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英文):舆论学/Thepublicopinion课程编码:Z315321总学时/总学分:32/2理论学时/理论学分:32/2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0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开课单位:文学艺术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科选修课。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舆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掌握舆论的本质特征、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演变过程和社会功能,掌握舆论的客观法则和重要规律以及民意测验的各种手段和途径,并熟悉其基本技术和方法步骤,以便能够认识社会思潮的激变,洞察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新闻媒体的相关工作及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舆论现象概说(2学时)教学内容:舆论是一种自在的社会意识;舆论的表现形态;舆论形态的历史考察。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辨识现实社会中的舆论现象,了解舆论与一般意见和议论的区别,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各阶段的舆论的特点;理解舆论既是一种社会集合意识又具有客观自在性的特点。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第二章舆论的要素(2学时)教学内容:舆论的外部要素;舆论的内部要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舆论的内部及外部要素,理解领会舆论各个要素的内涵及特征。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第三章舆论的功能(4学时)教学内容:何谓舆论的功能;舆论功能的表达方式。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舆论的各项功能,理解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机制。本章难点是舆论对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领域的影响。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第四章舆论的形成(4学时)教学内容:舆论产生的原因;舆论的形成机制;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舆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理解舆论形成的原理与方式;理解大众传媒、政党机构等诸因素对舆论形成的影响和制约,掌握舆论形成的一般规律。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第五章舆论的发展与畸变(4学时)教学内容:舆论发展状态的阶段性考察;当代社会舆论发展的总体特征;舆论的畸变。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熟悉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应的特征;理解当代社会背景下舆论发展的总体特点;掌握舆论的畸变形态以及谣言产生的原因,领会辟谣的艺术。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第六章网络舆论(4学时)教学内容:网络舆论概说;网络舆论的定义与特点、功能。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网络舆论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理解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传播方式,掌握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第七章舆论与当代大众传媒(4学时)教学内容:舆论的媒介化;大众传媒影响舆论的主要方式;社会系统对媒介舆论的制约。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舆论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理解大众传媒通过宣传、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等手段影响舆论的方式,理解并掌握社会系统对大众传媒的制约机制。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第八章舆论引导(2学时)教学内容:舆论引导的内涵与意义;舆论引导的前提与目标;舆论引导方式的创新。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的社会主体对于舆论引导的动因,理解舆论引导的含义及其意义,掌握舆论引导的前提与目标及若干舆论引导方法。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第九章中西舆论制度(4学时)教学内容:我国的舆论制度;西方国家的舆论制度。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各自不同的舆论制度;熟悉中西方不同的舆论管理和处置方式;理解中西方舆论机关的运作特点。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第十章舆论的测量方法(2学时)教学内容:舆论测量的意义;舆论测量方法简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舆论调查历史和现状,理解舆论测量的定义与意义,掌握舆论测量的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课内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课中提问为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目回答课后思考题,并要求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测量方法研究有关的舆论问题。三、参考教材使用教材:吕文凯主编《舆论学简明教程》,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主要参考书目:1、陈力丹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2、刘建明著:《社会舆论原理》,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3、丁柏铨等著:《新闻舆论引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4、刘建明著,《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5、李普曼著《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6、韩运荣、喻国明著《舆论学原理、方法与运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7、孟小平著《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出版四、学习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针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焦点或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做到有的放矢,侧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释疑解惑,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当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和案例分析,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完成,以便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五、成绩评定方式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开卷。总评成绩由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构成,其中卷面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中包括:考勤40%;课堂讨论30%;平时作业30%。由授课教师负责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考勤”考核采取点名方式进行考核;课堂讨论(或提问)按照学生对问题重点内涵的把握和条理性进行评定;授课教师对重点章节布置作业,并按照学生实际提交作业的次数、完成作业的质量等方面评定平时作业成绩。大纲制定者:刘艳大纲审定者:制定时间:2010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