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在我国的构建姓名:赵建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法律·诉讼法指导教师:於恒强20070425论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在我国的构建作者:赵建光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高得生.胡睿.GaoDe-sheng.HuRui公共利益及公益诉讼解读-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公共利益是不特定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其根本性标志在于非排他性和使用与消费的共同性.公益诉讼可分为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其本质在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开放性是公益诉讼的显著特征.2.学位论文陈艳荣我国教育公益诉讼初探2009教育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公益事业之一。公民接受教育不仅涉及到其本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这已成为各国政府及社会的共识。而教育实践中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教育公共利益的行为单靠私益诉讼是很难解决的。特别是当诉讼原告适格理论遭遇现实困境时,公益诉讼显得尤为必要。教育公益诉讼作为解决教育公益纠纷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有力保障,是维护教育公益的必要条件。尽管公益诉讼在我国还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但司法实践中的教育公益案件需要我们给予理论上的回应。本文正是从公共利益内涵的解析入手,运用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等方法,探索教育公益诉讼的内涵、特点及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相关经验,尝试提出建构我国教育公益诉讼制度的初步设想。br 教育公益诉讼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依据相关法定程序,对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而给教育公共利益造成事实上或潜在损害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司法活动。在我国,教育公益诉讼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1)公益诉权的赋予、程序当事人理念的确立以及诉的利益理论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法理基础;(2)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为人民法院受理特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为维护教育公共利益而提起的教育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基础;(3)司法实践中成功的教育公益诉讼判例为我国教育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基础。br 美国和日本的公益诉讼制度相对较为完善,其教育领域的公益诉讼实践启示我们:一要尽快通过立法确立公益诉讼制度,并对教育公益诉讼作出具体规定;二要突破“直接利害关系人”的限制,放宽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三要逐步拓宽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将侵害教育公共利益的案件纳入其中。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从原告资格、起诉程序模式、受案范围、举证责任及诉讼费用等方面构建我国的教育公益诉讼制度。3.期刊论文凌晓.Lingxiao浅论公益诉讼原告人资格-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法治建设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其中-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共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尽管越来越多学者在密切关注和研究应该如何构建一个保护公共利益的法律体系,但由于公益诉讼原告人资格问题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仍然迟迟不能实现.因此,笔者尝试通过对国外关于公益诉讼原告人资格理论的考察分析,探讨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以此来剖析我国目前公益诉讼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中面对的问题.4.期刊论文李刚人权保护的公益诉讼实践-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5,20(6)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在中国已经探索了将近10年,它产生于热心于公益保护事业的公民原告和新闻传媒之间的互动.一些公民个人,出于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以原告的身份对某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和政策提起诉讼.媒体称这些挑战强大的公共机构的原告为唐吉珂德式的斗士或者维权英雄,称他们力图促进公共利益的诉讼活动为公益诉讼.媒体对报道各种公益诉讼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为公益诉讼这个词汇的普及作了最好的宣传.可以说,公益诉讼在一开始就不是法律界精英的创造物,是公民和记者在塑造着公益诉讼的形象,公益诉讼在大众的争论中获得更大的生命力.民众对公益诉讼最朴素的认知来自不断被宣传的公益诉讼事件.据调查显示,尽管表示知道公益诉讼含义的被访者只有21.5%,但是47.0%的受访者认可公益诉讼是为大家打官司,有67.6%的被访者表示,应该奖励提起公益诉讼人.在知道公益诉讼的含义的人群中,有67.3%的被访者表示,是通过媒体宣传知道公益诉讼的;其中,广州此类人群比例高达90.9%,北京和上海的比例分别为40.2%和55.6%.①5.学位论文梁玉超公益诉讼初探——以民事诉讼原理为框架2005公益诉讼是一种为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这种诉讼作为一种新型的诉讼形式,最早见于罗马法中,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却是20世纪中期的美国,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脚步而逐步渗透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法治法定国家和地区普遍确立了与其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相契合的公益诉讼制度。近年来,我国社会上也不断出现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启动的诉讼。然而,在我国至今尚且没有公益诉讼的立法。保护公共利益的诉讼行为往往因于法无据而纷纷落败。致使在公共利益保护的维度上形成了一个法律的空白和制度缺口。随着社会各方的发展,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建立通过诉讼对公共利益进行保护制度的必要性日益明显。世界各国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诉讼制度与模式,通过分析与比较这制度的共性与差异、优点与不足,对于建构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不无裨益。本文主要用于了法理逻辑分析、比较法分析、历史分析、辩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展开论证。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导言。简单描述了公益诉讼产生的背景以及我国公共利益缺乏相关救济备受侵害之现状。引出要加强公益诉讼理论的研究,解决实践中公共利益失落问题的必要性。第一章,公益诉讼的初步言说。本章从三个方面对公益诉讼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梳理:首先,对公益诉讼的概念、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公益诉讼有一个宏观性的认知;其次,对公益诉讼的类型进行了分析,从而对于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有个清楚的了解;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对公益诉讼的模式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对公益诉讼在世界各地的应用形式获得了清晰的把握。第二章,公益诉讼的历史谱系。本章简略回顾了公益诉讼产生与生长在西方诸国的历史过程。既有史事资料的叙述,又有作者自身对史料的评论与解析。第三章,公益诉讼的比较法考察。本章重点阐释了公益诉讼在世界各地立法与实践的现实状态。通过分析与比较两大法系对待公益诉讼的方式、方法与态度,作者从中获得不少启迪和心得,从而为我国建构公益诉讼制度树立制度、经验与技术的参照。第四章,公益诉讼的法理视角。本章是作者运用民事诉讼基本原理分析公益诉讼问题的篇章。作者认为,民事诉讼基本原理是解决公益诉讼理论的基石,只有结合这些原理,才能解决公益诉讼理论上无所适从的困境。第五章,建构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本章详细阐述了我国公共利益保护的现状、公共利益失落的原因,并对解决公益诉讼难题提出了自己的整体思路与具体构想。第六章,结语。6.会议论文林莉红对话与讨论的基础——谈对公益诉讼含义的理解2006直观地说,公益诉讼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诉讼。虽然目前学界、媒体和实务界关于公益诉讼的定义大同小异,但学术研究成果在谈到公益诉讼时往往表述为当事人“提起”的诉讼,这实际上隐含了对参与诉讼、代理诉讼的排斥,在讨论公益诉讼的不少场合也时见观点之交锋。因此,尽管认同公益诉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诉讼,但由于使用者的出发点不同,在公益诉讼的范围与表现上,各种观点之间的差异还是较大的。对某一个概念,有共同的理解,是我们对话的基础。有不同理解,是争论存在的原因。探究不同理解之所在,是消除争论、进一步对话以及建构相关制度的保证。所以,关于公益诉讼的讨论,首要的工作在于分析对其含义的理解。文章内容包括:一、对公益诉讼含义的三种理解;二、对诉讼法意义公益诉讼的分析;三、对民权意义公益诉讼的分析;四、关于公益诉讼其他情形的讨论;五、不同理解之关系等等内容。7.期刊论文张艳蕊.ZHANGYan-rui民事公益诉讼与公共利益保护-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9)公共利益的保护并不能寄希望通过单一途径或单一方式来完成和实现,多元的公共利益保护途径是完善的公共利益保护机制的必然选择.民事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相关公民根据法律规定,针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追究违法行为并籍此保护和捍卫公共利益的一种法律制度,其实质在于为公共利益的保护提供了一种诉讼方式或司法渠道.为使保护公益的案件获得畅通的诉讼渠道,确立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8.学位论文邵泽毅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研究2007民事公益诉讼是近年来诉讼法学界、经济法学界以及社会学等各界广泛关注的法律现象和社会现象。在实行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法律日益成为人们维护权益、实现公平、捍卫正义的基本手段和最终保障。然而实践中存在大量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面对传统民事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理论制约,其制度宗旨无法实现。根据权利是司法的基点,任何权利都有其所有者和行使者的法学机理,公共利益的界定,权利主体的明确,是实现民事公益的开放性保护,开启进入民事公益诉讼的救济之门,原告资格制度也自然成为解决民事公益诉讼的首要问题。本文从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现状出发,通过对国外制度和理论的吸收借鉴,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多元化--公民个人、社会团体、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提出若干设想。任何理论研究,都要把握时代脉搏,遵循自身的内在逻辑,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概念分析、比较分析、目的分析、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来考察现实,借鉴国外,寻找理论支撑,提出制度设计。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起兴与扩张: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研究价值与对传统原告资格理论的挑战。通过一些背景材料的全景展示,详纽解读民事公共利益纳入司法视域的急困性,作为一个审判盲区,通过对实践中制裁民事公益违法行为的司法尝试分析,阐释了制裁民事公益违法行为的司法无助性,进而提出问题的关键,就是传统的民事诉讼存在理论障碍,民事公益诉讼度呼唤传统原告资格理论的扩张。第二部分:概念与辨明:公共利益、公益诉讼与民事公益诉讼的递进关系及内涵界定。鉴于“公共利益”概念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把它作为一种权利,纳入实体法保护,必须明确其权利主体,谁享有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通过公共利益的科学界定,层层阐明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分。第三部分:基础与超越: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应然态势。通过对当事人适格理论、诉权理论、社会权理论、处分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权力制约理论的分析,原告资格的多元化是民事公益诉讼的必然选择。第四部分:借鉴与吸纳:两大法系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成熟模式与比对分析。通过对古罗马、德国、法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和英国、美国、印度等英美法系国家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比对,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制度提供了借鉴蓝本。第五部分:展望与设想: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路径选择与机制保障。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借鉴,提出了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多元化及其机制保障的具体设想,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立体式全方位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得以确立。9.期刊论文LAIHan-wei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公益诉讼-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4)公共治理研究的兴起对法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文选择从公共治理的理论视角考察公益诉讼.公共治理和公益诉讼的核心概念之一都是公共利益.在公法领域,公共利益保护之缺失要求公法制度变革,即建立公益诉讼.在公共治理领域,无论是目标功能,还是主体行为假定、机制设计等都与公益诉讼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公共治理需要公益诉讼作为法律机制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共治理.10.期刊论文朱晓飞公益诉讼语境下的公益涵义解析-环球法律评论2008,30(3)公共利益是一个亟待重新认识但又歧义重重的概念.本文选取公益诉讼中