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其最大的贡献是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定下来,故选B。2.A【解析】《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故选A。3.D【解析】教育虽然受到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能动性,这就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故选D。4.D【解析】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然而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学校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生产最重要的途径。5.B【解析】教学活动主要传授的是间接经验,学生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可以减少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弯路,这就是教学活动的简捷性。根据题干信息,“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就是指的教学活动的简捷性,故选B。6.B【解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普及教育的年限不同,根本原因是他们之间的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生产力越发达,教育的规模就越大,教育发展速度就越快,故选B。7.C【解析】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其中政治教育如“爱国教育”、思想教育如“辩证唯物主义”、以及道德教育属于学校德育的基本成分,故选C。8.A【解析】根据题干“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所以属于陶冶法,故选A。9.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学生是学习的核心,教师是助产士、引导者,故选C。10.A【解析】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是指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不能够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所以排除BC;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与人类已经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无关,排除D项;而学科课程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故选A。11.D【解析】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8—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题干是课程开始设计的过程,不是付诸实施的过程,排除B项。而课程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根据题干信息,“制定”“选择”“预设”等关键词,可以看出,题干描述的是课程设计的含义,故选D。12.A【解析】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并且强调社会文化知识经验是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本题选择A项。13.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们的听觉信息会引发肤觉反应,属于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反应,这就是联觉,故选C。14.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被试者能排除背景因素的干扰”,独立进行判断,说明该被试者不容易受到暗示,向内寻求参照,所以属于场独立认知方式,故选C。15.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先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的面积,后学习了二者的组合“梯形”的面积,属于顺向迁移,排除B项;“比较顺利”说明前面的学习促进了后面的学习,属于正迁移,故选D。16.A【解析】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实验,小狗能够在圆形光圈和椭圆形光圈做出不同的反应,这属于刺激的分化,故选A;刺激的泛化指的是对于类似的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所以排除B项。17.B【解析】奥苏贝尔把学习动机分为以下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排除D项;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对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学习倾向,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追求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需要,与题干相符,故选B。18.D【解析】沙赫特—辛格的三因素情绪理论属于认知理论,他们强调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故选D。19.B【解析】厌恶干预法是指采用惩罚性刺激来减少或者消除一些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的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根据题干,故选B;强化干预法是指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一旦学生减少了上网的时间,就给予奖励,反—9—之则给予惩罚,根据题干信息,没涉及学生上网时间是否增多或减少,所以不属于强化干预法,排除A项。20.A【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故选A。21.C【解析】按照福勒的教师成长阶段,教师成长分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据此排除D项;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老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活适应性,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关注学生阶段的老师一般是成熟老师,他们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关注情境的老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备课是否充分等等,所以根据题干信息,故选C。二、辨析题22.【参考答案】 正确。教育的社会属性之一就是具有历史继承性。虽然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但是教育的发展也具有自身特点,这就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从古至今,教育在某些领域内容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以及教育的理论等等,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3.【参考答案】 正确。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因为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同时教学也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因此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和谐发展。24.【参考答案】 错误。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概念。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而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可见,注意的分配不等同于注意的分散。—10—25.【参考答案】 错误。学生的知识越多,能力不一定越强。因为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多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智力的水平,但是知识与能力并不是呈正比例关系,“高分低能”就是例证。知识要想转化为能力是需要条件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必须是有规律的、系统的;同时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操作实践意识,只有这样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能力。三、简答题26.【参考答案】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首要要求);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强调内容的适用性; (4)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受教育者的心理顺序要求的统一;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27.【参考答案】 (1)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心班主任工作; (3)品行端正,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教育思想端正,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 (5)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28.【参考答案】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其功能如下: (1)激发功能,当学生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指向功能,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工作; (3)维持功能,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提高努力程—11—度; (4)调节功能,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受学习动机的调节。29.【参考答案】 (1)言语信息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智慧技能的学习。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内在组织的才能,即“内在的”的东西; (4)动作技能的学习。指通过联系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5)态度的学习。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四、材料分析题30.【参考答案】 (1)①贾老师遵循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本案例中贾老师根据明朗同学自身的优点,适时点化,转变明朗同学不爱听讲的坏习惯,为实现当兵的理想而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将坏习惯变成了良好的习惯,这就是依靠了明朗身上的积极因素,克服了其消极因素。 ②贾老师遵循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本案例中贾老师面对明朗同学“不喜欢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做小动作,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题,并没有直接提出批评,而是尊重学生的尊严,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优点,然后从学生理想出发,提出要努力学习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该原则。 ③贾老师还遵循了疏导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坚持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案—12—例中贾老师开始面对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明朗,没有直接批评教育,而是采用间接表扬鼓励的方式,让他发现学习的作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认知,使明朗同学的学习取得很大进步。 (2)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 “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原则的要求是: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1.【参考答案】 (1)①材料一反映出中学生的情绪更加强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中学生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被激怒,甚至会由于一时的冲动而不顾一切。材料中,张欣同学因母亲说了自己几句,就暴跳如雷,情绪非常激动,甚至头也不回地走出家门,充分说明了以上特点。 ②材料二反映出中学生的情绪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和外露性。这是指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易形于色,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感受。材料中,王芳不允许别人说好友丽丽的坏话,但是一旦发现丽丽对自己不好的时候,就当面大声指责丽丽是个骗子,情绪大起大落,前后判若两人,这就是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和外露性。 ③材料三反映出中学生情绪的内隐性。内隐性又称掩饰性,是指中学生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材料中,岳勇同学明明因为取得好成绩而欣喜不已,想大声欢呼,但是又觉着其他同学考得不好,自己不应该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所以就控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13—说明中学生情绪具有内隐性。 (2)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①转换认知角度,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面对负面情绪,换一个角度重新看待事物; ②自我暗示,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长处和优点; ③调节期望值,引导学生学会知足,对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不现实的目标最好不要设想; ④适当宣泄,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候,应该适当地合理地宣泄,情绪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⑤转移注意力,面对负面情绪时候,可以走出去、户外活动听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 ⑥升华,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做到化悲痛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