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日本文化的形成与特征(一)一、日本文化的形成与特征1、日本民族的来源日本的古代文明主要分为绳纹文化和弥生文化时代。2、徐福东渡的意义据说2000多年前,徐福的船队到了日本,带来了秦朝先进的稻作、冶铁、农耕、纺织、造船、医药等先进的中国文化,使停滞了数千年的绳纹文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日本突然进入了掌握稻作技术、青铜器和铁器的弥生文化。总之,徐福东渡为日本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这是日本第一次大规模地接受到中国的文化,在日本由野蛮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的进程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二)日本文化的特征1、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指日本总是不失时机地接受人类最先进的文化,从而加速了日本文明化的进程。2、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指日本在接受他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不是像朝鲜、越南这些与大陆接壤的国家一样,没有消化吸收的余地而是全盘接受,以至于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3、独特性上述两个特点都是在吸收外来文化时表现出来的,而第三个特点则是从日本保存与创新而形成自己独特文化的角度来说的。如,被神化了的天皇制,与中国的皇帝制度相比,日本的天皇制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与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中国皇帝不同,天皇是被神化了的一种象征,只掌握精神权力;二是日本的天皇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并不掌握日本国家的实质性的政治权力。其次是以“道”字为中心的情感文化,如茶道、武士道、花道等。但是,所谓具有独特性的日本文化并不是完全由日本自己创造的,而是在充分理解、消化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将其逐渐升华、提炼为颇具日本特色的文化。1、大陆文化的传播日本究竟从中国学到了什么?又放弃了什么?这种选择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及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它主要从中国引进了四大项内容,①汉字日本从中国引进了汉字,但迄今为止人们对汉字传播对日本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仅仅停留在文化2的层面上,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有了文字,才能形成文书,就可以订立与土地有关的契约文书,以此建立规范的土地管理制度。正是汉字的传入才使日本文明程度有了飞跃性的发展。②律令制度所谓律是指国家的法律体系与官僚体制,令则指管理国民的租税和土地制度,日本通过学习中国的律令制度,才得以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管理机构,这种管理机构成为日本国家统治的基础。③儒教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儒家思想,并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成为日本人的精神文化,同时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政治理念和家族道德观,成为日本伦理思想的基础。④中国佛教日本从中国学到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佛教成为日本哲学和精神思想的又一大支柱。日本放弃了科举制度和宦官制度。第二讲日本文化的形成与特征(二)一、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在哪些方面实施了改革,并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1、近代天皇制的确立通过版籍奉还(即各藩将领地奉还给中央政府)和废藩置县(将藩改为国家行政区划的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同时,在日本近代法制体系的创建过程中,宪法占有重要的地位。1889年,日本仿照德国宪法,制定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宪法将立法、外交、财政、军事大权均集中在天皇手中,日本式的君主立宪体制——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2、移植西方的教育制度明治政府成立后,将教育列为改革的重点之一。主张教育平等,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制。使得全民教育急速发展,到20世纪初完成了国民教育的普及任务,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达到了日本“富国强兵”的目的。3、移植近代产业和经济制度明治政府在移植近代产业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对外侵略的目的,重视发展军事工业,在造船、炮兵工厂等方面投入甚多,此外,也促进了铁路、轮船、电信等近代交通、通信设施的发展。同时还引进了股份有限公司、银行、近代货币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加快了日本近代化发展的步伐。4、创立了近代科学为了尽快吸收近代文明,明治政府通过聘请外国专家、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大规模吸收和利用西方的近代科学。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日本在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医学等领域取3得了巨大的成果。在明治维新30年后,日本已摆脱外国专家的指导,走上了独立发展自然科学的道路。二、明治维新成功的要因1、没有强大的皇权政治2、善于学习的传统三、美国文化的吸收1945年7月,美国、英国和中国联合发布了《波茨坦公告》公告声明1945年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举行了日本战败投降的签字仪式,日本成为美国独家的战利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和美国占领时期,日本又进入了大量吸收美国文化的时期,也成为日本的第二次开国。通过铲除军国主义势力、实现政治民主化等改革,日本又一次抓住机遇实现了第三次腾飞。第三讲日本的社会形态一、独特的日本社会形态中根千枝是日本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她提出“纵式社会”是日本社会的主要特征,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资格”与“场合”所谓“资格”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姓氏与身份,以及后来所获得的学历、地位和职业等。“资格”就是一个人的身分以及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与“资格”相对,“场合”是指人们的生活空间,即一个人所待的场所即单位。中根千枝认为,在“资格”与“场合”之间,日本人比较重视“场合”。2、“纵式”关系和“横式”关系这是与“资格”和“场合”相联系的概念,也是中根千枝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纵式”关系就是指上下关系,如亲子关系、师徒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等。所谓“横式”关系就是指平行的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日本人更重视“纵式”关系。二、中日社会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个网络社会而言,而日本是一个链条式的排列关系。第二,中国既重视纵式关系,如忠孝观念,就是一种纵式关系的表现,但我们也强调横式关系,这是因为网络社会决定的。4第三,中国和日本都是重视长幼有序的社会,但是,在中国长幼有序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但是,在有才华、有能力的个人和功臣的面前,序列规范随时都准备让位。而日本却处处都怕打破长者的权威,在谈论自己的观点时也不忘严守序列关系,不敢率直地犯上。三、日本企业的特色基于日本独特的纵式社会的社会形态,在日本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企业文化和特色。1、终身雇佣制所谓的终身雇佣制,就是指在无特殊情况下,企业与被雇佣者之间的雇佣关系是属于终身的,这个终身是指到退休的年龄为止。终身雇佣制的优点是,雇用关系和薪金的安定性能够让被雇佣者与雇佣者之间形成连带关系,提高被雇佣者对企业的忠诚度,激发他们技术革新的热情,但是,雇佣的安定性致使被雇佣者安于现状,没有了开发个人能力的热情。2、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就是根据工龄、贡献决定职位和薪金高低的论资排辈的一种制度。也就是说,工龄越长、薪金待遇越高、地位也越高,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日本人一旦归属了某一个集团或公司,很少考虑中途跳槽的原因。终身雇佣制是年功序列的前提。在这样的公司运营机制下,即使你再有能力,但如果你没有达到所规定的最低工作年限,也得不到晋升,自然你的收入了不会很高,这会压制一些优秀的人才,让他们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制度给他们带来了安全感,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意识。第四讲日本的家庭和婚丧嫁娶一、日本的家庭1、家庭中的“资格”与“场合”日本纵式社会的特征,决定了在“资格”和“场合”之中,更强调“场合”,这种意识也同样反映在日本人的家庭理念中。与中国家庭重视血缘关系不同,日本家庭,并不完全强调血缘关系,同样考虑“场合”问题。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了男性继承人,中国更趋向于领养一个有血缘关系的男子,比如自己兄弟的孩子等,这叫做过继制度,以延续香火。而日本则不同,日本通常是吸收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子作婿养子。为了自己家业的繁荣,招婿入门以继承家业在日本是很普遍的事。实际上,日本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母权制的色彩非常严重,招婿婚是主要的婚姻方式,直到12、13世纪才开始5向嫁娶婚的形式转变,这种婚姻形式直到14世纪才得到普及。形成中日两国之间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在家庭观念之中,中国人更注重血缘关系,而日本人则注重超越血缘关系的“场合”,其目的是为了家业的存续和繁衍。在日本传承了几百年的家族企业及茶道或花道流派并不鲜见,就是因为他们并不特别强调血缘关系,而是强调家业及技艺的传承,这也是他们的家业与技艺代代相传,不会中断的原因。2、家庭中的等级关系这里所说的等级制度是指法律和习俗承认某些人在家庭中拥有特权而另一些人却没有。中日两国之间均有过“男尊女卑”的观念,但现在中国提倡男女平等,“男尊女卑”的观念日趋减弱,而日本仍然有严重的“男尊女卑”现象,无论在家庭和社会,日本女性均无法与男性享受同等的权利。二、分工明确的日本夫妻在日本的家庭之中,丈夫对妻子称为“家内”,妻子把丈夫称为“主人”,夫妻之间的家庭和社会分工非常明确,“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表现得非常突出。三、日本人的婚丧嫁娶1、恋爱与结婚日本人大多也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在恋爱中,自然把两人是否“习性相投”作为选择对象的第一条件,但是作为第二条件,男性提出来的是“会干家务、会做饭”,而女性提出的则是“有稳定的收入”,仍然逃不脱“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女性别分工的模式。日本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各种风俗习惯并存。神前仪式就是在日本神社的神殿中举行,主婚人向神报告两人结婚一事。佛前仪式就是在佛教寺院中向佛祖汇报结婚一事。教会仪式就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在教堂里举行。人前仪式就有些与我们的形式相同,即在双方父母与亲友面前举行的婚礼。2、葬礼在日本基本都是按照自古以来流传的佛教的形式举行葬礼。第五讲日本人的人际关系与习俗一、“娇宠”心理这个概念是由日本著名精神病专家土居健郎提出的。1、何谓娇宠心理简单地说就是恋母情结,是婴幼儿对父母依赖、撒娇,希望得到父母宠爱的一种心理。娇宠心理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娇宠心理是一种爱,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一种感情或情绪,比如,亲子之间血浓6于水的亲情、无需用言语表达的一种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第二,娇宠心理是以“地位的差异”和权威为前提,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强烈依赖,含有“服从权威”的意思。在娇宠心理的第一层含义中,应该是人类通用的,不好看出太大的差别,但是从第二层含义中,却能看出日本人独特的心理与思维意识。因此,西方的一些人类学家认为,“日本人是缺乏独立性,是相互依赖性的民族”。2、娇宠心理形成的原因形成这种娇宠心理的原因就是日本男女性别分工所带来的,家务与育儿完全由母亲承担的育儿方式。由于家庭等级观念的影响,日本家庭更强调女性的角色,男子更关注外面的世界。日本孩子就出现了孩童时在母亲的娇宠和呵护的环境下成长,而到了成年就要进入一个受到礼仪和各种繁缛的规矩约束的清一色的男性为主导的工作环境,日本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反差较大的两个环境、并在教育上存在非连贯性的特点是日本人娇宠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3、娇宠心理在人际关系中的反映日本人的“娇宠”心理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特征:第一、“娇宠”关系以相互依赖为前提,因而日本人人际关系的模式是相互依赖的。他们根据人的亲疏关系,也就是是否存在“娇宠”(依赖)关系,来区分内外,建立一种内外有别的人际交往关系。他们一般把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主要分成三个同心圆:第一个圆称为内圆,是离自己最近的那个圆。在这个圈子里是与自己有“娇宠”关系的人,也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子关系以及关系密切的亲属。在这个圈子里,可以毫无顾忌,为所欲为。第二个圆,即中圆。这个圆是由朋友、熟人、邻居组成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没有娇宠关系,需要客气,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有礼节,彬彬有礼,还要讲究和谐,与人和睦相处,否则,会被视为异类,会遭到集团的抛弃。第三个圆就是外圆了,这个圈子是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所以,对这个圈子的人既没有娇宠关系,也没有必要客气。而且一般来说,日本人对外圆这个圈子的人是漠不关心,甚至是冷酷的。第二,“娇宠”的词语,还有一种模糊不清,界限不分明的含义。因为在内圆中建立起来的娇宠关系是日本人性格养成的基础和起点,所以导致了日本人是非不清、逃避责任、做错了事希望对方尽快忘却的易于健忘的心理特征。第六讲宗教与日本人的生活一、多神教日本人的宗教信仰非常随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