借用,以词汇的输入和输出为主。6.1双语现象6.1.1双重语言和双层语言(一)双重语言现象(bilingualism),简称为“双语现象”,是指在一个言语社区,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的场合,人们普遍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语言口头表达或交流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双语”也包括“多语”(multilingualism)。社会中双语并用的情况叫做“社会双语”,个人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称为“个人双语”。双语现象的典型情况是社会双语,而个人双语是社会双语的一种具体体现。双重语言和双层语言(二)世界上有些国家官方规定它们有两种或多种官方语言,例如加拿大和比利时就是所谓的双语国家。在新加坡,英语、汉语、泰米尔语、马来语都是官方语言,这是一个多语国家。我国法律规定官方语言是汉语,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在边界地区或其他一些特别的地区,可能是双语或多语的。双重语言和双层语言(三)任何一个社区,不论官方是否规定双语或多语,只要其内部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双语或多语。这样的社会就是双语社会或多语社会,这些语言的使用者可以称为双语人或多语人。我国的双语区不少,例如西藏、广西、新疆、东北的延边等地就是。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这些地区所有的人都是双语或多语者。双重语言和双层语言(四)双层语言现象(diglossia)是指同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方言,或者在甲场合使用某种方言,在乙场合使用标准语,口头表达或交流思想。双层语言现象是就语言的社会功能而言的,即在同一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方言并存的现象,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变体,在语言使用上有层级之别。双重语言和双层语言(五)双层语言现象简称为“双言现象”。双层语言现象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方言区的居民大多都会说普通话,因场景的不同而选用普通话或本地方言。双语人的判定标准(一)一、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都达到母语水平,即能用两种语言进行自由的交际和思维,这个标准比较高。二、一种语言的熟练程度达到母语水平,另一种语言的水平可以与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进行一般交际,按照这一般标准,掌握了一种外语的人也可以算作双语人。双语人的判定标准(二)对于当前中国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大多不能运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所以还不能算“双语人”。但在高校中基本都掌握了普通话,同时还会自己的方言,因此可算“双言人”。但所使用的两种语言或方言往往会产生干扰,如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普通话都只是一种“理想的存在”,其所讲的都是或多少带有方言语言特点的标准的普通话,即“蓝青官话”。双重与双层的区别“双重语言现象”是就社会成员个人的语言使用能力而言的,“双层语言现象”是就语言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层次而言的。弗格森首先研究两种语言在同一个言语社区里并存并用现象的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弗格森。双层语言现象这个概念也是由弗格森首先提出来的,指在同一集团中同时存在两种语言形式,弗格森分别称之为高级变体和低级变体,高低之分主要着眼于一定时期内该变体的社会声望。例如在瑞士,标准德语是高级变体,瑞士德语是低级变体;在阿拉伯世界,古典阿拉伯语是高级变体,一般阿拉伯语是低级变体。双层语言现象的特征(一)弗格森认为双层语言现象有一系列的特征:A、使用的功能分布:在教堂里、信函中、演说中、大学里等使用高级变体,而在通俗的会话里、在民间文学中等使用低级变体。B、高级变体享有低级变体所没有的社会声望。C、高级变体被用于创造一种公认的和受人赞美的文学。双层语言现象的特征(二)D、低级变体被“自然地”习得(它是说话者的第一语言),而高级变体在学校里习得。E、高级变体标准化程度很高(语法、词典等)。F、双言状态很稳定,它可以持续好几个世纪。G、同一种语言的这两种变体因起源关系而相互联系着,但其语法、词汇和音位相对不同。高级变体和低级变体的区别(一)场合高级变体低级变体教堂或寺院讲道√吩咐仆人、招待员、工匠、职员√私人信件√国会演讲、政治演说√大学讲课√与亲友、同事交谈√高级变体和低级变体的区别(二)新闻广播√广播连续剧√报纸社论、新闻报道、图片说明√政治漫画标题√诗歌√民间文学√高级变体和低级变体的换位高级变体和低级变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如中国在“五四”运动以前,文言文是教育语言、文学语言,是高级变体,但是后来却被“引车卖浆之流”的“大白话”这一低级变体所取代,低级变体反而变成了高级变体。历史告诉我们,‘低级’变体的发展方向往往是‘高级’变体。比如,作为拉丁语低级变体的罗曼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双重语言现象之典型代表双重语言现象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存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加拿大(英语和法语)、比利时(法语和佛兰芒语,即荷兰语)、瑞士(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新加坡(华语、汉语方言、英语和马来语)。6.1.2语码转换与语言干扰双语或双言人的语码转换是双语研究的核心,这是由双语或双言的社会交际职能所决定的。众所周知,语言的社会性质是它的交际职能,双语或双言的社会性质同单语一样,也是交际职能,只不过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传递的信息不是唯一一套完整而严密的语码系统,而是两套或多套。具体来说,双语人必须具有双语的语码系统、熟练运用其他语言的规律、遏制母语干扰以及自如而准确地选用其他语言语码的功能。语码转换语码转换就是代码转换,是指双语人进行双语交际时,根据对方语码情况自由地选择相应的语码进行交际的语言现象,其目的在于使双方都能互相沟通、交流思想与情感。语码转换必定要涉及语言、社会、心理和语用等领域。语码转换的两种类型(一)其一,基准型。双语人的他语水平不高,虽能交际,但会出现语码障碍。为了使对方能够完全理解,被迫使用母语或更熟悉的他语来替代—以对方能听懂为前提。这类语码互补转换现象是双语交际初期必然会发生的。语码转换的两种类型(二)其二,风格型。这属于个人对语言风格的应用,而不是由于交际过程出现语码障碍才进行的语码互补。其特征是双语人他语水平高而且能运用自如,有意使自己的言语更得体、更生动,为交际双方营造一个最佳语言气氛才进行的语码互补——实际上是在对互补语码进行修饰以达到表达的最佳状态。风格型的应用主要决定于交际时的场合、双语人的心态及其对方的亲密程度等因素。语言干扰双语或多语作为交际的手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语言接触,而语言接触的结果必定产生干扰、混合、借用等问题。所谓干扰是指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个方面相互干扰、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彼此的语言成分,有时两种语言产生混合。干扰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平面,其中音位方面的干扰最容易发现。说双语的人常常把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音位等同起来,或在发音时把第一语言的规则用到第二语言中去。音位干扰的四种类型(一)A、抹杀音位的差别例如意大利语中虽有长短元音的区别,但是没有英语中的长//和短//的音质的区别。因此许多意大利人说英语不能区分/bt/和/bt/。Hebeathiswife(他打妻子)讲得像Hebithiswife(他咬妻子)一样。而英语中没有单辅音和双辅音的差别,因此英美人在说意大利语时很难分清楚casa(房子)和cassa(售票口),fato(做好的)和fatto(事实)。音位干扰的四种类型(二)B、夸大差别、认无为有。这一类干扰和前一类正好相反。英语中没有双辅音,意大利人人为英语的little和banner的tt和nn就是双辅音。音位干扰的四种类型(三)C、错误理解。英国英语中的fast和fat中的a发音不一样(美国英语相同),前一个是长音,后一个是短音。一些英国人觉得意大利语的fato和fatto也应该和英语一样有元音方面的差别,其实在意大利语中没有差别。音位干扰的四种类型(四)D、语音替代将第一语言里的某一个音当作第二语言里的另一个音,其实两者并不一样。如:法语中的r是个小舌颤音,但英语中没有这个音位,所以有些说英语的人认为法语的r跟英语中的r一样,将其发成舌前闪音或卷舌音。6.2语言同化语言同化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在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语言同化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处于劣势的语言则逐渐走向死亡。蛮夷的被同化我国历史早期,汉人聚居在今中原一带,其四周均为少数民族,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些少数民族在语言上与汉族人是不同的,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戎子驹支的话:“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汉刘向《说苑·善说》记载:楚国子晰泛舟湖上,越人拥楫而歌,表示欢迎,但子晰听不懂,要求随员翻译:“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些民族的语言与汉语是不同的。但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战伐、兼并等,发生了民族的融合与语言的同化。五胡的被同化两汉后,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和汉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隋唐以后,契丹、女真(包括后来的满)等民族也和汉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随着民族关系的发展,汉语和这些民族的语言发生了融合,在融合中继续成为胜利者。这样,汉语在我国的土地上替代了上述民族的语言而成为这些民族人民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回族的同化(一)回族的先民,不论是唐宋时期到中国侨居或定居的阿拉伯、波斯蕃客,还是元明时期东迁的“西域回回”,初至中国,他们语言很庞杂,有讲阿拉伯语的,有讲波斯语的,也有讲突厥语的。特别是元代初期大批东迁的“西域回回”,他们多是操突厥语的各族人。然而,由于伊斯兰文化的长期熏陶,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在中亚地区使用得相当普遍。回族的同化(二)刚刚东迁时,他们以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作为交际工具。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又兼通阿拉伯文。随着历史发展,回回人居住日益分散,同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交往日益增多,形成了极其密切的互相依存的关系。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回回人使用汉语的机会增多,他们对汉语由生疏而逐渐熟悉,由部分人首先使用发展到普遍的运用。回族的同化(三)在元代,蒙古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学习汉语言文字采取了鼓励的政策。在科举方面将色目人和蒙古人同列一榜,将北方人和南方人列一榜。如果色目人和蒙古人愿意参加汉人的考试,中选者则加一等注受。这无疑刺激了回回等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应试,从而出现了一些达官显贵和汉学大师、汉字书法家等。回族的同化(四)在元代的后期,这些民族仍然是外来语和汉语

1 / 1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