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夸美纽斯是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其代表作是《大教学论》,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并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故选A。2.C【解析】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这就是教育的永恒性,故选C。A项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B项指的是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的,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D项指的是在无阶级社会中,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具有平等性,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3.A【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社会成员在不同区域、层次、岗位等转化与调动”充分体现了人才的流动,只有A项符合题干,故选A。4.D【解析】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故选D。A项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排除A项;B项中拉伯雷的《巨人传》,排除B项;C项中斯宾塞的《教育论》,排除C项。5.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的思想品行受到了各自“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影响,很显然,他们受到的是环境的影响,与遗传、教育、实践无关,故选B。6.C【解析】四个选项均属于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但是只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方向以及教育宗旨,故选C。7.D【解析】李老师针对的是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兴趣进行引导,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很显然属于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故选D。8.A【解析】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这里的“教育”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而“自我教育”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故选A。9.C【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表现为认识的间接性、简捷性、教—8—育性、引导性以及交往性。认识的间接性是指教学过程主要是传递间接经验为主;认识的简捷性是指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可以减少学习主体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弯路;认识的教育性是指教学可以提高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学活动用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属于教育的引导性,故选C。10.A【解析】新课改下,我国小学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初中是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的课程设置;高中是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方式,故选A。11.B【解析】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科目的内容、教学实施建议等,故选B。A项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2.A【解析】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故选A。13.A【解析】图案本来是由三个扇形与三条折线组成,但人们把这几种零碎的图形知觉成两个完整的三角形与三个圆形,属于将看到的部分内容知觉成整体,因此属于知觉的整体性,故选A。14.C【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2-18岁的人格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此时主要的任务是建立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故选C。A项属于3-6岁的幼儿园时期,排除A项;B项属于7-12岁的小学时期,排除B项;D项属于18-25岁的成年早期,排除D项。15.A【解析】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对事物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显示了人们心理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BC选项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排除BC项,而D项虽然属于无意注意的范畴但这样会容易导致学生分心,所以不算是正确应用,排除D项,而只有A项教师对教学重点的强调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也属于正确应用无意注意规律的方法,故选A。16.B【解析】教师通过顺口溜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属于联想记忆的方式,而记忆法归属于精加工策略当中,故选B。17.A【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9—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题干中“胡萝卜、辣椒、西红柿”归属于“蔬菜”,“羊肉、牛肉”归属于“肉”,“芒果、木瓜、香蕉”归属于“水果”,体现了下位学习的概念,故选A。18.B【解析】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道德感是指个人根据社会道德准则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理智感是指在智力活动中,认知和评价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观察题干,小明因为解出难题而兴奋,显然属于理智感,故选B。19.D【解析】题干中描述的小东显然具有强迫症,他每次锁上门之后,非得返回来检查才安心,属于行为强迫,故选D。20.D【解析】道德习惯是指个人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的习惯方式,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故选D。21.C【解析】教师提出难题后,将目光停留在那些优秀的学生身上,是期待学生的回答,给予学生鼓励,因此属于期待效应,故选C。A项从众效应又叫“随大流”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木桶效应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与题干无关,排除。二、辨析题22.【参考答案】 错误。德育的起点不一定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因为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顺序进行,但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本题是错误的。23.【参考答案】 正确。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也是指教学不仅教授知识而且—10—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这就是教学教育性的体现。教学传授的知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学生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不能脱离教学谈品德,教学和学生品德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因此本题说法正确。24.【参考答案】 错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反复复的过程,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想象只是人脑对已经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与长时记忆无关,所以本题说法错误。25.【参考答案】 错误。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负强化是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则是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制止某类反应的过程。两者一个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概率,一个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两者并不相同。所以本题说法错误。三、简答题26.【参考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11—27.【参考答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如下: (1)了解学生,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内容; (3)建立学生档案; (4)个别教育,这是指对全体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辅导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包括对社会、家庭的协调教育; (7)操行评定; (8)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28.【参考答案】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2)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要尊重儿童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性,并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家进一步认为,学习的过程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29.【参考答案】 一般认为,品德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这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12—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四、材料分析题30.【参考答案】 (1)该市教育局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它可以改变以往那种重点学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局面,可以使一般学校也有机会享有更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达到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2)但是该市教育局在具体实施中,以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等为主要指标评价体系,来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其做法欠妥当。 首先,新课改的评价观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而不应该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材料中,该市教育局“以学业成绩、升学率”的评价标准还是体现了传统教育下唯分数论的理念,不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其次,《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材料中,该市教育局的做法虽然是想改变之前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但是通过对高效益学校的大力度投资,必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另外形式的“重点学校”,所以不利于学校的均衡发展。 最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等各项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材料中,该市教育局的做法虽然也是为了鼓励非重点学校的发展,但是对于“高升学率”学校加大投资力度,会引导一些学校更加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会使一些薄弱学校更加难以为继,因此该市教育局应该均衡教育资源,让每类学校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才是长久之计。31.【参考答案】 (1)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了经验类化说(概括说)这一迁移理论。 (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13—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经验类化理论十分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先前的学习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3)该理论认为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才是迁移产生的关键。而且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效果也越好。材料中,第一组同学在4英寸水下击靶的成功就是把之前系统学习的折射原理进行迁移应用,效果明显好于第二组学习者自己摸索概括出来的经验。 (4)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掌握和应用学习迁移的规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